NO9.印章的收藏指導(2 / 3)

印文從2字到六字不等。其中兩字的“首領”印最多,占現存西夏公印的9成。“首領”兩字西夏文為上下安排,與漢人兩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兩宋公印一般背款中隻刻鑄印年月和機構。西夏公印卻在印背左邊刻鑄印年代,不記月日,更不見鑄印機構。而在鈕右印背刻執印者姓名,這在漢人公印製度上是從來不見的。有時西夏公印在背鈕頂端還用西夏文刻“上”字,這顯然是受到宋印的影響。

2.遼印

遼,916年至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其子民分為以農業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業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為此,遼本著因地製宜,“以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的原則,實行南麵官、北麵官並行的製度。公印也分別采用漢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文為遼神冊五年根據漢字隸書之半增損得之。1125年金滅遼後,仍繼續使用,直至1191年才廢止。明清以來已無人認識,成了真正的“絕學”。

3.金朝公印

金朝,1115年至1234年,是由我國東北曆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女真族所建,曾與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對峙百餘年。金建國之初,使用在征遼伐宋過程中掠去的遼、宋官印。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繳襲用之遼、宋舊印。1149年至1189年成為金代公印的典範時期,公印鑄造精工,外觀平整光滑,很少見到氣孔和毛刺。

金印一般印背左側刻造印機構名稱,如少府監、禮部、尚書禮部、行宮禮部等,右側刻鑄印年及月。印台側麵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編號。如1200年的金“庫普裏根必刺謀克印”,印台左側麵刻“庫普裏根必刺謀克印”,印背右側刻鑄印年月“永安五年閏二月”,左側刻造印機構“禮部造”。金朝晚期內憂外患,金廷隻好擴大軍隊,增設軍官,致使同——軍職和同一級軍事機構的公印數量激增,同一名稱公印隻好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個係統,即五行係統和千字文係統。這種編號印主要流行於1209年至1234年。

元朝的印章

元朝,1271年至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其公印有漢文印和八思巴文印兩類。前者行用於八思巴文頒行以前的遼元代早期,如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遼中京大名城遺址出土的1265年“武平縣尉司印”,印文即為標準漢文九疊篆。

1269年,忽必烈命令國師八思巴創立拚音文字八思巴文,即所謂“蒙古新字”,以後漢字九疊文公印就越來越少了。八思巴原為西藏喇嘛教薩遜派法王,他創立的新字不像遼、金、夏文字皆與漢字有一定淵源,而是從藏文發展而來。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疊文的特點,極為勻稱整齊,棱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背款皆為漢字,這也是今天我們識別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據。

明清的印章

明代,1368年至1644年,皇帝、王府之寶用玉箸篆玉印。這種篆書“筆畫兩頭肥瘦均勻,末不出鋒”,乃“篆書正宗也”。

此外,明代內閣印用玉箸文銀印,直鈕,方1寸7分,厚6分;將軍印用柳葉文,平羌、平蠻、征西、鎮朔等將軍印用螭鼎文,皆銀印虎鈕,方3.2寸,厚9分;其餘百官印都用九疊文,銅印直鈕,這類印比重最大。如故宮博物院藏明1389年造“朵顏衛都指揮使司之印”。

明代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為上小下大的橢圓柱狀,加高至0.08米左右,形成後世俗稱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鑿年款及編號。

應該指出,兩宋之時,九疊文中所謂的“九”是一個概數,極言其多,不一定確有九疊,也可能隻有五疊、七疊,疊即一字中橫畫的層數。但明代九疊文中絕大多數確有九層橫畫。

清代百官印等級區分同樣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體有蒙古文楷書、滿文、漢篆等。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麵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其中漢篆中,九疊文不太興盛,出現了玉箸篆、懸針篆、柳葉篆、芝英篆等。

印章的不同類別

印章的兩大種類

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曆代官印,各有製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紐。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統稱。私印體製複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製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構成型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不同用途的印章

子母印。子母印又稱璽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於東漢,盛於魏晉六朝。一般鑄有獸、龜等鈕,外大印為母,鈕作母獸,內小印為子,鈕作子獸,可套入大印內,合成母抱子狀,因稱“子母印”。有母印鈕作獸身,子印鈕作獸首,套合成為完整獸形者,故也稱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一母三子的兩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