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金銀器的收藏指導(3 / 3)

貨幣類有金貝、金條、金磚、金板、金餅、銀貝、銀餅、銀元、銀鋌、銀錠、金五銖、馬蹄金、麟趾金、金銀開元通寶等。

金銀器的鑒別與收藏

金銀器的鑒別

金銀器的真偽鑒別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對其材料質地的鑒別,二是對其製造年代的鑒別。根據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對金銀器質地的鑒別已能做出比較精確的製定。對金銀器材料質地的鑒別,從經驗上亦積累了一些簡便易行的方法。

首先,金的密度大,一般來說對於相同體積的金屬物,金製品要重得多,太輕的製品必是偽品;其次,金銀的硬度小、質地軟、延展性強,若用金屬物在金銀製品上輕輕劃試,一般留下凹痕的為真品,留下劃痕的是偽品;再次,金銀的化學性質較穩定,特別是金,在空氣中不易氧化,而銅鐵製品均易氧化生鏽。

金在酸性溶液中其顏色不變,而銅製品觸到硝酸便會失去光澤。如是鍍金,表層鍍金容易脫落,不僅脫落部分易生鏽,即使鍍金表麵也易被銅覆蓋。

當然,古代的金銀器出土時,有些表層帶有銅鏽,特別是銀製品。這種情況是由於金銀器在出土前接觸過其他腐蝕的銅,如與銅器一起隨葬,而粘染了銅鏽。

另一個原因,則是古代大多數銀器的質地是含有一定成分的銅合金,當銅氧化腐蝕後,便在銀器上形成了銅鏽覆蓋層。不過這種情況大多可以經過除鏽垢處理,以複原器物的本來麵目。

富有經驗的人還可以通過器物的聲音、味道以及顏色、手感等,來辨別金銀器的真偽。不過,這需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積累。

此外,與偽造古代的銅、玉等器物不同的是,偽造金銀器最常見的是在材料質地上作假,多是以牟取高額利潤為目的。在年代上作偽者尚不多見,這也造成對金銀器年代的鑒定工作,無論從理論上抑或實踐經驗上都顯得不足,缺乏這方麵的係統研究和經驗總結。

金銀器的收藏

收藏金銀器,首先要對它的曆史有一個比較透徹的了解,這樣進行起來才不會茫然無措,金銀器的曆史其實並不複雜。

秦代以前,金銀器的製作工藝基本為青銅器冶煉、鑄造工藝的移植和延伸。

鏨花和金銀錯是這一時期金銀器製作的兩大特色。鏨花工藝是通常經過鏨刻出花紋,與光潔而單一色的金屬素麵形成鮮明的對比。

金銀錯始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戰國,西漢以後逐漸衰弱。做法為先在青銅器表麵預先鑄出或鏨刻出圖案、銘文所需的凹槽,然後嵌入金銀絲、片,錘打牢固,再用錯石將其打磨光滑,達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裝飾效果。

東漢以後,金銀器的製作工藝逐漸擺脫了青銅製作工藝,並形成了許多金銀製作的獨特工藝,如炸珠、掐絲、編等。

收藏金器當然是越古越好,越大越好。但是金器一般不腐蝕,不同於青銅器和鐵器,從皮色及氧化程度不容易分辨其時代。鑒別金器隻有從造型及紋飾的特征來推斷其真偽、年代。

鑒別黃金質地的方法一般為以下幾種。

古代黃金中的銀、銅、鐵含量偏多。含銀越多越呈淡黃色;含銅者呈淡黃色,且稍微發綠,若入土時間偏長則會呈栗黃色;金中含鐵偏多者,一般呈玫瑰紅色。

時下,古玩商大多依據“七青、八黃、九五赤”的口訣來識別古金器的成色。

黃金密度比普通金屬大,放在掌心掂試有沉重感,笨大而輕飄的金器,皆為贗品。用兩根金條相擊,含金量為99.9以上黃金多無響音;摻有銀質的有聲無音;含銅質偏多的會有當當長音。

成色高的黃金體質較柔,成色低的黃金體體質偏硬。金含銀者硬,金含銅者則更硬。

銀器的廣泛使用與其“避邪消災”的功能有關。據說身上的無名腫毒用銀器不斷圈劃,可使腫塊消退,難愈合的瘡疥潰瘍經常用銀器撫拭有利於傷口愈合。銀餐具可以測試食物中有沒有毒。

我國的少數民族對白銀首飾尤為珍重偏愛,奇美精巧的手飾顯示了自己的美麗、勤勞、聰慧和富裕。

金銀器價格昂貴,現在古玩市場上的古銀器,大多為明清兩代以後的製品,而且價格比較便宜,同學若有興趣,可在家庭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把古銀器作為收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