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校園快板類活動指導(下)(1 / 3)

NO6.校園快板類活動指導(下)

快板書的創作方法

編寫快板書首先要選材,可以選生活中的事件,通過綜合、提煉、升華來進行創作;也可以根據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或其他形式的文藝作品,加工改編成快板書段子。有了故事情節,還要刻畫人物。集中刻畫一兩個主要人物,所寫人物過多,不容易寫得深刻。

題材選好之後,列一個故事梗概提綱,就可以選轍了。每段快板書轍的選用,可根據要寫的故事中固定名詞的占有量來定。比如,所寫的故事中有邊疆、牧場、牛羊、姑娘、院牆等名詞,這個段子就可以選定江陽轍。如果故事情節中有團員、青年、上班、攻關、科研等詞語,選用言前轍,寫起來就很順手。

編寫快板書,要求開門見山。段子的開頭是個關鍵,快板書要求開頭進入情節快,引出人物快。最好在開頭的情節中把人物盡量全引出來。讓人物推動情節發展,激化矛盾,解決矛盾;讓情節緊緊拽著觀眾走,才能引人入勝,取得較好的舞台效果。

設置人物要盡量使人物能夠一貫到底。可要可不要的人物,就不能要,便於集中刻畫,給觀眾留下較深的印象。

快板書的伴奏樂器

快板書的伴奏樂器是用七塊瓦,就是大板和節子。它與快板的握法相同,但在打法上,比快板要豐富些。小板的打法有五個點,即墊點、單點、雙點、逛點、花點。

快板書的邏輯重音

邏輯重音是快板書表演十分重要的一環,如果這方麵掌握不好,唱法既抓不住觀眾,又枯燥無味如同嚼蠟,演員的情緒深入不到故事特定的情景中來,表演就難以活靈活現生動感人了。

演員在處理唱段時,要分清故事中的章節、段落、人物性格、語言特征、背景環境,哪些是敘事抒情,婉轉纏綿;哪些是人物描寫,歡愉悲傷;哪些是場麵交待,高亢低沉,使段子情節起伏跌宕,引人入勝。

隻有對本子理解得深刻,吃得透,才能用語言表現出來。而這種語言,需要邏輯重音。

邏輯重音是說首先要分清每句台詞的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名詞、動詞、形容詞、感歎詞、象聲詞等。然後要逐句逐字地找出應重讀的音來。

有了重音才能陪襯出弱音,由於重弱相間,句式上也產生了起伏。同樣一句話由於重讀音的不同,其效果也有不同。邏輯重音根據語言含義,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強調,如下麵一句,重音落的字不同,表現出的句義也就不同。

這碗是我掉的。(承認,肯定的語氣。)

這碗是我掉的!(不服氣,怎麼樣?)

這碗是我掉的。(深感惋惜難過。)

這碗是我掉的?(否定,反問:難道是我嗎?)

這碗是我掉的!(發狠,就是我掉的!)

快板書的演唱方法

由於快板書人物繁多,出出進進比較複雜,因此,演員要根據情節的需要,采取多種演唱處理方法,才能達到預想的藝術效果。下麵介紹幾種快板書的演唱方法:

1.數著唱

這種演唱方法適用於敘述部分。一般快板書,除去有人物的唱詞外就是表演者的講述,如故事的開始、人物形象的描寫,談物說景數著唱的方法最為適宜。板的節奏伴隨唱詞擊拍。

2.擺著唱

和觀眾商談論事,用口語化方式進行演唱。擺著唱和數著唱有很大區別,數著唱板式規整,采用的是基礎點兒,速度較均勻,而擺著唱,板式的節奏仿佛像演員學語,或將重點的句式拉長,時而一字兩節拍,將情節擺清楚,其中含大量的說唱成分,半說半唱及慢打慢唱都屬於擺著唱。

3.緊打慢唱

適用於情節緊張驚險的場麵。使用時,將唱詞個別字突出延長,尾字落在板上,節奏速度加快,製造緊張的氣氛。

按一般情況來說,唱詞與節奏應相符,不能脫節。唱得慢,節奏快,這樣的處理有一定的道理,一是為了情節的需要,二是如果節奏快說唱上也快,容易使觀眾聽不清,形成“一鍋粥”稀裏糊塗。因此,既要製造緊張情節,又要使觀眾聽得明白,必須采用緊打慢唱的方法,才能出現很好的藝術效果。

4.快打快唱

緊打與快打是有區別的,緊打是采用了混合點的節奏,它不是一字一板,節奏不突出明顯,而快打采用了雙點兒或鳳點頭的板式節奏,節奏十分鮮明,快打快唱適於貫口和節目的尾聲。

5.虛聲演唱

表演者采用的虛聲唱法,不是氣宇軒昂,與竊竊私語相仿。

快板書藝術家李潤傑在總結演唱經驗中提到,“三說不如一扣兒,三扣兒不如一嘀咕”。這是前輩藝術家,在舞台上多年實踐的結晶,事實證明這一經驗是正確的。

所謂說,是指爆,就是演員在演唱時有衝勁。演員嗓音高昂,這對演唱是一個極其有利的因素,容易奪得觀眾的掌聲。但是,演唱結束後觀眾似乎感到缺少點什麼?一語說穿就是缺少情。如果采用聲斷情連嘀咕的演唱法,就能使節目錦上添花。

虛聲的演唱方法實質上就是輕聲唱法,采用耳語式,繪聲繪色地將觀眾抓住,帶入故事中。當然,這種唱法必須經過多年的舞台實踐,對於初學者是比較困難的,如同剛學會騎自行車的人一樣,快騎容易,慢騎困難。爆和嘀咕的關係也是如此。目前的舞台上都有擴聲器,演員要很好地利用音響效果,采用輕聲嘀咕的唱法,更為適宜。

另外,爆與嘀咕要有機配合,也就是說,隻爆不嘀咕,單嘀咕也不爆,效果都不理想。隻有二者有機地配合起來,在爆的基礎上襯托嘀咕,才能達到既生動活潑又悅耳動聽,既抒情委婉又激昂慷慨的效果,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聽眾得到完美的藝術享受。

在快板書《劫刑車》中有這樣的情節,可采用嘀咕的處理方法:

“噢?”

忽然間他眼球一轉不講話啦,

心裏頭暗暗直琢磨,

……老太婆不是為抓我,

她的目的是劫刑車呀……

想到此,他一側身形大聲喊,

來人哪,捉拿雙槍老太婆!

從以上台詞來分析,就是爆與嘀咕的有機結合,從第四句詞中給我們提示了嘀咕的演唱條件,陪襯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如果放聲說講一描而過,不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的心理活動。當說到“捉拿雙槍老太婆”時,表演者由嘀咕忽然加大了音量,給觀眾帶來一個突然襲擊。情緒由低潮轉入高潮,調動了觀眾的情緒,同時,增強了戲劇效果。

根據以上舉例,說明了僅仰仗嗓音高昂,不一定能抓住聽眾,隻嘀咕不高昂也同樣抓不住聽眾,隻有配合使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采用嘀咕的演唱方法演唱時,觀眾的眼睛會瞪得圓圓的,場內鴉雀無聲。

快板書的表演方法

戲曲藝術常講的手、眼、身、步、法,就是手勢、眼神、身形、步伐,法乃是以上所述的法則,指身體各部位表演的具體方法。演員的身體是創造角色的工具,為適應表現各種人物的需要,快板書的表演,基本上采用戲劇的舞蹈動作。

1.手法

手在舞台藝術表演中,是刻畫人物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同時,手和眼睛有著配合的關係,有這樣一句話,手到哪裏眼到哪裏,也可以說手是眼睛的指揮者。

手在舞台上起著眼睛所起不到的作用。比如:千人的劇場,當你在表演的時候,最後排的觀眾看不清你的眼睛,這時手就能幫眼睛的忙。如:“要聽書,看東南。”這樣一句台詞,如果演員隻用眼睛表示,後麵的觀眾難以辨別,這時候,手朝眼睛所看的方向一指就使觀眾加深對台詞的理解。

作為快板書演員,隻用唱不用手,就顯得舞台畫麵呆板、無生氣。手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如持刀、拿槍、眺望等。但是,手的表現要與情節結合,所做的動作要有目的,不能出現無基礎動作,如舞台表演時的一些毛病:死板板、端大盆、炸油條、亂比劃、動作繁瑣,等等。

參照戲劇藝術,手的基本動作有三個要點,就是臂圓腋空、力度強弱、層次清楚。

(1)臂圓腋空。臂膀動作要求圓,膀開如弓形,不見棱角,臂展則腋空,意思是不要夾臂聳肩,這樣才能動作舒展、美觀。

(2)力度強弱。無力的手勢會軟綿綿,沒有精神,但用力過猛,又會使動作僵化,這就要求演員要根據人物性格和作品的內容來掌握好分寸。但有些人物則需要較弱的動作,不可過強,過強亦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人物性格。

(3)層次清楚。動作不是一下子就表現出來,它需要有一個過程,比如右手指向遠處一座巍巍聳立的山峰,用手直接指,動作既不優美,也顯得呆傻,正確的方法是,右手從左邊劃過,形成一個弧度,然後再伸出,有了這樣的過程動作就顯得優美、大方,有明顯的層次。另外,動作有時間定位,手勢指處固定住,使觀眾清楚後再撤回,不要虛晃一招又換動作,這樣做會使觀眾感不到清楚的層次。欲高先指低,指東先劃西,就是動作過程的要領。

手的動作全是由戲劇藝術雲手(太極二十四式第十式)而來的,手出現了什麼動作,離不開雲手的變換,萬變不離其宗,雲手的特點是圓中透剛、剛中透圓。

2.眼法

眼神是心之苗,能反映人的內心世界,人的喜、怒、憂、思、哀、恐、驚七情表現全靠眼神。一個人的眼神,可以表現出基本情緒。目光炯炯有神,說明此人精明;眼神暗淡無光,說明此人有病。所謂“出於內,形於色,神在眼,色在臉”,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在舞台上表演,眼神是得力的工具,對人物複雜情感的表達也就更離不開眼睛的功能,表達情感眼為首,因眼睛是直覺,由於眼睛先看到,其他部位方能相繼配合,所以要求演員正確地運用眼神,如果一張臉、死羊眼、身上板,是不能表達準確的情感的。為讓眼神更好地表現人物,下麵介紹幾種方法:

(1)誇張方法。舞台上演員的眼神和電影銀幕演員的眼神是有區別的,電影演員眼神的變化和日常生活是一樣的,通過攝影鏡頭放大,能清楚地表現出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觀眾一目了然。而舞台上的眼神需要誇張使用,否則觀眾看不出來或看不明顯,曲藝演員的眼神要求表現靈活,因為曲藝演唱有它獨特的表演形式,有敘述、獨白、人物變換,這比戲劇演員隻扮演一種角色要複雜得多。

在這種人物出出進進感情多變的情況下,要增強眼神的表現力。如表現人物驚恐萬狀,要兩眉高挑,兩唇張大,眼睛瞪圓,使觀眾看得清楚。如表演孫悟空火眼金睛時,兩眼上下左右旋轉,表現孫悟空精明神態。要想表現人物打量一個人,眼睛就要上下左右翻動,表現人物正在思索。

以上幾例都屬於誇張手法,這與生活中的眼神有著很大的區別。采取誇張的方法,目的是使觀眾加深理解。

(2)表現方法。怎樣使眼睛有神,觀眾能看得明白?隻有表現的方法得當,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這裏介紹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斜視的辦法,比如眼神往那邊去,采用直視,黑眼珠、白眼珠同在一個方向,就會給人以呆傻無神之感,如果采用斜視,頭型固定黑眼珠傾斜和白眼球形成較大的比例,就顯得皂白分明,傳神繪色。如兩個人物的對話,采取斜視的方法既清楚又有層次。

(3)神有立點。就是說眼神要有的放矢,目標集中,寧看一線,不看一片。這樣做不散神,眼中要有物。比如看見一把刀,眼睛就要盯緊,不要嘴裏說刀,眼睛亂看,眼神就不能集中。先看片,落在點,也是用眼神的表現方法。先看片的意思是領著觀眾的神走,目的是帶到你所說的點上,這樣做,使虛擬的東西印象深刻紮實,“要聽書,看東南,福建前線在那邊。”要聽書這三個字出口時,演員的眼睛直看觀眾,將觀眾的神攏過來這叫看一片,然後再唱看東南,眼睛盯在東南方,落在點上。

3.身法

身是各種形體動作的中樞,它能塑造人物,姿態有正、斜、彎、躬、揚、挺等姿式。手動腿動身必到,形成一體,才能使動作端莊、挺拔、協調、和諧。怎樣才能正確地運用身法呢?

(1)收腹挺胸平視。

演員出場時要有飽滿的精神。比較正確的姿式是:收腹挺胸平視前方。收腹,是將腹部收緊,氣往上提,胸脯挺起自我感覺似高了一塊,眼睛看觀眾要平視,這樣做照顧到所有的觀眾。

(2)放肩挺腰。肩要鬆弛放平,不斜不歪,腰要挺起,腰直人就能夠站如鬆。這樣的姿態做出的動作必然優美,舒展自如。聳肩縮頭、佝胸伸脖就是人不伸展,當然也影響了動作的美觀,同時也使氣流不暢,演唱起來費力。

(3)身形運用。古人常把人的姿態形容為“走如風,坐如鍾,站如鬆”。說明身形端正,身形材美。身形還能幫助我們做出各種人物的特征。扮演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身形要挺拔,扮演女子,身形可左右扭擺;扮演老年人,身形可塌腰。

身形還能配合情節,加強矛盾的對比,使形象生動突出。如往遠處看,按台詞的提示,一定要往前探身,這樣的表現實際上並不給觀眾以遠的印象,如果將身撤回,身往後塌,手指前方舉目眺望,就會給人以很遠很遠的印象。而往近處瞧,身形先往後,然後往前探身,顯得近。這就是藝術界講的“欲進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逢左必右”的道理。

4.步法

步是演員的根基,不管做什麼樣的動作,腳步不能亂,腳下一亂,上身必亂。藝術界常說“說書的嘴,唱戲的腿”,就是說明步的重要性。

快板書、山東快書的表演步法,基本上吸收了戲劇藝術的丁字步,其特點是形象含蓄穩重大方、幹淨利落有分量。丁字步的站法是:給觀眾側身,前腳跟直衝後腳的中心,形成丁字形。在演唱時可根據這樣的步法為基礎,刻畫出各種人物時可隨著變換,但是千變萬化離不開丁字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