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校園曲藝類活動指導
曲藝的曆史與發展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曲藝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是以“口語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表演藝術門類。
曲藝作為說唱藝術,有著悠久的曆史,但是,前期卻一直沒有獨立的藝術地位。在中華藝術發展史上,說唱藝術曾歸於“宋代百戲”中,在瓦舍、勾欄中表演。在近代,則歸於“什樣雜耍”中,大多在諸如天橋、夫子廟、廟會等民間娛樂場地進行表演。新中國成立後,給發展成熟的眾多說唱藝術確定了一個統一而穩定的名稱,統稱為“曲藝”,並進入了劇場進行表演,使曲藝藝術得到了很大發展。
曲藝的曆史淵源
曲藝發展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古代,我國民間的說故事、講笑話就比較流行。在宮廷中,有專為供宮廷演出的民間藝術能手叫俳優,他們彈唱的歌舞和滑稽的表演,都含有曲藝的藝術因素。
到了唐代,講說市人小說和向人們宣講佛經故事的俗講的出現,大曲和民間曲調的流行,使說話伎藝、歌唱伎藝興盛起來。自此,曲藝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開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說唱表演有了專門的場所,也有了職業藝人和說話伎藝,鼓子詞、諸宮調、唱賺等演唱形式極其昌盛。
在明清兩代及近代,伴隨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城市數量猛增,大大促進了說唱藝術的發展,即一方麵是城市周邊地帶富有濃鬱地方色彩的民間說唱紛紛流向城市,它們在演出實踐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蓮花落、鳳陽花鼓、霸王鞭等;另一方麵,一些老曲種在流傳過程中,結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點也發生著變化,如散韻相間的元、明詞話,逐漸演變為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這一時期新的曲藝品種,新的曲目不斷湧現,不少曲種是名家輩出、流派紛呈。
曲藝的大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曲藝藝術獲得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迅速地發展和繁榮起來,並自立於民族文藝之林了。
黨和政府向戲曲、曲藝界發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號召,為曲藝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方針、任務和要求,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采取了許多積極措施。廣大曲藝工作者也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關專家學者和文藝工作者也陸續參加曲藝創作、研究活動和組織工作,曲藝改革很快全麵展開,取得顯著的成績。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為文藝工作的發展創造了空前良好的環境和機會。
在這階段,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曲藝名家。曲藝家們和廣大曲藝工作者,堅持改革創新,緊跟時代步伐,積極編演新書新詞,整理傳統曲目,革新說唱藝術,發揚文藝的光榮傳統,不計名利,不辭勞苦,不避艱險,滿腔熱情地為人民創作和演唱。
許多著名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被授予“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等稱號,被推舉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或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曲藝界贏得榮譽。
1983年,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80班的一個觀察生活練習《買花生仁的姑娘》,作為小品被搬上了春節聯歡晚會,演員樸實的表演,詼諧幽默的風格贏得了觀眾、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從此,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有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那就是小品。
曆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小品都作為不可或缺的節目參與到演出中。一大批小品明星脫穎而出,小品這個新的演藝形式空前火爆,它的題材也空前豐富,小品反映社會現象的深度、廣度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趨多樣化。如今小品已經成為文藝舞台上極受觀眾歡迎的藝術形式。
現階段,自從曲藝專業團體的商業化經營之後,各類基層曲藝小劇場、書場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在北京,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中曲清音小劇場、德雲社、摯友俱樂部、嘻哈包袱鋪、宣南書館、崇文快板沙龍等小劇場漸成京城一景。在天津,眾友相聲藝術團、哈哈笑相聲藝術團、名流茶館、燕樂茶社等十幾家曲藝社團聚集了相當的人氣。在東北三省,二人轉小劇場遍地開花;武漢天樂社、濟南晨光茶社、南京相聲俱樂部、義烏曲苑書場等也吸引了大批各年齡層的曲藝愛好者。在江浙滬兩省一市,蘇州評彈長篇書場有127家,其中江蘇省68家,上海市50家,浙江省9家;不定期書場有15家,開篇書場20家,深受群眾歡迎。
在全國範圍內,對曲藝藝術傳承保護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日益重視已經初見成效,許多曲種以其獨特的民族性、大眾性、通俗性和經典性,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曲藝的曲種和分類
曲藝的主要曲種
現代流傳的曲藝曲種中,漢語的曲藝曲種,按其主要的藝術風格可以大致分為小品類、相聲類、評話類、鼓曲類和快板類等幾大類。少數民族語的曲藝曲種,由於各具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曆史源流,比較難於分類。
曲藝包括的具體藝術品種繁多。根據統計,除去曆史上曾經出現但是已經消亡的曲種不算,仍然存在並活躍於我國民間的曲藝品種約有400個左右。
這些曲藝品種包括小品、相聲、評書、二人轉、單弦、大鼓、雙簧、青海的平弦、北京琴書、天津時調、山東快書、河南墜子、蘇州彈詞、揚州評話、湖北大鼓、廣東粵曲、四川清音、陝西快板、常德絲弦等。
各地區、各民族共有和相異的曲種,大至10多個省份,小到一兩個縣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普及和流布。這些曲種雖然各有各的發展曆程,但它們都具有鮮明的民間性、群眾性,具有共同的藝術特征。這就使得我國的曲藝不僅成為擁有曲種最多的藝術門類,而且是深深紮根民間具有最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門類。
現代流傳的豐富的曲藝曲種,從它們各自的形成、發展、演變的過程來看,主要有3大類型。
1.古代曲藝演變來的曲種
由古代的曲藝形式通過流傳和不斷的繼承革新而演變、發展起來的曲種,如評話、彈詞、道情、小曲、蓮花落等,起源都相當古老,流傳到不同地區以後,遂采用了當地的方言,吸收了當地的音樂曲調,創造了為當地聽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從而不斷得到發展。
2.地方民歌或戲曲發展的曲種
由地方的民歌或戲曲曲調發展起來,形成說唱藝術的曲種。如粵曲、五句落板、粵東漁歌、山東柳琴、四川金錢板、南豐香鈸等,這些曲種地方色彩濃厚,流傳地域不廣。
3.吸收多種藝術發展的曲種
由於廣泛吸收為自身的藝術特征所需要的藝術手法、技巧等而形成起來的曲種。如小品、相聲、獨腳戲等。
曲種的分類
1.小品類曲種:小品等。
2.相聲類曲種:相聲、獨角戲、答嘴鼓、四川相書、雙簧等。
3.評話類曲種:評書、蘇州評話、揚州評話、福州評話、湖北評話、四川評話等。
4.快板類曲種:數來寶、快板書、任丘竹板書、鑼鼓書、萍鄉春鑼、山東快書、說鼓子、四川金錢板等。
5.鼓曲類曲種:鼓詞、彈詞、時調小曲、道情、牌子曲、琴書、走唱、雜曲等。
鼓詞包括梅花大鼓、京韻大鼓、京東大鼓、滄州木板大鼓、西河大鼓、樂亭大鼓、潞安鼓書、襄垣鼓書、東北大鼓、溫州鼓詞、安徽大鼓、山東大鼓、膠東大鼓、河洛大鼓、河南墜子、三弦書、陝北說書等。
彈詞包括蘇州彈詞、開篇、揚州彈詞、四明南詞、平胡調、長沙彈詞、木魚歌等。
時調小曲包括天津時調、上海說唱、揚州清曲、江西清音、贛州南北詞、湖北小調、襄陽小曲、長陽南曲、湖南絲弦、祁陽小調、四川清音、盤子等。
道情包括晉北說唱道情、江西道情、宜春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漁鼓、衡陽漁鼓、四川竹琴等。
牌子曲包括單弦、岔曲、南音、福州伬藝、颺歌、聊城八角鼓、大調曲子、廣西文場、西府曲子、安康曲子、蘭州鼓子、青海平弦、越弦、打攪兒等。
琴書包括北京琴書、翼城琴書、武鄉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山東琴書、恩施揚琴、四川揚琴、貴州琴書、雲南揚琴等。
走唱包括十不閑蓮花落、二人轉、寧波走書、鳳陽花鼓、車燈、商雒花鼓等。
雜曲包括無錫評曲、紹興蓮花落、錦歌、褒歌、薌歌、江西蓮花落、南豐香鈸、瑞昌船鼓、於都古文、三棒鼓、善書、潮州歌、粵曲、粵謳、龍舟歌、粵東漁歌、五句落板、零零落、荷葉、姚安蓮花落、賢孝、倒漿水、台灣歌仔等。
6.少數民族曲種:蒙古族的好來寶、笑嗑亞熱、烏力格爾;滿族的太平鼓;朝鮮族的三老人、漫談、才談、鼓打鈴、判捎裏;赫哲族的依瑪堪;瑤族的鈴鼓;壯族的蜂鼓;壯族的末倫;侗族的琵琶歌、嘎錦;苗族的果哈、嘎百福;彝族的阿蘇巴底、四弦彈唱、甲蘇;布依族的布依彈唱;哈尼族的哈巴;白族的大本曲;傣族的讚哈、喊半光;藏族的折嘎、喇嘛瑪尼、《格薩爾王傳》說唱;回族的宴席曲;撒拉族的巴西古溜溜;錫伯族的念說;哈薩克族的冬不拉彈唱;維吾爾族的苛夏克、維吾爾族說唱、達斯坦等。
曲藝的三個要素
通俗的說唱文學
曲藝是以敘事為主、代言為輔的一種通俗的說唱文學。從體裁上看,它分為散文、韻文、韻散相間3類。評書、相聲屬於散文類。山東快書、快板書屬於韻文類的韻誦體,即有節奏的朗誦表演。各種大鼓、琴書、雜曲屬於韻文類的演唱體,音樂性較強。彈詞及紮根農村的鼓曲屬於韻散相間類。
從曲本的篇幅上看,它可分為短、中、長3種。短篇俗稱短段,有頭有尾,用一二百句唱詞獨自成章,說明一個主題。當前廣大城鄉流行的曲種,絕大多數是短篇曲目。
中篇介於長、短篇之間,一般由八至十幾段短篇組成,多在農村、廠礦演唱,俗稱“八大棍兒”。
長篇人物眾多,情節曲折,每天說唱一段時間,一部書能說兩三個月,長篇一般都在農村演唱。傳統書目有《嶽飛傳》、《楊家將》、《包公案》等,俗稱“蔓子活”。
說唱文學的語言應該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繪聲繪色、通俗易懂,既有文采又容易上口。需要簡略的地方一筆帶過,需要渲染的地方描述細膩。為了悅耳動聽,遣詞造句有時得音韻鏗鏘、聲調悠揚,講究一定的音樂性。
為了和聽眾交流感情,有時得跳出故事情節以外,以第三者的身份進行講解、剖析,直接引起觀眾的共鳴。可以出出進進經常變化,不受角色的限製。每段書詞和曲詞的基本結構,簡單來說就是敘事與代言的結合。
地方風味的音樂
曲藝音樂中不同的曲調和唱腔,都是以當地方言、方音為基礎,不斷豐富發展成的。韻誦調來自對話,抒情調來自民歌。音調充滿鄉土氣息,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這種特色人們習慣地稱它為“味兒”。“味兒”就是各個曲種獨有的地方風味。曲藝音樂大都是按字行腔,音樂服從語言,節奏與語言內容緊密結合。曲藝音樂共有3種曲式:
1.主曲體
全篇唱詞隻用一種曲調。由於內容和字音的變化,使基本曲調在旋律、節奏、速度、感情上必然發生變化。唐代的變文、元明的陶真、明清以來的彈詞、子弟書,現在流行的道情、北京琴書、樂亭大鼓等都是主曲體。
2.聯曲體
全篇唱詞由主要曲調和其他各種曲牌連在一起並列演唱。像宋、金、元的諸宮調和明清小曲,以及現在流行的單弦、四川清音、河南鼓子曲等都是聯曲體。
3.主嵌體
全篇唱詞采用一個基本曲調,中間又嵌入一些其他附屬曲調。目前不少主曲體的曲種為提高它的音樂性,都逐漸演變成主嵌體了。現在流行的河南墜子、山東琴書、梅花大鼓等都是主嵌體。這種曲藝音樂的組成形式是比較成熟的。
曲藝的伴奏樂器有簡有繁、有易有難。伴奏樂器複雜的曲種,普及推廣比較困難。
獨特的表演藝術
曲藝的表演,不存在進入角色的問題。演員表演時既是故事的敘述人,又是角色的代言人,出出進進,靈活多變,和觀眾交流感情不受拘束。
曲藝的主要藝術特征
我國活躍在民間的曲藝品種有400個左右,流行於我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這眾多的曲種雖然各自有不同的發展曆程,但它們都具有鮮明的民間性、群眾性,具有共同的藝術特征。
以說、唱為主的表現手段
以說、唱為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如相聲、評書、評話;唱的如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揚州清曲、東北大鼓、溫州大鼓、膠東大鼓、湖北大鼓等等鼓曲;似說似唱的如山東快書、快板書、鑼鼓書、萍鄉春鑼、四川金錢板等;又說又唱的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恩施揚琴、武鄉琴書、安徽琴書、貴州琴書、雲南揚琴等;又說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轉、十不閑蓮花落、寧波走書、鳳陽花鼓、車燈、商花鼓等。
正因為曲藝主要是通過說、唱,或似說似唱,或又說又唱來敘事、抒情,所以要求它的語言必須適於說或唱,一定要生動活潑,洗煉精美並易於上口。
由不裝扮成角色的演員進行表演
曲藝不像戲劇那樣由演員裝扮成固定的角色進行表演,而是由不裝扮成角色的演員,以“一人多角”的方式,就是一個曲藝演員可以模仿多種人物,通過說、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種各樣的故事,表演出來,告訴給聽眾。
因此,曲藝表演比之戲劇,具有簡便易行的特點。隻要有一兩個人,一兩件伴奏的樂器,或一個人帶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副竹板兒,甚至什麼也不帶,走到哪兒,說唱到哪兒,與聽眾的交流,比之戲劇更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