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機警、潑辣的人物的言語、動作宜用快讀;年老、穩重、遲鈍的人物的言語、動作宜用慢讀。前者如:
“這有什麼依不依。鬧是誰也總要鬧一鬧的;隻要用繩子一捆,塞在花轎裏,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聽說那時實在鬧得利害,大家還都說大約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呢。太太,我們見的人多了:回頭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說要尋死覓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鬧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連花燭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異乎尋常,他們說她一路隻是嚎、罵,抬到賀家坳,喉嚨已經全啞了。拉出轎來,兩個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勁地擒住她,也還拜不成天地。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阿呀,阿彌陀佛,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用了兩把香灰,包上兩塊紅布還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腳的將她和男人反關在新房裏,還是罵,阿呀呀,這真是……”(魯迅《祝福》)
後者如:
“冬天沒有什麼東西了。這一點幹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裏的,請老爺……”我問問他的景況。他隻是搖頭。“非常難。第6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隻能爛掉……”他隻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隻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地吸煙了。(魯迅《故鄉》)
3.朗讀速度的轉換
朗讀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終采用一成不變的速度。
朗讀者要根據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發展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朗讀速度。這種在朗讀過程中實現朗讀速度的轉換是取得朗讀成功的重要一環。
4.注意問題
讀得快時,要特別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為了讀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讀得慢時,要特別注意聲音的明朗實在,不能因為讀得慢而顯得疲疲遝遝、鬆鬆垮垮。總之,在掌握朗讀的速度時要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拖”。
技巧之三:重音
1.什麼是重音
在朗讀中,為了準確地表達語意和思想感情,有時強調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詞或短語,被強調的這個詞或短語通常叫重音,或重讀。在由詞和短語組成的句子中,組成句子的詞和短語,在表達基本語意和思想感情的時候,不是平列地處在同一個地位上。
有的詞、短語在表達語意和思想感情上顯得十分重要,而與之相比較,另外一些詞和短語就處於一個較為次要的地位上,所以有必要采用重音。同樣一句話,如果把不同的詞或短語確定為重音,由於重音不同,整個句子的意思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
A、我請你跳舞(請你跳舞的不是別人)B、我請你跳舞(怎麼樣,給麵子吧?)C、我請你跳舞(不請別人)D、我請你跳舞(不是請你唱歌)。
再如下麵一段話,如果把加點的音節作為重音加以強調,這句話的語意立即突出了,內容也會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隻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是馬克思在他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膚淺地研究的。(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2.確定重音的依據
(1)依據結構。有些句子,平平常常,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也沒有什麼特別強調的意味。這種句子的重音可以依據其語法結構來確定。一般地,需要重讀的有短句中的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有些代詞。這類重音叫做語法重音或意群重音。這類重音在朗讀時不必過分強調,隻要比其他音節讀得重些就可以了。
(2)依據語意和感情。有些句子或由於構造複雜,或由於表意曲折,或由於感情特殊,它的重音往往不能一下子確定,必須聯係上下文,對它細加觀察,進行認真推敲,尤其要把它放到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確定其重音,通常把這類重音叫做邏輯重音或強調重音和感情重音。它同語法重音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則是不一致的。當邏輯重音或感情重音和語法重音不一致時,後者必須服從前者。
3.各種類型的重音
(1)突出語意區別的重音。這類重音意在顯示語意中的某些差異,這些差異往往是句意的重心所在,必須加以強調。其中有:
①並列性的重音。如:
當然,能夠隻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魯迅《拿來主義》)
②對比性重音。如: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朱自清《荷塘月色》)
我們的戰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朝鮮人民卻是那樣的愛,充滿了國際主義的深厚感情。(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③排比性的重音。如:
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狂風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沒它,嚴寒凍不死它,幹旱旱不壞它。它隻是一味地無憂無慮地生長。(陶鑄《鬆樹的風格》)
井岡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廠礦山、多少高樓大廈、多少城市和農村,都殷切地等待著你們!(袁鷹《井岡翠竹》)
(2)突出句子關係的重音。這類重音意在表現句子中的各種不同的語法關係,特別是複句,以此來強調句子是某種內在的邏輯關係。其中有:
①轉折性的重音。如:
他們可以承擔一個浩大的戰爭,可以承擔重建家園的種種艱辛,可是卻承擔不了如此沉重的離情。(魏巍《依依惜別的深情》)
是的,勝利來了,可是人們所盼望的經過流血爭取的獨立自由和平民主的生活又是要為蔣介石和美帝國主義所破壞。(方紀《揮手之間》)
②呼應性的重音。文章中某些體現呼應關係的詞語要重讀。如:
用什麼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呢?戰士們又有什麼呢,他們隻有一雙結著硬繭的手、一顆赤誠的心。(魏巍《依依惜別的深情》)
陳毅:“關於詳細計劃,改日再與齊先生細說吧。”
齊仰之:“不、不,現在就說,現在就說!”(沙葉新《陳毅市長》)
(3)突出修辭色彩的重音。這類重音意在鮮明體現句子中某些修辭現象,這些不同的修辭色彩的語言表現力最強的地方,最能體現文章的旨意。其中有:
①詞語的錘煉。如:
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兩年前的此時,即1931年的2月7日夜或8日晨,是我們的5個青年作家同時遇害的時候。當時上海的報章都不敢載這件事,或者也許是不願,或不屑載這件事……(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
②比喻。重讀文章中的比喻性詞語,可以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動形象,加深對所描寫事物或闡明道理的理解。但要注意,有比喻詞的比喻句,不要重讀比喻詞“像”“好像”“仿佛”等。如:
如果說瞿塘峽像一道閘門,那麼巫峽簡直像江上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練習)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
③誇張。文學作品中常用誇張的手法來表現人或事物的某一特征,表達作者對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並引起讀者的共鳴,使讀者獲得對事物的深刻印象。如:
每年特別是水災、旱災的時候,這些在日本廠裏有門路的帶工,就親身或者派人到他們家鄉或者災荒區域,用他們多年熟練了的,可以將一根稻草講成金條的嘴巴,去遊說那些無力“飼養”可又不忍讓他們的兒女餓死的同鄉……(夏衍《包身工》)(練習)可是在中國,那時是確無寫處的,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
④借代。如:
你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個李公樸站起來!(聞一多《最後一次的講演》)
我們應當禁絕一切空話。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務,是把那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趕快扔到垃圾桶裏去。(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⑤雙關。如:
周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現在,(望窗外,自語)風暴就要起來了!(曹禺《雷雨》)
我能眼看著讓別人替我去犧牲?我得去,憑我這身板,赤手空拳也幹個夠本!我剛打算往下跳,隻見她扭回頭來,兩眼直盯著被驚呆了的孩子,拉長了聲音說:“孩子好好地聽媽媽的話啊!”(王願堅《黨費》)
⑥反語。如:
軍隊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⑦聯珠。如:
他比先前並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未留胡子,一見麵是寒暄,寒暄之後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後即大罵其新黨。(魯迅《祝福》)
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袁鷹《井風翠竹》)
詩歌朗誦技巧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下麵舉3個例子談談詩歌朗誦的技巧。
1.《春曉》
這是一首格律詩,朗誦這首詩時,應該注意每個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詩的節奏。每行詩句都可處理為三處停頓: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念到“曉、鳥、少”時,字音要適當延長,略帶吟誦的味道,使聽眾能感覺出詩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前兩句是寫詩人早上醒來後看到的景物,朗誦時要用柔和、舒緩的語調,音量不要過大。“鳥”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揚,表現出詩人見到的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明朗景象。
後兩句寫詩人想起昨天夜裏又刮風又下雨,不知園子裏的花被打落了多少。
在讀“花落知多少”時,要想象出落花滿園的景象。可重讀“落”字,再逐漸減輕“知多少”3個字的音量,表現出詩人對落花的惋惜心情。
2.《我的“自白”書》
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
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麼自白,
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
隻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麼?
死亡也無法叫我開口!
對著死亡我放聲大笑,
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
這就是我~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
高唱凱歌埋葬蔣家王朝!
這是共產黨員陳然同誌被捕以後在特務們逼迫他寫自白書時寫的。這首詩既是一個共產黨員崇高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又是對蔣家王朝必然滅亡的莊嚴宣判。
全詩感情真摯,充滿了激情,充分表現了先烈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
我們在朗誦這首詩的時候,要表現出作者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對敵人極端蔑視的口氣,語調要高昂有力。
第一節,兩個“任”字表現了革命先烈不怕敵人毒刑拷打的堅強意誌,要讀得重些;“不需要”三個字的語氣是堅定的;“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
這個反問句,表示強調肯定的語氣,“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長,並且往下降,表現出對敵人殘酷屠殺的輕蔑。
第二節,“人”和“怕死鬼”形成對比,要讀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長,表示出是所謂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麼!”一句要讀出反問的語氣。
第三節,是全詩的高潮,朗誦時要感情奔放、語調昂揚,要表現出共產黨人誓與敵人鬥爭到底的英雄氣概和堅信革命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
如果我們能領會詩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激起我們與詩的內容相應的感情,再恰當地掌握重音和停頓,朗誦時就會感情充沛、節奏鮮明,使聽眾受到強烈的感染。
3.《向日葵》
不知太陽上,
有啥秘密,
那麼好奇?
引逗得你喲,
白天仰著臉,
瞧呀,瞅呀,
夜晚低著頭,
思來想去……
這是一首歌謠詩,這首詩的想象很新穎、奇特,能充分展現少年兒童聰慧敏捷的思維特點,因而充滿純真稚嫩的兒童情趣。
這首詩開始就把向日葵擬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既是“我”的疑問,也會引起小聽眾認真地思索。
朗誦這兩句時,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頓,以引起小聽眾的思考。
“不知/太陽上/有啥/秘密”,這一句重音應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兩個字的尾音可以適當拖長。
第二句要強調“好奇”,需加重語氣,“奇”字的尾音要漸弱。
第三句可以結合兒童的天真、頑皮表現出來,語調輕快,頭部、眼神可適當轉動。
最後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鮮明對比,速度放慢,語調輕緩,注意停頓,給小聽眾留下聯想和回味的餘地。
總之,朗誦詩歌時,要注意節奏鮮明,並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采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誦得沉穩、稍慢些。
就一首詩來說,朗誦速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表現作品內容的需要來決定,並具有一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