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希望能有感情上的共鳴和相互理解
聽眾對演講者所闡述的觀點、結論,希望能與自己的某些看法或結論,得到首肯或印證。演講者在演講時,就要對聽眾從各自的立場對演講的反應做出誠懇的評價,肯定聽眾的想法,讚揚他們提出不同的意見,摸清與聽眾的共同點,來進行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不能輕易地用“不”來否定聽眾的看法。這樣就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相互理解。
3.聽眾希望自身受到尊重
良好的溝通是彼此互相尊重。聽眾希望演講者尊重自己。如果受不到尊重就會產生反感。為此,演講者要平等待人,不要自以為是,要以誠待人,謙虛謹慎。
演講者在準備寫演講稿時,能掌握聽眾的上述心理特點,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演講稿的寫作要求
1.了解對象,有的放矢
演講稿是講給人聽的,因此,寫演講稿首先要了解聽眾對象: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如何;了解他們所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等等。否則,不看對象,演講稿寫得再花功夫,說得再天花亂墜,聽眾也會感到索然無味,無動於衷,也就達不到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的目的。
2.觀點鮮明,感情真摯
演講稿觀點鮮明,顯示著演講者對一種理性認識的肯定,顯示著演講者對客觀事物見解的透徹程度,能給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演講稿觀點不鮮明,就缺乏說服力,就失去了演講的作用。
演講稿還要有真摯的感情,才能打動人、感染人,有鼓動性。因此,它要求在表達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說理和抒情結合起來。既有冷靜的分析,又有熱情的鼓動;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愛。當然這種深厚動人的感情不應是“擠”出來的,而要發自肺腑,就像泉水噴湧而出。
3.行文變化,富有波瀾
構成演講稿波瀾的要素很多,有內容,有安排,也有聽眾的心理特征和認識事物的規律。
如果能掌握聽眾的心理特征和認識事物的規律,恰當地選擇材料,安排材料,也能使演講在聽眾心裏激起波瀾。換句話說,演講稿要寫得有波瀾,主要不是靠聲調的高低,而是靠內容的有起有伏,有張有弛,有強調,有反複,有比較,有照應。
4.語言流暢,深刻風趣
要把演講者在頭腦裏構思的一切都寫出來或說出來,讓人們看得見,聽得到,就必須借助語言這個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語言運用得好還是差,對寫作演講稿影響極大。要提高演講稿的質量,不能不在語言的運用上下一番功夫。寫作演講稿在語言運用上應注意以下五個問題:
(1)要口語化。“上口”“入耳”,這是對演講語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演講的語言要口語化。演講,說出來的是一連串聲音,聽眾聽到的也是一連串聲音。聽眾能否聽懂,要看演講者能否說得好,更要看演講稿是否寫得好。如果演講稿不“上口”,那麼演講的內容再好,也不能使聽眾“入耳”,完全聽懂。
如在一次公安部門的演講會上,一個公安戰士講到他在執行公務中被歹徒打瞎了一隻眼睛,歹徒說這下子他成了“獨眼龍”,可是這位戰士傷愈之後又重返第一線工作了。講到這裏,他拍了一下講台,大聲說:“我‘獨眼龍’又回來了!”會場裏的聽眾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
演講稿的“口語”,不是日常的口頭語言的複製,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口頭語言,要邏輯嚴密、語句通順。由於演講稿的語言是作者寫出來的,受書麵語言的束縛較大,因此,就要衝破這種束縛,使演講稿的語言口語化。
為了做到這一點,寫作演講稿時,應把長句改成短句,把倒裝句必成正裝句,把單音詞換成雙音詞,把聽不明白的文言詞語、成語改換或刪去。演講稿寫完後,要念一念,聽一聽,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麼“上口”“入耳”,就需要進一步修改。
(2)要通俗易懂。演講要讓聽眾聽懂。如果使用的語言講出來誰也聽不懂,那麼這篇演講稿就失去了聽眾,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講的作用、意義和價值。為此,演講稿的語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3)要生動感人。好的演講稿,語言一定要生動。如果隻是思想內容好,而語言幹巴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講稿。廣為流傳的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演講、毛澤東的演講、魯迅的演講、聞一多的演講,都是既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又有生動感人的語言。語言大師老舍說得好:“我們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隻能被最美妙的語言表達出來。若是表達不出,誰能知道那思想與感情怎樣好呢?”
由此可見,要寫好演講稿,隻有語言的明白、通俗還不夠,還要力求語言生動感人。怎樣使語言生動感人呢?
一是用形象化的語言,運用比喻、比擬、誇張等手法增強語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為具體,深奧講得淺顯,枯燥變成有趣。
二是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增強演講稿的表現力。這樣,既能深化主題,又能使演講的氣氛輕鬆和諧;既可調整演講的節奏,又可使聽眾消除疲勞。
三是發揮語言音樂性的特點,注意聲調的和諧和節奏的變化。
(4)要準確樸素。準確,是指演講稿使用的語言能夠確切地表現講述的對象—事物和道理,揭示它們的本質及其相互關係。
作者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表達的對象熟悉了解,認識必須對頭;其次,要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用詞貼切。其次,句子組織結構合理樸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語言,明晰、通暢地表達演講的思想內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詞藻的華麗。如果過分地追求文辭的華美,就會弄巧成拙,失去樸素美的感染力。
(5)要控製篇幅。演講稿不宜過長,要適當控製時間。德國著名的演講學家海茵茲·雷·德曼在《演講內容的要素》一文中指出:“在一次演講中不要期望得到太多。寧可隻有一個給人印象深刻的思想,也不要50個讓人前聽後忘的思想。寧可牢牢地敲進一根釘子,也不要鬆鬆地按上幾十個一撥即出的圖釘。”所以,演講稿不在乎長,而在乎精。
5.認真修改,精益求精
從事任何文體的寫作都要重視修改、認真修改、精心修改。寫作演講稿自然不能例外,如林肯在接到要他作上述演講之後,在指揮戰爭、掌權國事的情況下,親自起草演講稿,並把演講稿念給白宮的傭人聽。直到演講的前一天晚上,他還在旅館的小房間裏再次推敲、修改這篇演講稿。
再如,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與世長辭。恩格斯作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著名演講,演講草稿是這樣開頭的:
就在16個月以前,我們中間大部分人曾聚集在這座墳墓周圍,當時,這裏將是一位高貴的崇高的婦女最後安息的地方。今天,我們又要掘開這座墳墓,把她的丈夫的遺體放在裏邊。
作者考慮後進行了修改,寫成:
3月14日下午兩點3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總共不過兩分鍾,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兩者比較,後者入題較快,演講一開始就抒發了對逝者的無限敬愛和萬分惋惜的心情,使現場的人們也沉浸在對馬克思的緬懷與崇敬之中。正是這種認真的態度和精心的修改,才為他的每次演講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演講稿的結構
從內部結構來說,演講需要形成或創造現場的情緒氛圍,所講的內容應該較為集中,通常一篇演講稿最多隻能講兩三個問題,而且這兩三個問題還得很緊密地在邏輯上串連起來,以層層推演的方式,一環扣一環地展開。演講稿的結構分開頭、主體、結尾3個部分,其結構原則與一般文章的結構原則大致一樣。但是,由於演講是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的活動,因而演講稿的結構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它的開頭和結尾有特殊的要求。
1.標題
多為主題句。
2.稱謂
各位老師、同學們……
3.開場白
類型:開門見山,提出問題;采用設問式;還有借題發揮,或者表示感情等。
4.結束語
(1)強調主題、或抒發感情、或展望未來;
(2)表示態度;
(3)表示感謝。
演講稿寫作方法
1.開場白要抓住聽眾,引人入勝
演講稿的開頭,也叫開場白。它在演講稿的結構中處於顯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瑞士作家溫克勒說:“開場白有二項任務:一是建立說者與聽者的同感;二是如字義所釋,打開場麵,引入正題。”好的演講稿,一開頭就應該用最簡潔的語言、最短的時間,把聽眾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吸引過來,這樣,才能達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1)開場白的技術主要有:
①楔子。用幾句誠懇的話同聽眾建立個人間的關係,獲得聽眾的好感和信任;
②銜接。直接地反映出一種形勢,或是將要論及的問題,常用某一件小事、一個比喻、個人經曆、軼事傳聞、出人意外的提問,將主要演講內容銜接起來;
③激發。可以提出一些激發聽眾思維的問題,把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演講中來;
④觸題。一開始就告訴聽眾自己將要講些什麼。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和國家領導人的演講都是這樣的。
(2)演講稿的開頭方法
①開門見山,提示主題。這種開頭是一開講,就進入正題,直接提示演講的中心。如宋慶齡《在接受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儀式上的講話》的開頭:“我為接受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感到榮幸。”運用這種方法,必須先明晰地把握演講的中心,把要向聽眾提示的論點擺出來,使聽眾一聽就知道講的中心是什麼,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
②介紹情況,說明根由。這種開頭可以迅速縮短與聽眾的距離,使聽眾急於了解下文。如恩格斯在1881年12月5日發表的《在燕妮·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開頭:
我們現在安葬的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於薩爾茨維德爾。她的父親馮?威斯特華倫男爵在特利爾城時和馬克思一家很親近;兩家人的孩子在一塊長大。當馬克思進大學的時候,他和自己未來的妻子已經知道他們的生命將永遠地連接在一起了。
這個開頭對發生的事情、人物對象作出必要的介紹和說明,為進一步向聽眾提示論題作了鋪墊。
③提出問題,引起關注。這種方法是根據聽眾的特點和演講的內容,提出一些激發聽眾思考的問題,以引起聽眾的注意。如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1854年7月4日在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市舉行的國慶大會上發表的《譴責奴隸製的演說》,一開講就能引發聽眾的積極思考,把人們帶到一個憤怒而深沉的情境中去:
公民們,請恕我問一問,今天為什麼邀我在這兒發言?我,或者我所代表的奴隸們,同你們的國慶節有什麼相幹?《獨立宣言》中闡明的政治自由和生來平等的原則難道也普降到我們的頭上?因而要我來向國家的祭壇奉獻上我們卑微的貢品,承認我們得到,並為你們的獨立帶給我們的恩典而表達虔誠的謝意麼?
2.主體要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這是演講稿的主要部分。在行文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層次、節奏和銜接等幾個問題。
(1)層次。層次是演講稿思想內容的表現次序,它體現著演講者思路展開的步驟,也反映了演講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
怎樣才能使演講稿結構的層次清晰明了呢?根據聽眾以聽覺把握層次的特點,顯示演講稿結構層次的基本方法就是演講者在演講中反複設問,並根據設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就能在結構上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此外,演講稿用過渡句,或用“首先”“其次”“然後”等語詞來區別層次,也是使層次清晰的有效方法。
(2)節奏。節奏是指演講內容在結構安排上表現出的張弛起伏。演講稿結構的節奏,主要是通過演講內容的變換來實現的。演講內容的變換,是在一個主題思想所統領的內容中,適當地插入幽默、詩文、軼事等內容,以便聽眾的注意力既保持高度集中而又不因為高度集中而產生興奮性抑製。插入的內容應該為實現演講意圖服務,而節奏的頻率也應該根據聽眾的心理特征來確定。
(3)銜接。銜接是指把演講中的各個內容層次聯結起來,使之具有渾然一體的整體感。由於演講的節奏需要適時地變換演講內容,因而也就容易使演講稿的結構顯得零散。
銜接是對結構鬆緊、疏密的一種彌補,它使各個內容層次的變換更為巧妙和自然,使演講稿富於整體感,有助於演講主題的深入人心。演講稿結構銜接的方法主要是運用同兩段內容、兩個層次有聯係的過渡段或過渡句。
3.結束語要簡潔有力,餘音繞梁
結束語是演講內容的自然收束。言簡意賅、餘音繞梁的結尾能夠使聽眾精神振奮,並促使聽眾不斷地思考和回味;而鬆散疲遝、枯燥無味的結尾則隻能使聽眾感到厭倦,並隨著事過境遷而被遺忘。怎樣才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美國作家約翰?沃爾夫說:“演講最好在聽眾興趣到高潮時果斷收束,未盡時戛然而止。”演講稿的結尾沒有固定的格式,或對演講全文要點進行簡明扼要的小結,或以號召性、鼓動性的話收束,或以詩文名言以及幽默俏皮的話結尾。但一般原則是要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