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校園口才類活動學習指導
口才的重要作用
口才的基本概念
青少年朋友,你會說話嗎?或許,你會不屑一顧地回答說,這樣的提問是不是太幼稚了,但實際上,說話並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
因為要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說到別人的心裏去,需要有這種本事,這種本事其實就是口才!
口才是指我們在交際的過程中,口語語言表達得十分準確、得體、生動、巧妙、有效,能夠達到特定交際目的和取得圓滿交際效果的口語表達藝術與技巧。
口才是一種綜合能力,不僅包括語言表達,還包括聆聽、應變等多項能力。
有口才的人說話具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等特征。
總之,善表達,會聆聽,能判斷,巧應對,是衡量口才好與壞的重要標準。
口才是成功的資本
口才是每個青少年都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說話不僅僅是一門學問,還是青少年贏得事業成功的資本。好口才會給你開創美好前景,擁有好口才,就等於你擁有了輝煌的前程。
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隻有15%是靠其專業技術,而85%則要靠他的人際關係和為人處世的能力。”
英國首相丘吉爾說:“你能麵對多少人講話,你的成就就有多大!”
股神巴菲特說:“有一件事你是必須做的,不管你喜歡與否,那就是輕鬆自如地當眾演講,這可能得花些功夫,這是一種財富,將伴隨你五六十年之久,如果你不喜歡這樣做,那就是你的不利條件,同樣會伴隨你五六十年,這是一項必備技能。”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教育的理念在於能讓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既然是綜合素質,當然離不開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和課外的能力拓展了。
在課外,我們要學的東西很多,其中,青少年的口才是最不容忽視的!
一個人,不管你生性多麼聰穎,接受過多麼高深的教育,穿著多麼漂亮的衣服,擁有多麼雄厚的資產,如果你無法流暢、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你仍舊無法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會說話,是一種立足社會的能力。
美國著名人類行為學家湯姆士說:“好口才是成名的捷徑。它能使人顯赫,鶴立雞群。能言善辯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愛戴,得人擁護。它使一個人的才學充分拓展,熠熠生輝,事半功倍,業績卓著。”
湯姆士甚至斷言:“發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跡,一半是由口才創造的。”
事實證明,很多人的成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歸功於他們善於辭令。第一印象最重要,而口才好的人最能給別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優雅的談吐可以使自己廣受歡迎,更有助於事業的成功。
許多人能成為議員或其他高級官員,就是因為善於辭令。憑自己在其他方麵的實力,他可能升不到高位,拿不到高薪,但是出色的口才卻讓他們得到了這一切。口才的作用可見一斑。
青少年朋友,如果我們善於辭令,再加上周到的禮節、優雅的舉止,那麼在任何場合,都會暢通無阻、受到歡迎。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練就一副好口才,隻有這樣,我們離成功才會更近,我們的前途也才會更加光明,我們也才會成為最有特色的陽光青少年。
口才的幽默藝術
幽默藝術的概念闡釋
何謂幽默?《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長。”人們在生活中體驗到,幽默是一種機智、諧趣,它來源於對生活別出心裁的發現,同時又是一種創造諧趣的藝術,能給人們帶來愉悅的精神享受。
幽默,源於拉丁文Humor,指在生活中判明和在藝術中再現喜劇的特征、方麵和現象的能力。它是散文家、翻譯家林語堂在本世紀初通過音譯創造的新詞,意為詼諧、滑稽、有趣、可笑,甚至還概括各種令人發噱的語言、情景、形狀、事物以及影射、挖苦、嘲笑、出醜、插科打諢等等。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把幽默理解為對別人和自己身上的喜劇性缺點的批判性剖析和自我批判性剖析。
幽默實際上是一種諧趣,而幽默感則是一種審美意識,喜劇往往與辛辣的諷刺、善意的玩笑分不開的。幽默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蕭伯納曾高度評價幽默的作用,他說:“沒有幽默感的語言是篇公文,沒有幽默感的人是尊雕像,沒有幽默感的家庭是間旅店,而沒有幽默感的社會是不可想象的。”
用幽默語言消除尷尬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難免會和自己的同學或者朋友發生摩擦、矛盾,總會遇到一些令我們難堪或尷尬的場麵。此時,有的同學極易生氣和激動,針鋒相對;有的同學則惡語相加,諷刺打擊;有的同學則茫然無措,不知所對。
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用一種幽默性的語言“化幹戈為玉帛”,將尷尬變為會意的一笑。
有一次,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蘇格拉底正在和學生們討論學術問題,互相爭論的時候,他的妻子氣衝衝地跑進來,把蘇格拉底大罵了一頓之後,又出外提來一桶水,猛地潑到蘇格拉底身上。
在場的學生們都以為蘇格拉底會怒斥妻子一頓,哪知蘇格拉底摸了摸渾身濕透的衣服,風趣地說:“我知道,打雷以後,必定會下大雨的。”
蘇格拉底的容忍和幽默終於使天氣由“暴雨”轉為“晴朗”,他運用的這種“就境設喻”法,機智敏捷中顯示出智慧。
一位心理保健教師應邀給少年犯上課,走向講台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引起哄堂大笑。
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場麵,怎麼辦?怪腳下設施不好?嚴肅地批評少年犯?這些都不是上策。隻見這位教師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臉朝聽眾笑道:“這是我給你們上的第一課,一個人可能跌倒,但還可以再站起來!”頓時,哄笑聲化為敬佩的掌聲。
這位教師的高明之處在於“跌”出幽默,“跌”出哲理,“跌”出這一課的主題,“跌”出與聽眾輕鬆和諧的交流氛圍,幽默語的藝術可謂發揮到極致。
說到底,幽默風趣的談吐,無論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在重大的社交場合,都是離不開的。說話幽默是指我們在談吐中,利用語言條件,對事物表現詼諧、風趣的情趣。
幽默的談話不僅能吸引聽者的注意力,而且還能與聽者建立起親密的關係。要是我們的話能使聽者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就表明聽者已完全進入了與我們的思想交流之中。所以人們說幽默的談吐是好口才的標誌之一。
那麼,青少年朋友,你還在為自己的尷尬、難堪而耿耿於懷嗎?從現在起,就好好學習幽默的語言,發揮自己幽默的藝術吧!
順著對方話題發揮
在我們與人相處中,總會遇到一些不方便直接說的話,這個時候就要將“詞鋒”隱遁,或者選擇順著對方的話借題發揮,便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在我們和人交談時,使用借題發揮的關鍵在於一個“借”字,隻有巧妙借對方的話題為自己所用,發揮起來才能有憑有據,讓對方啞口無言,收到奇效。
青少年朋友,當我們麵對他人的“無稽之談”時,我們可以裝作不懂他的本意,而順著他人的字麵意思借題發揮,從而聲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就能獲得較好的反駁效果。
在學習生活中,當我們能夠正確地運用借題發揮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時,我們的談話就成功了一半,那麼我們就會很順利地處理問題,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陽光青少年了!
用幽默言談駁倒對方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就是明明我們知道對方講的話、做的事不對,卻不知道如何反擊對方,即使反駁也不能立即扳倒對方的話,甚至還會讓對方抓住自己的把柄?那麼,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正確的進攻點,所以就沒能抓住對方的“致命”漏洞,造成對方繼續得意洋洋。為此,我們想要扳倒他人的錯誤觀點,必須一箭中的,用幽默的語言提出正確的言論,才能輕易地駁倒對方。
幽默的表達方法
以說話觀點為幽默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強調要“以理服人”,就是說我們說話的觀點一定要符合客觀實際。但有的人往往強詞奪理,在認識上具有主觀性、片麵性,這時就可以從其論點上尋求進攻點。就像下麵的例子一樣。
一天,一個跛腳的男子走進一家醫院。男子對護士說:“我很窮,請把我安排在最便宜的病房吧!”
護士問:“你沒有其他親人嗎?”
男子無奈地回答:“沒有,我隻有一個姐姐,她是修女,也沒有錢!”
護士故意刁難說:“修女和上帝結婚呢!怎麼可能沒有錢呢?”
男人聽了,微微一笑,說:“好吧,那就把我安排在最貴的病房,結賬時你把賬單寄給我的姐夫就可以了!”
很顯然,護士的話其實是荒謬之極的,患者正是抓住了護士的荒謬之處,表麵上順其意願,承認對方說得有道理,再幽默地將錯就錯,要求她“把賬單寄給我的姐夫就可以了”。如此一來,患者最後用護士自己的荒謬幽默地把護士引入窘境,讓護士啞口無言。
以可靠事實為幽默點
想要證明自己說的話有力量,就必須證明自己說的話的真實可靠,摸準對方的心理,把語言中的幽默,用得“恰到好處”,然後一針見血地“攻擊”,使對方迅速做出有利於我們自己的反應。
被稱為法國小說之父的巴爾紮克就是會巧說話的代表。
一天夜裏,一個小偷鑽進巴爾紮克的房間,在他的桌子裏亂摸。巴爾紮克被驚醒了,他悄悄地坐起來,點亮了燈,然後微笑著說:“親愛的,別找了,我白天都不能從那裏找到錢,現在天黑了,你就更別想找到啦!”
小偷看著平靜的巴爾紮克,沒趣地退了出來。
巴爾紮克正是摸準了小偷的心理,才能如此冷靜處理這一意外的情況。首先他明白小偷是來偷錢的,不是來害自己生命的,所以他不慌;同時他了解小偷在偷東西時神經特別緊張,稍一受驚,就會驚慌失措,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來,反而會危及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不喊。他幽默地稱小偷為“親愛的”,使小偷不至於因被發現而與他為敵。
其次,他明白小偷的目的主要是錢,所以他又幽默明確地告訴小偷,自己沒有錢。這時的小偷,既拿不到錢,又不會被抓,不走又待著幹什麼呢,隻有乖乖退出去了。
靈活運用幽默語言的要素
常言說“妙語生花”,就是指將常用的語言經過個人精心組合,使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時候,說話就是一場辯論賽,我們說話的過程其實就是論證的過程,就是各自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因為論證過程相對複雜,所以對方在論證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漏洞,暴露出弱點。這時,我們不妨針對對方的論證方式尋找進攻點。請看下麵這則小故事。
王東是某中學初一(3)班的同學,他經常去學校小賣部買一個兩塊錢的麵包作為自己的早餐。一天,當他再次去小賣部買麵包時卻發現麵包比以往要小得多,於是就對老板說:“這麵包怎麼比平時要小一半啊?”
老板狡辯說:“哦,不要緊,小的東西拿起來方便,小麵包你拿起來不是更方便了嗎?”
王東心中雖然很生氣,但不便和老板來硬的,於是在付錢時,他拿了一塊錢給老板就離開了小賣部。
老板趕緊叫住王東:“喂,麵包是兩塊錢一個,你還沒有給夠錢呢?”
王東不慌不忙地回答:“不要緊,這樣你數起來不也方便了嗎?”
老板的說話中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漏洞,他以“小的東西拿起來方便”引出了“小麵包你拿起來不是更方便了嗎”的狡辯,而王東正是緊緊地抓住了對方話中的漏洞,故意少給錢,在回答上仿照對方的邏輯幽默的回答“這樣你數起來不也方便了嗎?”,讓對方無話可說。
青少年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會遇到一些不容講理、不能講理或根本不講理的人或事,這時隻要我們仔細思考,找出對方的漏洞,使用簡短機智的幽默巧言,就會很有成效。隻要我們能夠順利的處理生活中旁人對自己的蠻不講理,我們的口才也就會一天比一天更加優秀了。
巧妙拿自己開開玩笑
青少年朋友,在社交場合中,我們很容易就陷入了尷尬的情景,這時,我們可以拿自己開開玩笑,就可以收到妙趣橫生,意味深長的效果。
傳說古代有個石學士,一次騎驢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會不知所措,可這位石學士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虧我是石學士,要是瓦的,還不摔成碎片?”
一句幽默的妙語,說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自然這石學土也在笑聲中免去了難堪。以此類推,下次換我們自己摔倒了,如果我們是個大胖子,可以說:“如果不是這一身肉托著,還不把骨頭摔折了?”如果我們是個瘦子,又可以說:“要不是重量輕,這一摔就成了肉餅了!”
可以說,拿自己開開玩笑不失為一種良好修養,一種充滿幽默的交際技巧。這既能製造寬鬆和諧的交談氣氛,使自己活得輕鬆灑脫,更能使人感到我們的可愛和人情味,有時還能更有效地維護麵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為此,我們青少年在社會交往中,要學會自嘲,才會更成熟!
以謬製謬的幽默用法
青少年朋友,在日常交際中,麵對他人的謬論,如果我們一本正經地擺事實、講道理,多費口舌不說,倘若碰到一個蠻不講理的人,他還有可能胡攪蠻纏、大講歪理。
因此,一種極為可取的方法是,我們先不妨“默認”對方的謬論,然後再以此為前提,用同樣荒謬的言論予以反擊,既能使對方陷入無言以對之境,又可以給人以幽默詼諧之感。請看下麵這則故事:
五四青年節快到了,某中學初二三班接到演出任務,決定排練一個酒後駕車的小品。
這天下午,周宇、馬曉偉和杜飛進入了緊張的排練。
周宇出演愛喝酒的駕駛員,他不喜歡這個角色,但又不好意思說。因此在排練時一直不能進入狀態。
這時,出演交警角色的馬曉偉問:“周宇你這是怎麼了,眼看演出的時間就要到了,你卻總是不上心,我們可不能給班級丟臉啊!”
聽到馬曉偉這麼一說,周宇正中下懷,便故意刁難說:“你讓我演一個酒鬼,可我酒都沒有喝過啊!想要讓我演好,你要給我買一瓶酒讓我喝了感受一下才行!”
馬曉偉聽出這是周宇在故意出難題,一下子識破了他的詭計,便笑吟吟地說:“這個倒不難,我這就給你到小賣部買瓶酒讓你喝了體驗一下。不過,一會還要演酒鬼撞車時,又該怎麼辦呢?你會不會也要親自體驗一下呢?”
周宇立即不好意思地連連撓頭說道:“我說著玩的呢!現在我們開始排練吧!”
麵對周宇的荒謬提議,馬曉偉沒有直接反駁,而是假裝同意周宇的荒謬,再提出後麵的“要演酒鬼撞車時,又該怎麼辦呢?”疑問,讓周宇的荒謬提議不攻自破,這便是以謬製謬的語言技巧。
依照對方邏輯幽默回答
朋友,大家都聽過相聲,其中相聲藝術具有一種表現形式叫做“錯位”,那就是讓一個特定的場合是不和邏輯的,最終造成笑料百出的結果。
相聲畢竟隻是相聲,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依照常規的方式和態度說話,我們常常會處於被動成為他人的笑柄,而如果我們能夠依照他人的邏輯用幽默的話語來回答,則會使對方成為我們的笑料。
一天,放學路上,某中學高一(2)班的同學劉一凡和自己的同學何大山說發生在鄰居家的事:鄰居江叔叔是個下崗職工,家裏經濟狀況很窘迫,前幾天突然接到一個從廈門打來的電話,說他的姑姑不幸去世了,由於姑姑沒有子女,便要把她辛苦經營了一輩子的一間商店送給江叔叔。於是江叔叔趕緊借錢坐飛機去廈門,可是趕到廈門時,才發現姑姑的商店在前一天被一場大火燒了個精光。從廈門回來後,江叔叔十分沮喪,整天隻知道怨天尤人……
講到這裏,劉一凡感慨地對何大山說:“人啊!麵對苦難要擺正心態才是,本來就不曾擁有的東西,就更談不上失去呀,我覺得,他不應該跟自己過不去,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