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水彩畫的學習指導(1 / 3)

NO5.水彩畫的學習指導

水彩畫的起源和發展

水彩畫的起源

水彩畫是繪畫的一種,它與我國的水墨畫有許多類似之處。水彩畫顏料是用膠水調製成的,作畫時用水溶解顏料於紙上,利用畫紙的白地和水分互相滲融等條件,表現出透明感、輕快、濕潤等特有的效果。

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人們在埃及尼羅河沿岸發現了一種叫做紙莎草的纖維質植物,取其莖皮,可以製成卷軸,用來寫字作畫,做成書卷。

卷上的畫像以後被稱為細密畫,都是用透明的顏色畫成的。土黃色、赭色取之於泥土;紅色取自朱砂類的礦物;石青為藍,石綠為綠,土黃為黃,蟲膠為橙;黑色以柳木炭製作,白色則用白堊。這些色料都用阿拉伯樹膠加蛋白調和,用水稀釋後使用。簡而言之,這就是水彩。

大約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馬國王歐墨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紙。以羊皮經石灰處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軟化,便成了這種新的書寫材料。把這些羊皮訂成小冊子,稱為手抄本,再合訂成冊,使成為留傳後世的羊皮典籍。此後,手稿一直使用羊皮紙。

到9世紀,無論在希臘、羅馬、敘利亞還是拜占庭,大多數細密畫都是用水彩與鉛白混合製成的一種不透明的水彩來畫的。而此時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十分重視手稿創作,他召集了許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畫家。這種混合使用一直延續到中世紀後期乃至文藝複興時期,當時已普遍將水彩應用於細密畫中。事實上,這些就是水彩畫的雛型。

15世紀,德國巨匠杜勒除了留下許多木刻版畫及銅版畫大作之外,還畫了許多動物與植物的寫生作品及富有詩意與透視感的精細風景畫,這些完整度很高的水彩作品成為早期水彩畫的典範,揭開了水彩畫史的序幕。

16、17世紀的水彩畫以荷蘭為代表,但大都是以棕色為主的單色係繪畫或作為油畫創作的草稿。

水彩畫雖然不是從英國發跡,但其陰雨多霧而時見陽光的氣候所造成的大氣氛圍特別適宜水彩畫。18世紀的英國,可以說是培養出水彩體係的溫室,尤其是風景畫,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的水彩畫已經發展成國際性的繪畫藝術。

水彩畫的發展

19世紀中葉以後,水彩畫得到了迅猛發展,並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一個繪畫門類。

現代的水彩畫藝術不但可以表現出具有清新、透明、濕潤、流暢、歡快的效果,還可以達到渾厚、粗獷、勁拔等扣人心弦的境界。它善於汲取其他畫種的有關技法和多種風格形式,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藝術,保留並弘揚了水彩畫在物質材料、形式語言、精神意蘊諸方麵特有的藝術風貌。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繪畫材料的生產,20世紀水彩畫已不再局限於透明水彩與不透明水彩兩大範疇。舉凡能用水稀釋作畫的材料都包含在水彩畫的領域之中。

水彩畫的特色與欣賞

水彩畫的特色

水彩畫是用水調和水顏料在畫紙上進行渲染、描繪的一個畫種。它具有透明性強的特點,給人以淡雅、輕快的感覺。

水彩畫特別講究水分和時間的掌握。水少幹枯,水多混糊,因而要根據季節、天氣和具體對象而定,同時,水分的運用也離不開時間的掌握。一般畫大塊平麵塗色和背景等用水宜多,而玻璃瓷器與表麵細致的物體用水宜少。由於水彩畫形式單純質樸,又接近於中國的水墨畫技法,有機地和我國民族傳統繪畫相融合,多年來它成為學習彩色的一個最好畫種。

水彩畫的欣賞

欣賞水彩畫的美,主要從水彩畫的表現意趣、意境、內涵和色彩的傳情及特殊的水味等入手,水彩畫那透明、輕快、水色淋漓等各種神奇的藝術效果,不知迷倒了多少美術家,令他們用畢生精力去探索研究。

但是縱觀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市場,長期以來都是油畫與中國畫平分天下,水彩畫在藝術品市場被冷落和價值被低估已經是一個事實。國畫與油畫的投資升值空間相對緊縮,不少投資者都對藝術品投資市場產生了悲觀情緒,但也有精明的投資者將眼光投向了水彩畫的收藏。因為相對於國畫、油畫的名家畫作動則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上千萬的高昂價格,水彩畫的藝術價值高價位卻相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