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版畫的學習指導
版畫的起源和發展
版畫的起源
版畫是造型藝術中主要畫種之一,其特點是作者運用刀和筆或其他手段,在不同材料的版麵上進行刻繪或通過一定的化學處理進行製作,並可直接印出多份原作。版畫與印刷是不可分離的,所謂的“版畫語言”就是繪畫利用某種印刷手段產生出來的藝術品種,而不是某種印刷手段去複製繪畫。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鹹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鹹通”本早約百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
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
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麵。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湧,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版畫的發展
版畫的發展始終與刻書業密切相關,宋元時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時候則轉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畫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是徽派版畫的興起。自15世紀以來,徽派版畫即以刻製聞名於時,高手如林,尤其以黃、汪兩個家族最為突出。明清兩代新安黃氏一族所刻書達200餘部,能圖者有100多人,成為一支陣容龐大的隊伍。代表作品有《養正圖解》、《古列女傳》等。在徽派版畫以典雅、精巧的風格暢行於世的時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蘇州等地的版畫插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魯迅是木刻版畫的倡導者,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開始在他編輯的《奔流》雜誌中采用歐洲版畫做插圖,向中國觀眾介紹西方版畫。
1931年,他又親自主辦了最早的“木刻講習會”,並先後出版了《近代木刻選》、《新俄畫選》、《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等多種版畫選集。對我國現代版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新中國的建立為新興版畫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早在1949年7月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召開和全國“藝術作品展覽會”的舉辦,便使國統區和解放區兩大區域版畫彙成新中國版畫發展的新格局。這種新格局,並不同於新興版畫興起之初以暴露和批判為主的投槍匕首式的黑白木刻,也不同於解放區的以表現戰爭或戰爭中的勞動生產為主的“民族化”與“大眾化”的版畫,新中國的建立使整個社會進入了和平時期,版畫隨著新中國建設的幾度社會轉型和思想文化的數次觀念更新而形成了三次思想突圍與審美轉換。
新中國版畫的第一次審美轉換主要體現在題材審美視點的轉向上,這一時期的版畫表現了社會製度的改變給人們精神麵貌帶來的巨大變化。
20世紀80年代初,迎來了新中國版畫史的第二個創作高潮,其創作風貌主要體現在“鄉土”、“風情”、“形式”這三個主題詞上。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美術以調整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和中國現實社會形成的時代上下文的錯位為特征,並以多元美術的格局回歸到真正的中國本土藝術的現代性問題的切入上。這一時期的版畫家們,鮮明地使中國版畫轉換到主體精神的彰顯和本體語言的拓展這個當代性審美品格的確立上,由此開啟了新中國版畫的新局麵。
版畫的種類和特點
版畫的種類
版畫是以“版”作為媒介來製作的一種繪畫藝術。隻要藝術家運用刀、筆或其他工具,在金屬、石板、木板、紙板、塑料板等不同板材上,進行繪製、雕刻、腐蝕等方法的製版過程,再通過印刷而完成的藝術作品均被認為是版畫。
版畫的種類根據製版方式,主要分為4種,也有說5種。4種是指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5種是在此基礎上加了綜合版。
凸版是版畫中最常見的類型。畫家在平麵的木板或其他金屬等板麵上,進行雕刻或腐蝕,將不需要印刷的部分鏟除,保留凸起部分形成畫麵,經上墨、印刷所產生的作品稱之為凸版畫,最典型的是木刻,另外還有麻膠版、石膏版畫等。
凹版是指在平麵的金屬板麵上用鋼刀將需要印刷的部分雕刻出深凹的線紋,形成粗細、深淺不同的溝槽,然後將油墨填入凹縫中,再經銅版印刷機的壓印,使油墨粘在紙麵上出現圖畫,稱為金屬版畫。
如人民幣上的人像圖案、雕版郵票等。金屬板有銅板、鋼板、鋁板、鋅板、鐵板等,藝術家最常用的是銅板,故凹版畫一般指銅版畫。
平版不是依靠版麵凹凸不平,而是以油水相拒的原理來印刷。平版印刷是現代滾筒印刷術的前身。以往的布告、音樂的五線譜等都是用石版印刷的,由於用手工印刷費力、效率低、誤差大,所以金屬感光製版術一出現,滾筒式印刷代替了平版印刷,石版印刷術則被人們逐漸遺忘。而畫家利用平麵的石版印刷技術與繪畫相結合,創作出優美的石版畫。平版有石版畫、鋅皮版畫等。
孔版也稱漏版。一般是指通過絹、滌綸、尼龍、絲等材料,利用其織紋的漏孔,將水或油質的顏料,用刮板由下至上地刮印,漏印於紙上。過去印刷版的主要材料是真絲網布故稱絲網版畫,現在通用的名詞是絹網版畫。
在中國,絲網版畫是新興的畫種,從開創到興盛不過20年左右的光景。孔版有絲網版畫、紙漏版畫等。
綜合版畫是利用凸、凹、平、孔各版式,兩種或采用兩種以上結合套印的產物。綜合版往往是以一種版式作為主版,其他為副版,有的局部隻利用一些特殊肌理效果。
版畫的藝術特點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風格。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曆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