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國畫的學習指導(3 / 3)

指甲與指向兩者必須相輔而相成,使能達到圓渾沉著而有骨力的效果。指畫的用指,最常用的是食指,食指著紙,不是甲背,也不是羅紋的前端,而是用指頭前端的左、右側麵,甲肉並下。

除用食指以外,小指與大指亦常常應用,小指多用指甲作細線。與大指食指稍異,所作線條略比食指的所作線條稍細。除以上大小指及食指以外,中指及無名指是不常用的。然而有時畫潑墨破荷葉等,可食指與中指、無名指合並應用。

指畫用墨一般來講宜用大焦墨、大濕墨、大潑墨以及枯墨淡墨等。指畫畫大潑墨時,用指蘸墨,往往苦於水墨分量太少,可用小杯子,先將調好濃淡的墨水放在杯子內,傾倒於宣紙上,用無名指、中指、拇指三指並用,輕快塗抹,極能得到墨跡淋漓之妙。

指畫用破墨法,往往以濃墨破淡墨為多,以淡墨破濃墨為艱難、要學好指頭畫,還得從毛筆的基礎入手,不能隻玩玩墨趣。

減筆畫繪畫技法

減筆畫為南宋畫院畫家梁楷所創,他變細筆白描為水墨逸筆,自成一格。“減筆畫”,要求畫家深入體察所畫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簡練的筆墨,豪放的作風,表現出人物的音容笑貌、精神氣質。

如《李白行吟圖》就是典型的“減筆”畫風格,畫家以幾筆粗放的線條勾出詩人的身軀,又以輕盈流暢的筆墨刻畫詩人的麵部,畫家力圖把詩人豁達的胸襟、豪放的性格表現出來。

減筆畫一般多用線來表現人和物。因為線比較明確而又概括,麵較易平板,點則易瑣碎。“減筆畫”即注意於用線,更注意空白,常常不畫背景,以空白作為畫的對比。

國畫工具的使用技巧

國畫的用筆技法

我國製筆的選料、有柔弱強健不同;筆頭的製法,有長短胖瘦之各異,故在書畫時各有特色。羊毫圓細柔順,含水量強,筆鋒出水慢,運用枯墨濕墨,有其特長,作畫時,調用水墨顏色,變化複雜,非他毫所及。紫毫、鹿毫、獾毫強勁,含水量稍差,筆鋒出水快,調用水墨顏色,較單純,易平板。

學者可依各人習慣與畫種不同,選擇其適宜者用之。執筆要指實掌虛,筆在指間,可使筆鋒上下左右,靈活自如。並須懸肘運筆,則全身之氣,可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直達筆鋒,則全身之氣力,可由筆鋒而達紙麵,由紙麵而達於紙背。

運筆要點與點相聯,畫與畫相聯。點與點聯得密些,即積點成線集點成麵之理。點與點聯得疏些,遠近相應,疏密相顧,正正斜斜,繽紛離亂,而成一氣。

線與線聯得密些,即成線與線相並之密線和線與線相接之長線。線與線聯得疏些,如老將用兵,承前啟後,聲東擊西,不相幹而相幹,縱橫錯雜,而成整體。使畫麵上點點線線,一氣嗬成。

國畫的用墨技法

墨不是單純的墨色。它有極其豐富的墨色變化和表現力。我國古代繪畫,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為主色,故稱丹青。唐宋以後,漸向水墨發展,而以墨為繪畫之主彩。如墨之煙質不精良,製工不純利,雖有好紙筆,在能手運用之下,亦黯然無光,難出佳品。

用墨要注意兩點:一是“研墨要濃”。二是“所用之筆與水,要清淨”。以清水淨筆,蘸濃墨調用,不會出現灰暗無彩的毛病。

畫家用墨難於用筆,我國繪畫,由魏晉以至隋唐,均以濃墨線為主、吳道子作人物山水也是如此。自王摩潔,始用渲淡,王洽始用潑墨。

然而,筆為畫之骨,墨為畫之肉。有筆無墨非也,有墨無筆亦非也。畫家以筆取氣,以墨取韻,以焦、積、破取厚重。

破墨須在模糊中求清醒,清醒中求模糊。積墨須在雜亂中求清楚,清楚中求雜亂。潑墨須在平中求不平,不平中求大平。然而必須注意潑墨、破墨、積墨三者的聯合應用,方能神而明之,變化萬端。

國畫的用色技法

我國祖先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與西洋繪畫的紅黃藍為三原色不同。謝赫六法中的“隨類賦彩”。不同的色彩賦有不同的感情,畫家往往用色來表達他的感情。

中國畫常用的顏色有墨、藤黃、石黃、土黃、胭脂、洋紅、朱砂、朱膘、赭石、花青、石青(分頭青、二青、三青等三種)、石綠(也分頭綠、二綠、三綠等三種)、白粉等。但基本上常用的有洋紅、赭石、花青、藤黃。

色彩的愛好,人各有不同:老與少,有不同;男與女,有不同;此地域與彼地域,有不同;此民族與彼民族也有不同。畫家應求其所同,應求其所不同。

我國民間藝人配色口訣雲:“白間黑,分明極,紅間綠,花簇簇,粉籠黃,勝增光,青間紫,不如死。”總之在使用顏色時應做到色不礙墨,墨不離色,既能融合一體,又能顯示墨的韻味,才能產生一種淡雅、樸素的效果。

國畫的用水技法

墨法、筆法雖妙,主要還是由於對“水”的運用所致,沒有很好地掌握用水的技法,就不會產生好的藝術作品。

黃賓虹在《畫語錄》中說:“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筆力,筆力有虧,墨無光彩。”筆蘸墨調水畫在宣紙上才反映出墨色變化,水調不好,墨色無光彩。墨的濃、淡、幹、濕都是通過水的調節而形成的。

如齊白石畫蝦,蝦身、蝦頭、蝦腦都是用墨調不同分量的水畫成的。作畫時某個局部出現過濃、過板時,可隨即用一支幹淨筆蘸些清水於其上進行點畫,以便衝開那些不理想的部分,產生一個新的效果,這叫水破墨。

還有墨破水,先把紙用清水刷濕,或在某個局部根據構圖需要點點畫畫,趁其未幹時,再以濃、淡墨進行揮毫描繪,這樣水墨渾融,自然滲化,運用得當,效果極妙。比如畫遠山,先以清水打底子,然後以淡墨略加勾皴,顯其空靈清雅。

國畫的用紙技法

畫好國畫,練好書法,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繪畫書法技法外,用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書畫紙選用得當則較易發揮出水平,選用不當則常常事倍功半,因此需要在購買書畫紙時認真選擇。

畫工筆畫用哪種紙,畫寫意畫用哪種紙,書法用哪種紙,都有一定的講究,而且每一個品種的紙都有所側重。一般來講,薄紙宜畫,厚紙宜書;單宣宜畫,夾宣宜書。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還要結合個人的習慣來進行選擇。

初學者以選擇那些價格比較便宜的書畫紙作練習為宜。例如,四川省交江縣生產的夾江紙、大千書畫宣、白麻紙;河北省遷安縣生產的遷安宣、高麗紙;雲南省生產的雲南宜等。這幾種紙屬於練習用紙範疇,但也帶有生宣紙的特性,對於初學者,可以說既經濟又實惠。

如果你的繪畫或書法水平較高,又想長期保存作品,那最好選用安徽省涇縣生產的特種淨皮單宣、淨皮單宣或棉料夾宣、棉夾宣等。以上這幾種宣紙可以顯示出水墨淋漓,出神入化的佳境。

用生宣紙作畫就要充分運用生宣紙的特色,大膽落筆,意在筆先,講求意趣。如用熟宣紙畫工筆畫,作畫前最好先用軟紙在熟宣紙上輕輕擦試一遍,這樣紙麵更宜吸收墨色。

畫兼工帶寫的畫宜用半生半熟宣紙,如淨皮煮石重宣、淨皮豆腐箋等。這類紙既可以勾畫出線條,墨色又不至於潤得太厲害,比較容易控製筆墨。至於書法,一般常用生宣,這樣可以得到墨色鮮亮、筆墨生動的效果。

國畫的構圖技法

構圖,按中國《畫論》的傳統說法,叫做布局,或叫經營位置。這樣的叫法,明確了這是一個畫麵安排問題。構圖是創作構思在畫麵上的具象化,即用形象的安排來體現構思的一種構成畫麵的藝術實踐。

構圖受內容的支配和決定,而內容又需要表現在一定的藝術形式之中,以增強美感。藝術形式有一定的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影響著內容的表現。因此,創作過程也就可以理解為把內容和藝術形式統一在一個畫麵的過程。

構圖的方法和規律,源於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生活的本質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和形式美,為創作提供了經營的依據。隻要我們在生活中,細致地觀察,不斷地實踐,就不難尋找到新穎的內容和構圖形式。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對傳統構圖方法和形式的學習,因為前人在藝術創作實踐中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表現技巧、構圖規律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與繼承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切忌生搬硬套,使之脫離生活,而成為僵化、無生氣的形式和教條。正如石濤所言:“無法則無所措手,有法不能為法所障。”

要想掌握構圖方法,就必須探索其原理和規律。隻有掌握規律才有普遍意義,才能指導具體的實踐。構圖規律簡單說來,就是事物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在畫麵上的具體運用。

諸如:賓主、虛實、開合、縱橫、牟讓、詳略、大小、多少等,都是矛盾對立的雙方。而構圖就是將這些矛盾對立的雙方統一在一個畫麵裏,並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

國畫的題跋與用印技法

題跋在國畫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構圖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優劣。一般說來,書畫、碑貼、書籍前後的題記文字,均可稱為題跋。所謂題,泛指書畫或書籍的題識之辭。清段玉裁說過:“題者,標其前。跋者,係其後也。”因此後人則把寫在書籍、字畫、碑貼等前麵的文字稱為題,寫在後麵的文字稱為跋。

宋代以前的畫沒有題跋。即使有,也隻是在樹幹、石麵等不明顯的地方題個名字而已,這就是所謂的“芷款”。題跋這一藝術形式是伴隨著文人畫的興起與發展,才逐漸形成和完善起來的。清代以後,題跋更加盛行,並成為畫麵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題跋有芷款與露款之分,也有單款與雙款之分。一般常用題法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橫款式。根據中國民族習慣一般由右向左題,字數可多可少,但要求每行字不宜過多。以保持橫的形式。

二是豎式。書寫的行數不宜過多,以保持豎的形式。其中單行式通稱“一柱香”。

三是高低參差不齊的自然式。以上講的橫、豎兩式,均應齊頭,字尾可參差錯落,俗稱“齊頭不齊尾”。而自然式則可參差錯落,這種題法比較自由,但注意不要把字寫得太散。

題跋所用的書體,要與畫的風格相統一。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在題跋之後,往往還要用印。用印有三種作用:一是色彩呼應,紅色的印章可以調劑整個畫的色彩關係。二是取信於人,書畫家用印以表示作品的真實性,鑒賞家蓋印以表示作品經過了自己的鑒別。三是“形式美”,用印後,對整幅畫來說,又增加了一種形式美感,使畫麵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