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國畫的學習指導
國畫的起源和發展
國畫的起源
國畫在古代沒有確定的名稱,一般稱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
國畫的起源可以直溯到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
原始製陶人畫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紋繪是最古老的繪畫創作。起初表現的僅是原始樸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為上層社會政教服務,同時也反映各時代跌宕的社會風貌與世俗的生活圖景。
在這漫長的曆程中,直到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創造了實用器物和建築物,並在上麵作裝飾布置的時候,才注意到對於畫麵的利用,人們在上麵所繪製的裝飾圖像,便開創了最初具有畫麵構圖意識的先河。
根據史料上記載的以伏羲氏畫八卦、黃帝畫製服、舜妹螺氏繪影像為最早。早期的繪畫經匠人的再造,刻在料上、青銅器上及繪在陶器上。
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麵,描繪本土曆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也在此時萌芽。這一時期,畫家們對繪畫開始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準。
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麵繁榮的局麵。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
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
國畫的發展
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麵。
五四運動以後,主張革新的畫家們紛紛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通過變革傳統中國畫來創造出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美術。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一部分畫家積極引進西方美術的寫生、寫實方法,在20世紀初形成了學習西方繪畫、興辦美術學校的熱潮。
20世紀開拓者從突破傳統筆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寫生,主張減弱“寫”的用筆方法,突出“畫”的自由表達特性,力圖在中西繪畫之間學一種新的創作道路。
這一時期的中國畫家,更加關注具體形象特點的深度刻畫,更加突出對自然景物表現的個人感受。這些創新探索,與當時中國新文學創作所提倡的“白話文”、“自由體詩”一樣破舊立新,開辟了與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應的中國新美術變革的道路。
具有千年傳統的中國畫,經過20世紀的變革曆程。在“中西融合”與“借古開今”兩大創新追求的推動下,產生了曆史上前所未有的豐富多樣的新風格,以獨特的現代品格立於當代世界美術藝術之林。
國畫的種類和特點
國畫的種類
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曆史和優良傳統的民族繪畫,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中國畫形成了不少分科,概括而言,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界畫。
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主要包括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曆史故事畫等。戰國時代,我國就出現了成熟的人物繪畫,並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
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
山水畫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隋唐時期,我國山水畫已成為獨立的創作;至五代、北宋時期,山水畫日趨成熟。中國山水畫依技法和設色可分為水墨、青綠、金碧、淺絳、淡彩等形式。
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花鳥畫是以描寫花卉、瓜果、竹石、鳥獸、蟲魚等為主體的繪畫。花鳥畫的肇始很早,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殷周時代的青銅器上,就有許多花草、蟲魚和龍鳳之類的圖案紋飾。傳統花鳥畫依題材可分為花卉、瓜果、翎毛(禽鳥)、走獸、蟲魚等類型。
花鳥畫的畫法大致可分為兩類:工筆花鳥;寫意花鳥。表現的方法有:白描、勾勒、勾填、沒骨、潑墨,等等。
界畫是指以宮室、屋宇、亭台樓閣等建築物為題材,而用界筆直尺線的繪畫,也稱“宮室畫”、“台閣畫”或“屋木畫”。界畫創始於隋代,最早界於人物山水之間。
東晉顧愷之的《論畫》中有我國關於界畫的最早記載,但自元代之後,主流文人畫家斥精細工巧的風格為畫匠之末流,使界畫地位逐漸降低。此論在明清成為畫壇風氣,畫人唯恐被稱為匠氣,使界畫無人問津,日漸衰微,及至近代竟成絕響,此為繪畫史上的一大遺憾。
國畫的特點
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點。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它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麵,也都有自己的特點。
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地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
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麵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
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
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麵。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
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麵,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
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鈍,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
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幹、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淡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淡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
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麵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
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麵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國畫的工具和材料
國畫的紙
中國繪畫的底子,一為織物,一為紙。中國畫在唐宋時代多用絹,到了元代以後才大量使用紙作畫。
中國畫用的紙與其他畫種不同,它是以青檀樹做主要原料製作的宣紙,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古屬宣州,故稱宣紙。
宣紙又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紙是用礬水加工製過的,水墨不易滲透,遇水不化開,但和其他紙張的效果也不一樣;可作整細致的描繪,可反複渲染上色,適於畫青綠重彩的工筆山水。
生宣紙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特點是吸水性和滲水性強,遇水即化開,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能收到水暈墨章、渾厚化滋的藝術效果,多用於寫意山水畫。
熟宣作畫容易掌握,但也容易產生光滑板滯的毛病;生宣作畫雖多墨趣,但滲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畫山水一般喜歡用半生半熟宣紙。半生半熟宣紙遇水慢慢化開,既有墨韻變化,又不過分滲透,皴、擦、點、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現豐富的筆情墨趣。
另外,可以代替宣紙作畫的紙還有東北的高麗紙、四川的夾江宣紙、江西的六吉紙,等等,其性能接近於半生半熟的宣紙。
國畫的墨
墨是中國畫主要工具材料之一。墨的種類與性能,較為繁複,且具多種功用。大體上可分為鬆煙墨和油煙墨兩大類。常用製墨原料有油煙、鬆煙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鬆煙墨。油煙墨為桐油煙製成,墨色黑而有光澤,能顯出墨色濃淡的細致變化,宜畫山水畫;鬆煙墨黑而無光,多用於翎毛及人物的毛發,山水畫不宜用。
挑選墨首先看其色,墨色發紫光的最好,黑色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劣墨不能用;然後聽其音,好墨扣擊時其聲音清響,研磨時聲音細膩,劣質的墨聲音重滯,研磨時有粗糙響聲。
磨墨要用清水,用力均勻,按順時針方向轉慢磨,直到墨汁稠濃為止。作畫用墨要新鮮現磨,存放過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中有濃縮後的渣滓,對作畫有影響。
國畫的筆
筆是繪畫和書法的主要工具。現在木工所用的蘸墨的竹片,實際上是古代所用的原始竹筆。筆毫一般用羊毛、兔毛、黃鼠狼尾毛、雞毛、鼠毛、馬尾、鹿毛、豹毛、石獾毛等毫發材料製成。
此外,還有一種以軟毫與硬毫合製而成的介於軟硬之間的筆,稱為兼毫。書畫家可根據各自的習慣喜好和繪畫風格,選擇得心應手的筆揮毫書畫。毛筆以其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和短鋒筆,性能各異。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落紙易於凝重厚實,中鋒則兼而有之,畫山水以用中鋒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