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星(3 / 3)

感悟心語

事物是普遍聯係的,事物之間的聯係具有客觀性,如果生硬地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係,則會犯下錯誤。故事中的鹽與飯榮是有聯係的,愚人棄飯菜而食鹽,就是割斷了它們之間的聯係,所以此人未得美味,反得口患。

拉磨的馬

從前,有個實力不是很強的國家,國王派人馴養了很多匹良馬。敵對的鄰國一直伺機要攻打他們,終因了解到他們有很多好馬可以作戰而退卻了。於是國王便想:“先前我養著這些良馬是為了防範敵國,如今敵兵都退散了,養著這些馬還有什麼用呢?不如讓這些馬去幫助人們勞作,這樣既不損傷馬,又對百姓有益,何樂而不為呢?”國王很快就將他的想法付諸實施。就這樣,本來要作戰馬的良馬大都被人們牽走拉磨去了。

後來,鄰國又一次興兵前來進犯,國王立即下令招回這些良馬來參加戰鬥。可是這些馬常年用於拉磨,早已沒有了奔跑的能力,隻會圍著磨盤轉圈圈了。所以,號令一下,這些馬不是往前奔跑,而是就地慢慢地轉圈,無論士兵怎樣狠命地鞭打它們,依然不能令它們向前馳騁。結果鄰國毫不費力便拿下了這個國家。

感悟心語

國王對未來缺乏預見性,不能居安思危,實質上就是用靜止的觀點分析形勢,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所以,這個國家滅亡就是必然的結果。另外,一切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麵,這就構成了矛盾。而矛盾的雙方無不在一定條件下向它自己的對立麵轉化,在戰馬的保護下,國家是安全的;一旦戰馬變成了拉磨的馬,國家失去了這種保護,就變得危險了,最後失去了獨立,失去了安全。所以,對於矛盾的轉化我們要有預見性,如果不希望這種轉化發生,就必須做好各種措施,防患於未然。

荊人渡澭

春秋時,荊國人欲偷襲宋國,便派人先去測量水,準備夜間按所測的路線過河。到了夜間澭水暴漲,荊人不知道,仍按事先測量好的路線渡河,結果溺死者達千餘人。荊人大驚,陣腳大亂,落荒而逃。荊人事先測量的路線是可以渡河的。現在水位已發生變化,暴漲了,

還沿著事先測量的路線渡河,這是他們所以潰敗的原因。

感悟心語

一切事物都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絕對不運動、一點不變化的事物是沒有的。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預見未來,做好工作,就必須堅持用發展的現點看問題。要把事物的變化發展當作一個過程來考察,不僅要看到事物的現狀,而且要看到事物的過去和將來,使自己的思想認識符合變化了的客觀實際,反對用一成不變的觀點看問題。荊人無視事物的運動變化,用靜止的侵化的觀點看待事物,以白天獲得的對水的認識指導夜間實踐,犯下形而上學的錯誤,這是荊人遭受失敗的根本原因。它警示人們一定要堅持發展的觀點,不斷研究新情況,發現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提出新方法,才能使主觀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把工作做好。

魯侯養鳥

有一天,魯國城郊飛來一隻罕見的海鳥。獵人們知道魯侯喜歡養鳥,就捉住海鳥,獻給他。魯侯惟恐海鳥死去,就把它當成貴賓,供養在廟堂裏,下令高級廚師每天給海鳥準備豐盛的酒席,叫樂隊演奏高雅的樂曲,讓海鳥欣賞優美的歌舞。可是那隻海鳥卻被嚇得神魂顛倒,連一點東西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三天後就活活餓死了。

魯侯對海鳥真是關懷備至,盡心盡力,可他是用供養自己的力法來養海鳥,海鳥怎麼受得了呢?

感悟心語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係。規律具有客觀性和不可抗拒性,但人們可以友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而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違背規律,主觀願望再好,也要受到規律的懲罰,導致失敗。人有人的生活規律?海鳥有海鳥的生活規律。酒席、樂曲、歌舞與海烏生活無本質的必然的聯係,隻不過是魯侯強加於海鳥的。魯侯的主觀願望雖好,但不符合海鳥生活的客觀規律.其結果隻能適得其反,使海鳥一命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