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與釋迦尼像(2 / 3)

據專家計算的結果,前者起碼能節約4/5的水和2/3以上的熱能。

但除了環保和節約外,我還想說明一個問題: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多少付出是必須的?

感悟心語

我們總是這樣:為了煮熟一個雞蛋,燒開了一大鍋水,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浪費在燒開水上麵。我們應多問問自己,該怎樣做,才能集中火力煮熟一個雞蛋?

製定計劃的方法

15年前,比爾已經決定自己要做一個電腦程序員。他的妻子認為這是個好想法並且想知道他想到哪兒上學。

“我還不知道,”比爾回答說,“但是我明天將查查這些學校。

比爾開始一一查找——甚至包括英國的一些學校。他盡可能地到那些學校同學校的師生交談。很快他對每個學校和它們的課程設置積累了大量的信息。他也開始積累所有有關公司需求和行業走向的信息。

規劃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每一所學校都有其長處和短處,比爾一一審查。他覺得放棄每一種可能性都是可惜的。

畢竟他對具體的選擇不是無所不知。當然,要把每一所學校的不同與整個行業、經濟和社會的需求和走向相聯係。比爾全麵地審查,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評估那些需求和趨勢。當然在他挑選學校時,必須考慮如何養家糊口和與家人保持聯係。在得到每一個新信息和考慮新

因素時,比爾都要通盤考慮他的行動計劃,花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對它所需要的和可能造成的後果進行調整和評估。比爾想找到成為電腦程序員的最好辦法,整個1年他都在考慮。然後是整個2年、3年、4年……

一旦你對自己的目標有一個明晰的概念,你必須構造某一個你認為能夠保證目標實現的行動計劃。例如,如果你決定去西雅圖,你必須決定怎麼到那兒。你是開小車,坐巴士,坐飛機,坐船,坐火車還是它們的綜合?你將采取哪一條線路?什麼時候動身?什麼時候抵達?等等。換言之,在為自己確定目標後,有必要將這個目標分成幾個必須采取的步驟,以使目標有可能實現。計劃是一個處方,這個處方描述了製作《烹飪》雜誌封麵上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肴的方法。這個處方將告訴你需要什麼原料,什麼時候添加和怎麼處置它們。但是,這個處方並沒有為你製作菜肴,它僅僅告訴你如何去製作。

比爾當然認識到,要成為一個電腦程序員,他需要將目標分成幾個必須采取的步驟。畢竟他不能僅僅走人霍尼韋爾公司,坐在電腦桌前並宣稱自己是個程序員。比爾失誤之處在於:他把這些行為劃分為太小的單元。受要挑選最好的計劃的標準所驅使,比爾忙於收集和分析堆積如山的信息和可能性之中。比爾最終形成的計劃將是全麵、清楚和天衣無縫的,這當然不錯,但也有可能到他做出選擇時,電腦將過時。比爾在細節中迷失了。

如此細致、周密的計劃可能會造成需要和實現的大量延誤,除此之外,如此狹隘、詳細的計劃在稍後還可能成為僵硬和失望的源泉。計劃的目的是將你的行為引向某個具體的結果。但是,因為沒人確切地知道未來,最詳細的計劃會很容易變得不合時宜。世界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意外結果的存在:比爾選擇的學校改變了入學要求;他計劃從師的老師退休;他的妻子懷孕(並且是雙胞胎);他在現在的工作崗位上被升職或他發覺他對電腦已失去興趣。這時怎麼辦?由於對他所追求的未來的可能性進行無盡的細分,將使他在一條不再與他現狀相符的道路上走下去。

感悟心語

一個人可以給自己製定周密、完全的計劃,但計劃不能固定了,那樣會束縛你想像與發揮才智的機會。

口袋空空與腦袋空空

在民國初年,有一位歐洲的神父到山東傳教。他看到當地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引發了他的惻隱之心,他苦思良策想改善教友們的生活。

有一天,神父走過一戶人家,看見婦人在門口梳頭,有些頭發掉落在地上。這一幕觸發了他的靈感。

神父想起了他的家鄉——歐洲,從工業革命後,工廠紛紛設立,廠內的女工都必須配戴發網,這麼一來,不但可避免頭發卷入機器中,而且也可做裝飾品。如果把婦女們掉落的頭發刷集起來,然後編織成發網銷到歐洲去,豈不是可以改善教友們的生活嗎?

於是,神父就告訴婦女們,在梳頭時,務必把落發收集起來。另一方麵,他告訴商人,拿些針線與洋火來交換婦女的頭發,並教導商人把頭發編織成發網,外銷歐洲。

這就是發網業在中國的濫觸。

再說一則黑灰的故事。

日本北海道冬季嚴寒,積雪的期間常達四個月。積雪對農作物而言,固然有防蟲與防寒等好處,但積極雪期間太久的話,會影響農民播種的時間。

鏟除殘雪,得花大錢;等陽光來融雪,天公常又不作美。因此農民隻好撒泥土來融解積雪,但泥土太重,融雪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幾十年來,積雪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北海道的農民。

有一天,一個老農夫試著把爐中的黑灰撒在積雪上,沒想到,效果非常好,一舉、解決了數十年的難題。

黑灰不但較泥土易於搬動,而且熱度高,融雪的效果倍於泥土,再說移出黑灰,等於把火爐消除幹淨,真是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