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頭腦卷起風暴(3 / 3)

幾個月後,鯊魚媽媽在一個小海溝裏見到了小鯊魚,它被兒子嚇了一跳。小鯊魚所在的海溝食物來源很豐富,它就是被魚群吸引到這裏的,小鯊魚在這裏應該變得強壯起來,可是它看上去卻好像營養不良,很疲憊。

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鯊魚媽媽想。它正要過去問小鯊魚,卻看見一群大馬哈魚遊了過來,而小鯊魚也來了精神,正準備捕食。

鯊魚媽媽躲在一邊,看著小鯊魚隱蔽起來,等著馬哈魚到自己能夠攻擊到的範圍。一條馬哈魚先遊過來,已經遊到了小鯊魚的嘴邊,也絲毫沒有感覺到危險。鯊魚媽媽想,這下兒子一閉嘴就可以美餐一頓,可是出乎它意料的是,兒子連動也沒有動。

兩條、三條、四條,越來越多的馬哈魚遊近了,可是小鯊魚卻還是沒有動,盯著遠處剩下不多的馬哈魚,這個時候小鯊魚急躁起來,凶狠地撲了過去,可是距離太遠,馬哈魚們輕鬆擺脫了追擊。

鯊魚媽媽追上小鯊魚問:“為什麼不在馬哈魚在你嘴邊的時候吃掉它們?”小鯊魚說:“媽媽,你難道沒有看到,我也許能得到更多。”

鯊魚媽媽搖搖頭說:“不是這樣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但機會卻不是總有。貪婪不會讓你得到更多,甚至連原來能得到的也會失去。”

感悟心語

其實人又何嚐不是這樣,有些時候,得不到的原因不是你沒努力,而是你的心放得太大,來不及收網。

神奇的蔡加尼克效應

很多電視劇的忠實粉絲對節目中插播的廣告甚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著頭皮看完。因為廣告插進來時劇情正發展到緊要處,實在不舍得換台,生怕錯過了關鍵部分,於是隻能忍著,一條,兩條……直到看完第N條後長歎一口氣:“還沒完呀?”

不得不承認,這廣告的插播時間選得著實精妙。其實說穿了,都是廣告商摸透了觀眾的心理,讓你欲罷不能。

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心理,讓你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呢?

這要歸結於一種被稱為“蔡加尼克效應”的心態。

1927年,心理學家蔡加尼克做了一係列有關記憶的實驗。他給參加實驗的每個人布置了15~22種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比如寫一首自己喜歡的詩詞,將一些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線串起來,完成拚板,演算數學題等等。完成這些任務所需的時間是大致相等的。其中一半的任務是順利地完成,而另一半任務在進行的中途會被打斷,要求被試停下來去做其他的事情。在實驗結束的時候,要求他們每個人回憶所做過的事情。結果十分有趣,在被回憶出來的任務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務,而已完成的任務隻占32%。這種對未完成工作的記憶優於對已完成工作的記憶的現象,被稱為“蔡加尼克效應”。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由於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在心裏產生一個張力係統,這個係統往往使我們處於緊張的心理狀態之中。

當工作沒有完成就被中斷的時候,這種緊張狀態仍然會維持一段時間,使得這個未完成任務一直重重地壓在心頭。而一旦這個任務已經完成了,那麼這種緊張狀態就會得以鬆弛,原來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記了。

在現實生活中,蔡加尼克效應經常會出現。比如,我們經常會在備忘錄上記下重要的會議,但是到最後還是忘記了。因為我們以為記下來了就萬事大吉。張力係統鬆弛下來,最後連備忘錄都忘了看。還有,在打電話之前,我們能清楚地記得想要撥打的電話號碼,然而打完之後卻總也想不起來剛才撥過的號碼了,這也是蔡加尼克效應在起作用。

感悟心語

巧妙地利用蔡加尼克效應,恰當地控製好你的張力係統,將有助於你順利地完成任務。

從“監獄”中尋找希望

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雖然備受爭議,最後還是被迫停止,但這個實驗本身卻引發了人們不少的思考。

實驗是這樣做的:他們招收了21位本科生作為誌願者,讓他們體驗監獄生活。在實驗中,他們分別扮演看守或者犯人。而在此之前,這21個人都經過了性格測試,被評定為情緒穩定、成熟守法的人。通過扔硬幣的方式,10個人被派去當囚犯,11個人做看守,共進行兩周實驗。“犯人”們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被“逮捕”了,戴上手銬,在警局登記名冊,然後被帶入“監獄”。一切模擬得都跟真的無異。“看守”們還製定了一些規則:“犯人”在進餐、休息和熄燈後必須保持沉默;他們必須按時就餐;彼此稱呼號碼,要管“看守”叫“幹部”,等等。觸犯任何條例都將遭到懲罰。

這本來就像一場遊戲,但出人意料的是,“看守”和“囚犯”很快變得像現實中的一樣——“看守”們認為“囚犯”都是危險的,對他們態度嚴厲。而“犯人”也把“看守”看成施虐狂,暗地裏心存反抗。在幾天之後,“犯人”們當真組織了一次反叛活動,但被“看守”們殘酷地壓製了。自此,“看守”們又製定了更多的規則來約束“犯人”,甚至想一些辦法來折磨他們。

在實驗進行到中途的時候,有很多人表現出頭腦混亂,不管是“犯人”還是“看守”。有一位“看守”在實驗前認為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不喜歡進攻別人,但在實驗的第5天,他竟然開始肆意處罰“犯人”,隻因為他討厭這個人。他自己寫道:“囚犯(4l6)不吃這種香腸,我決定強行讓他吃,我讓食物從他臉上流下來……我為逼迫他吃東西而感到內疚,可是,因為他不吃我感到更惱火。”

到實驗的第5天,實驗者不得不宣布實驗結束,以保全所有人。這個實驗讓人們大吃一驚,這些極為正常的年輕人竟會如此輕易地被激發起施虐行為,它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在“監獄環境”的團體壓力下能夠迅速地發生轉變,這也能解釋人們在某些環境中為什麼會有一些反常的過激行為。這個未進行完的心理實驗後來被法律禁止了,原因是它太不人道。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陰暗的一麵,在充滿危機和暴力的團體中,人們也變得殘忍。

感悟心語

好的團體環境是可以營造的。很多管理者非常注重團隊精神的塑造,讓每個成員在其中扮演“幫助者”、“創造者”的角色,培養他們團結互助、積極進取的品質,使整個團隊成為和諧而有戰鬥力的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