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日夜兼程,找到他們的老母親。
“媽媽,”他們說,“我們是來向您請教該怎樣來孵我們的蛋,每次我們一坐在它們上邊,它們就破碎了。”
他們的母親聽完了他們的話,然後回答道:“你們應該用另一種溫暖。”
“那是什麼?”年輕的鴕鳥問道。
於是,他們的母親告訴他們:“那就是心靈的溫暖,你們應該以無限的愛望著你們的蛋,心裏想著它們每一個裏麵細小的生命正在成長,警覺和耐性會令他們醒來的。”
兩隻年輕的鴕鳥動身回家,當那雌鳥生下一隻蛋,他們就滿懷愛心地守望著它,從不放鬆警惕。當他們兩個都精疲力竭之際,那蛋開始咯嗒咯嗒作響,裂了開來,一隻小鴕鳥把頭從蛋殼裏探出來了。
感悟心語
為孩子滿足的一切要求,父母們一味的給孩子金錢、玩具,但卻忽視了從心靈上安慰自己的孩子。
“小愛迪生”的誕生
強強是個很富有創造力的孩子,什麼東西都想動手擺弄一番。有一次,他竟把爸爸的手表拆卸開來。爸爸發現後,狠狠地揍了他一頓。這件事被一位教育家知道後,惋惜地說:“你這一頓打,很可能把中國的愛迪生給打掉了!”強強的爸爸忙問其故。教育家說:“強強喜歡擺東西,正是創造的先導。他懷著好奇心理卸手表,卻遭到你粗暴的懲罰,孩子日後還會有創造性嗎?”強強爸爸猛然醒悟,忙問如何補救。教育家說:“隻要你和孩子帶著手表一起到鍾表修理鋪去,讓孩子在旁邊看一看就行了。”這位爸爸趕忙照辦。是啊,愛迪生小時候不也犯過許多錯誤嗎,如果沒有母親南希對他的理解、支持,愛迪生也許就不會為我們所知,我們也不一定能享受到他那些偉大的發明帶來的便利了。
感悟心語
如果每位家長都能在孩子失誤時多一些這樣的“懲罰”,中國又將會出現多少“小愛迪生”呀!
沉默的懲罰
蘇聯英雄舒拉回憶過一件往事。小時候,他十分淘氣,經常和別的孩子打架。一次,他的大衣被別人撕破了。母親看到被撕破的大衣,又氣又難過,但她並沒有責罵舒拉,而是默默地,一針一線地縫補著大衣,直到深夜。舒拉那顆準備挨罵的心被母親的針線穿刺著,最後,他終於忍不住了,向母親痛悔地說:“媽媽,我以後再也這這樣了。”母親這時才平心靜氣地開導他,讓他真正認識到打架是一種惡習,並決心痛改前非。
舒拉母親“懲罰”的方法是十分聰明的,她使舒拉在自己長時間的沉默中感受到良心的責備。用舒拉自己的話說,他是在“經受著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的心靈的鞭答”。這種懲罰的效果,遠比一頓鞭打和嚴厲的訓斥要好得多。
感悟心語
幼兒期是人一生的品德、興趣、愛好以至成長方向的萌芽期。我們的孩子也許具備音樂家、科學家、美術家、體育明星的天分,而這些天分往往就隱伏在他的日常行為之中。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如果能多用一些“聰明的懲罰”,這種天分也許就會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弄壞了新買的形玩具的構造;如果孩子畫髒了幹淨的牆壁,就幹脆在牆上貼上瓷磚,規定他每天畫一幅畫……
總之,懲罰的目的不應隻是讓大人泄憤,讓孩子聽話。在懲罰孩子時隻有融入愛心與期望,才能使懲罰真正成為一種良好的教育手段。
鄭板橋教子
相傳鄭板橋老來得子非常喜歡。
他臨終前,把兒子叫到床前,說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
兒子不會做。鄭板橋命他去請教廚師。兒子請教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饅頭做成。滿心歡喜地端來,鄭已斷氣。
兒子跪哭床邊,發現茶幾上有張紙條,上麵寫道: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感悟心語
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定多高明,講的道理不一定多高深,但隻要巧妙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孩子的本性
一天,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挑一個最大的給4歲的小兒子,可這個孩子搖搖頭,自己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你那個就給哥哥吧。”這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久傳不息,成為人們教育子女的常用例子。生活中,我們許多父母也在分給孩子東西的時候,不失時機的用這種辦法考驗孩子,教育孩子。但幾乎所有的父母都遇到同樣一種情景:孩子們都爭著要大的。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時,對全美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作了個一次專項調查,結果有兩位都談到了母親分蘋果的故事。
一位說:“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紅紅綠綠、大小不同的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想要哪一個,我剛想說要其中又紅又大的那個時,弟弟搶先說出我的想法。媽媽聽後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機靈一動,改口說:‘媽媽,把大的給弟弟,小的留給我。’媽媽聽後,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大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