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友誼鏈接(11)(1 / 2)

“三月風”的由來

“刊名的選定當時出現了很多分歧。有人建議《殘疾人刊》、《強者》等,我建議鄧樸方在輿論上先造勢,請新聞媒體的人來幫忙取名。”鄧樸方接受了柳萌的建議。會議在貢院胡同四川辦事處招待所召開,由鄧樸方親自主持並回答記者提問。《文彙報》駐京辦事處主任劉群是位老記者,他認為這些名字過於直白,最好含蓄而又有意義。

大家正議論紛紛時,柳萌靈機一動,問鄧樸方基金會成立的時間,得知是三月份。“我當時一想三月正是春天,加一個風既有春風之意,又蘊含改革開放的含意。”於是,“三月風”三字一出,在場記者都十分讚同,認為比預想的名字好。

“名字確定後,我們四個人就與鄧樸方研究,‘三月風’這三個字讓誰來題,我們考慮比較方便的人選,最好是請鄧小平題,鄧樸方當場拒絕。”“鄧樸方跟我們斬釘截鐵地說:‘不能兒子辦刊,老子來題,除了我父親,任何人都行。’最後請書法家沈鵬題了這三個字,後來胡耀邦、王震等,很多人在創刊號上題詞。”

名字和辦刊宗旨一經確定,正式編委會也定了下來:鄧樸方任主編,編委有馮並、劉剛奇、柳萌、鄭心永、張恩榮五人。每期雜誌有了樣本之後,鄧樸方都要認真閱讀,並針對不同版塊提出建議。

在美好時代裏茁壯成長

國內民間團體邀請港台藝員來內地演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是較早的單位。配合雜誌首發刊登香港藝員照片,報道藝員日常生活情況,《三月風》是國內雜誌較早的一家。這一舉措使得奚秀蘭成為《三月風》創刊號封麵人物。柳萌說:“帶著記者采訪奚秀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盡管她已經結婚,但還是像個小丫頭一樣,打著赤足在地毯上來回走。”

《三月風》的首發式在長城飯店舉行,儀式非常隆重。“當時去的人有將軍、部長、作家、藝術家、媒體記者等。足見大夥對殘疾人事業的關心與熱愛。”

此後幾期的選稿,柳萌幾人輪流值班。柳萌回首找人約稿的那段日子,最滿意的是約到了王蒙的《訪蘇日記》。“那時並非商品社會,大多沒有稿費。因為我在中國作家協會工作,整天碰到的都是作家,簡單地說句‘你幫我寫篇稿子’,便已足夠。”

“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比現在還活躍,富有熱情、敢想敢闖,是當時年輕人普遍特點。那時人與人關係比較融洽,工作環境氣氛和諧,很適合幹事情,很容易幹成事情。”柳萌回憶說。

美籍華人作家江南,生前來京曾跟柳萌說:“你們這是做善事、積德的事,凡有能力的人,都應該幫助殘疾人。”他去世前還念念不忘給《三月風》寫文章。

在原《三月風》主編郭建模調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任職,不再兼任《三月風》主編以後,柳萌等人漸漸跟《三月風》失去了聯係,“每每在書店報攤看到它,一種似乎消失了的遙遠記憶,常常會勾起我初創時的那種激動心情。”柳萌拿著最新一期的《三月風》,眼神裏迸出炙熱的光芒。

原載2014年第12期《三月風》

柳萌和我參與創辦《三月風》

——訪畫家、美術設計家劉國慶

劉國慶(張西蒙根據口述整理)

1969年我畢業於中央美院附中,1979年到《新觀察》雜誌供職,和柳萌成為了同事。他是時事雜文組組長,我是美編室美術編輯。1984年的一天,柳萌聯係我說,鄧樸方想辦本雜誌,名為《三月風》,針對殘疾人領域麵向社會,想請我為雜誌做版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