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圖-126“苔蘚”預警機
圖-126是以圖-114型民航機為基礎改裝而成的一種空中預警飛機,圖-126於1960年開始設計,1962年開始試飛,20世紀60年代末交付使用。由前蘇聯圖波列夫沒計局設計製造。
該機動力裝置為4台NR-12MV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單台最大功率11033千瓦,各驅動一副直徑56米的共軸反轉螺旋槳。翼展512米,機長552米,雷達天線罩直徑11米,雷達天線罩厚度19米。
最大起飛總重1700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850千米/小時,巡航速度780千米/小時,執勤巡航高度6000米,實用升限11000米。執勤點離起飛機場1000千米時執勤持續時間9小時;執勤點離起飛機場2000千米時執勤持續時間6小時。
主要機載設備除預警雷達係統外有:SRO-2M敵我識別器,SIRENA-3護尾雷達,RSB-70/R-837高頻電台,R-831/RSIV-5甚高頻/超高頻電台,ARL-5數據鏈,有源、無源電子對抗設備,慣性導航係統、近距導航係統。
該機在機頭加裝了空中加油受油管,尾部裝有腹鰭,機身上裝在直徑11米的旋轉雷達天線罩。所用雷達采用延遲線固定目標對消技術,具有有限的下視能力,作用距離為370千米。空中加油機
無論何種作戰飛機,由於其配備的各種電子設備或武器係統占用了飛機的部分負荷能力,剩餘的負荷能力隻能裝載有限的燃油,因而飛機的航程、作戰半徑(往返飛行加作戰的耗油能達到的最遠距離)是有限的,通常最遠隻幾千千米。但是,美軍的作戰思想是能將其軍事行動盡快投送到全球,這與軍機有限的作戰半徑成了一對矛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率先研製出空中加油飛機,可以在作戰飛機長途奔襲作戰的中途給予空中加油,使軍機的作戰半徑得以延伸。如美國的KC-135“同溫層油船”空中加油機KC-10A“致遠”空中加油機等,在美國襲擊北非利比亞總統卡紮菲的“黃金峽穀行動”中,1999年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行動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黃金峽穀行動”是從歐洲起飛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先向西飛出歐洲大陸,繼而沿大西洋東岸南向,到地中海口東拐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最後一直東飛直達北非的利比亞。這麼遠的航程,一次空中加油還不夠哩。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行動,是從美國本土的懷特空軍基地起飛的B-2A隱身戰略轟炸機,單程要經過一次空中加油而橫越大西洋作戰。
以KC-10A“致遠”空中力口油機為例,機組成員4人,翼展5040米,機長5535米,最大供油量9027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965千米/小時,轉場航程18507千米。加油點數:1個硬管或3個軟管,即最多可同時給3架軍機加油。加油速度為每分鍾5678升,加油時的航速為324~695千米/小時,實用加油半徑1852千米。這就是說,加油行動是在空中加油點附近最近的加油機機場上,調用加油進行空中加油的。如果世界各國都能禁止美國加油機進駐本國國土,美軍通過空中加油的超遠程作戰就會大打折扣。此引,如果其對手打掉其加油機,則美軍的超遠程作戰也就化為泡影。因此,加油點的選擇和加油機的出動以及加油行動的保衛,都是高度機密的計劃或行動。電子戰飛機
海灣戰爭打響前的三天,伊拉克的雷達屏上出現大麵積的雪花亮點,根本看不清空中飛機;伊軍通信電台接收機雜音充斥,什麼有用信號都收不到;至於導航台等設施也都處於不正常狀態,為多國部隊的進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美軍動用了大量的電子戰飛機,如海軍的FA-6B“徘徊者”、空軍的EF-111A幹擾飛機和EC-130H“羅盤呼叫”通信幹擾飛機等,對伊拉克的軍用電子設備實施強大的電子幹擾,使其迷盲、失聰。電子戰飛機就是專門執行這樣一類作戰任務的飛機。嚴格說來,電子偵察飛機如BP-3E(與中國戰機在南海上空相撞)、能發射反輻射導彈摧毀雷達的F-4G“野鼬鼠”飛機也都屬電子戰飛機,因為他們都能通過電子信息技術手段,偵察、阻止、破壞對方雷達、通信、導航一類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不過,人們多數還是認為電子戰飛機主要指EA-6B、EP-111A和EC-130H等能幹擾敵電子設備正常工作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