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奴隸製時代法老(即國王)的陵墓,到目前為止尚存70餘座,是“世界七大奇跡”唯一僅存的實體。最大的一座就是聳立在開羅附近尼羅河兩岸吉薩的“胡夫”大金字塔。塔高13718米(原高1466米),底部四邊每邊長23038米(原為23077米),體積252萬1千立方米,整個占地麵積達56900平方米,估計是由230萬塊、每塊平均重25噸的石灰岩堆砌而成。最大的一塊重約160噸。有人估計,如將這座金字塔的石塊鋪成一條1/3米寬的道路,可繞地球一周。
奇怪的是,這些石頭之間並沒有諸如水泥之類的粘著物,僅僅是拚合在一起,而它的表麵接縫處緊密得連一張薄紙也塞不進去。把幾十萬塊石塊堆成象40層大樓那麼高的角椎體,如果在動工前沒有精密的測量,事先對角度、線條、壓力、沉降等方麵進行精密的計算,大金字塔是很難建成的。而且,那時不可能有什麼先進的測量技術和精密的量具。於是,產生了一些大膽的猜想:大金字塔是由“天外來客”建築的,這些“宇宙人”不但有激光測距儀,而且有電子計算機和起重機械;大金字塔並非胡夫之墓,而是天外來客留在地球上的“裏程碑”……等等。
但關於這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之墓,這一點是確鑿無疑的,可惜的是金字塔墓室中胡夫的木乃伊已不知去向,隻存下一隻沒有蓋的石棺。根據這點可以確證,金字塔為古埃及所建,而問題是如何建成的呢?1978年春,日本早稻田大學古代埃及調查室的一支考古實驗隊伍來到了吉薩胡夫大金字塔前,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探索采用古代的方法,成功地建起了一座模擬金字塔。考古實驗的主要內容有測繪、采石、運輸、堆砌等過程。通過這次考古實驗,初步揭示了謎一樣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築問題。可以這樣說,日本早稻田大學考古實驗隊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在當時已具有高度文明的古埃及人也一定會想到的。
最大的宮殿
坐落在北京中心的故宮,舊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公元1406—1420年),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封建皇朝的統治中心。老百姓不要說進入紫禁城,就是靠近城腳望望宮牆殿角,也是犯禁的。
故宮呈長方形,麵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近16萬平方米,由大小數十個院落組成,房屋多達9000多間。如果讓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在每一間房住一晝夜的話,等住過一遍,他就是27歲的青年了。紫禁城周長3400餘米,城牆高10米,城牆下寬86米,上寬666米,城牆四角各有1座玲瓏精巧的角樓,俗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成為我國古建築中特有的形式。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
故宮的主要建築分前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三大殿之後為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其後的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兩宮之間的小方殿名交泰殿。這三殿總稱“後三宮”。故宮後麵的禦花園內,樓台亭閣,翠柳蒼鬆,點綴著奇花異石,趣味盎然,在一片宮廷森嚴的氣氛中另有一番生機和樂趣。整個建築群按中軸線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體突出。遠遠望去,一重重黃色的琉璃瓦,一道道深紅色的圍牆,加上精雕細刻的漢白玉欄杆和五彩繽紛的梁柱裝飾,令人感到規模宏偉,氣象萬千。
故宮建築中所有的石料,由遠處運來,大石塊往往重達萬斤,甚至數十萬斤。據說民工們從采石場到工地的道路上,每隔數百米掘一口井,利用嚴冬時節,把井水打上來潑在地上,一夜未過,已是一條長長的冰道,大石塊就乘在象平底船一樣的木橇上,從人工冰道上拖到現場,整個建築工程的艱巨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