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鹽鋪成的路
位於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哈薩克語意思是“白灘”。察爾汗鹽湖鹽的儲量約為600億噸,其中食鹽儲量426億噸,可供世界人口食用2000年。鹽湖表層經過長久的鹽類沉積已形成巨厚而堅硬的鹽蓋,平均厚度為30米,最厚的地方可達60~90米。據測定,鹽蓋每平方厘米可以承受14千克以上的壓力。因此,在鹽蓋上建工廠、鋪公路、築鐵路、造機場,不僅安全可靠,而且經濟實用。鹽湖區廣袤無邊,青藏公路、青藏鐵路的修建需經過這裏,若繞道而行將耗資巨大。50年代築路工人首創奇跡,用鹽塊鋪成路基,用鹵水澆注路麵,在鹽蓋上建築了一座全長40千米的“萬丈鹽橋”。這座公路鹽橋路麵平坦光滑,車行快速平穩,養路簡便低廉,可能是世界上成本最低、造價最省的公路。20世紀70年代青藏鐵路的修建再添奇跡,30多千米的鐵路直接鋪設在鹽蓋上,猶如一條“鋼鐵長龍”橫跨南北。堅厚的路基具有良好的承壓能力的抗變形能力,滿載貨物的列車通過這裏非常平穩,成為察爾汗的鉀鹽、錫鐵山的有色金屬礦等物產外運的重要通道。在鹽湖區,不僅用鹽鋪路,也用鹽蓋房。這裏的廠房、民居大都就地取材,鹽塊當磚,鹵水當泥,建造的房屋堅固、溫暖、明亮,猶如水晶宮一般。
遙感技術在地質、礦產方麵的應用
遙感技術為地質研究和勘查提供了先進的手段,可為礦產資源調查提供重要依據與線索,為高寒、荒漠和熱帶雨林地區的地質工作提供有價值的資料。特別是衛星遙感,為大區域甚至全球範圍的地質研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常規的地質勘查工作都從點、線觀測著手,待彙集了大量的資料後才能描述一個地區的地質特征,進而進行分析研究。利用遙感資料就可以首先從分析研究地區的遙感資料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幹點進行野外觀測與驗證。這樣,不僅大大減少了野外工作量,節省人力、物力,還加快了速度,提高了精度。這對區域地質填圖是特別適宜的。
在地質構造方麵,由於遙感圖像具有廣闊的視域和逼真的影像,能真實地反映各種地質現象間的關係,因此,利用遙感圖像進行地質構造分析,常能發現地麵常規工作不能發現的地質構造,尤其是對於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下的一些隱伏構造,反映得相當清晰。
遙感技術在礦產資源調查方麵的應用,主要是根據礦床成因類型,結合地球物理特征,尋找成礦線索或縮小找礦範圍。通過成礦條件的分析,提出礦產普查勘探的方向,指出礦區的發展前景。例如,通過對吉林省陸地衛星圖像的分析,曾發現銅礦的分布與線性構造密切相關,對開發這個地區的銅礦有重要意義。
在工程地質勘測中,遙感技術主要用於大型堤壩、廠礦及其他建築工程的選址和道路選線,以及由地震、暴雨等造成的災害性地質過程的預測等方麵。例如,山西大同某電廠選址、京山鐵路改線設計等,由於從遙感資料的分析中發現過去資料中沒有反映的隱伏地質構造,通過改變廠址與選擇合理的鐵路線路,在確保工程質量與安全方麵起了重要作用。在水文地質勘測中,則利用各種類型遙感資料,查明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和富水地貌部位,識別含水層及判斷充水斷層。例如,美國在夏威夷群島,用紅外遙感方法發現200多處地下水出露點,解決了該島所需淡水的水源問題。
此外,利用遙感技術可進行火山活動的監測、地震活動的調查、沙丘移動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