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道說:“總的來說,西部的‘優勢’不很多,開發西部是國家社會經濟政策的需要,是保證中國的社會、生態安全的需要,我想這就是‘優勢’吧。”

陸大道指出:“現在國家開發西部可以說非常有計劃性,首先規定西部發展的方向是:生態建設放在核心位置,基礎設施建設放在第二位,產業結構調整放在第三位。這就規定了西部大開發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凡是大的項目都要經過嚴格的論證,論證之後再納入計劃,“國家支持部分資金,有的資金則由企業家去支持。”

關於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怎樣處理東部地帶和中部地帶的發展問題,陸認為“東部沿海地區是中國參與全球事務、對世界施加影響的主體,中華民族靠的就是沿海地區在世界上發揮作用,所以,沿海什麼時候都應該是中國的重點。”他給這三個地帶的定位是:“加快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發展,推進沿海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的現代化。”

曆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我國人口最初生活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秦漢以來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的原因,不斷遷移,使人的重心和經濟重心不斷南移。較大規模集中的人口遷移有: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了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重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入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南侵”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和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入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登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

經過以上的人口遷移,使得南方人口大大超過了北方人口,我國南方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同時也使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可以說完成了我國人口重心、文化重心自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遂迫使華北農民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移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周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