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湄航運及旅遊開發背景資料(1 / 2)

瀾·湄航運及旅遊開發背景資料

·1990年5月,雲南省政府和老撾交通部組成聯合考察組,首次乘船對景洪至老撾琅勃拉邦市長達710千米的瀾滄江——湄公河航道進行了考察。同年10月,中老雙方又聯合組織對景洪至老撾首都萬象的1170千米航道進行載貨試航,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功。

·1992年12月,雲南省政府與老撾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及建設部草簽《瀾淪江——湄公河臨時通航協議》。

·1993年2~5月,中老緬泰聯合舉行瀾滄江——湄公河枯水期航道考察,形成聯合考察報告。

·1993年5月27日,中老緬泰第1次通航合作專家技術會議在曼穀召開。

·1993年7月,國務院批準景洪港為國家一類口岸。

·1994年11月9日,中老兩國簽訂《瀾滄江——湄公河客貨運輸協定》。

·1997年1月,中緬兩國簽訂《瀾滄江——湄公河客貨運輸協定》。

·2000年4月20日,中老緬泰4國在緬甸大其力簽訂《四國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

·2000年11月25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第4次中日韓與東盟領導人會晤時表示,在條件成熟時中國政府將出資幫助疏通老撾、緬甸境內航道,確保瀾滄江——湄公河順利通航。

·2000年12月1日,雲南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召開“把雲南建成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國際大通道”彙報會,進一步推進瀾滄江——湄公河、昆曼公路等對外通道合作建設。

·2001年3月12~15日,中老緬泰在北京召開實施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技術工作組第3次會議暨四國高官會,一致通過航運協定配套的6個技術性文件,四國合作開展上湄公河航運改善工程前期工作,組成實施瀾滄江——湄公河四國商船通航聯合協調委員會,確定於2001年6月下旬在中國景洪舉行中老緬泰瀾滄江——湄公河通航儀式。

·2001年5月底,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派出考察團,對瀾滄江——湄公河水上旅遊線路和泰國的旅遊狀況進行考察,就開發瀾滄江——湄公河旅遊線路與老撾、泰國的地方官員會談,取得積極成效。

·2001年6月24日,中老緬泰實施四國通航聯合協調委員會第1次會議在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召開。至此,四國航運聯合協調機製正式組成並開始工作。

·2001年6月26日,中老緬泰4國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舉行盛大的通航儀式。

·2001年12月28日。中老緬泰柬越6國青年在瀾滄江——湄公河上舉行聯誼活動,乘“青年友好”之船從景洪港起航,航行至老撾琅勃拉邦。

·2003年1月10日,雲南省省長徐榮凱在省第10屆人民代表大會第1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著力培育瀾滄江——湄公河黃金旅遊線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遊品牌”。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

我國水土流失麵積達49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麵積的51%。由於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區域差異很大,水土流失侵蝕形式、強度和危害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強烈,流失量大,危害嚴重,水土流失麵積達43萬平方千米,一般地區輸沙模數為年均每平方千米5000~10000噸,部分地區在1萬噸以上。在黃河幹流的河口鎮至清澗河之向,皇甫川、清水河、孤山川、窟野河、禿尾河和無定河等支流,輸沙模數可達年均每平方千米2萬噸,少部地區高達3萬噸。輸沙模數在年均每平方千米1萬噸以上的強烈侵蝕區麵積達114萬平方千米。強烈的水力侵蝕形成黃土高原區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不僅造成該地區肥力降低,耕地麵積減少和整個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流失的泥沙堆積於黃河下遊河道中,使河床不斷抬升,泄洪能力逐漸降低,對下遊兩岸的威脅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