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給中國農業一個驚喜(2 / 2)

日前,秦嶺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已經啟動,我國將在這裏建設世界最大植物園,不久,這裏將成為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研究、科學普及教育和生態遊於一體的多功能天然植物園區。

長江中下遊的“水”文化

長江中下遊的每一項經濟活動無不與水緊緊相連。請看下麵與水有關的地理事物。

水稻:全國最主要的水稻產區。湖南省是全國產水稻最多的省。

淡水:全國最大的淡水湖泊群,眾多的江河。

水產:淡水養殖的青、草、鰱、鱅、武昌魚,味道鮮美,是宴席上的佳品。

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圓、菠蘿、椰子、柚子等,有的脆,有的鬆,有的軟,有的甜如蜜糖,有的清爽可口,有的甜中帶酸,有的甜中透香,樣樣俱全,應有盡有。

水杉:被稱為“植物熊貓”,現已遍及全區。

水生植物:湖泊中生長的蓮子、菱、藕等的營養價值很高。

水電站:小型水電站遍地開花,大型水電站已建成二灘、葛洲壩等20多個,正在興建世界最大的三峽工程。

水道:長江、珠江水運繁忙。船舶是南方農村的重要運輸工具。

水城:長江中下遊的省會中,除合肥外,有5個省的省會與上海市均位於大江大河沿岸。蘇州有“水城”之稱,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此外,南方的水車、水牛遍及農村。還有,錢塘觀潮中外馳名,長江幹支流上的水丈石刻流傳後世,遊泳、龍舟競賽是南方人喜愛的運動項目,傣族人每年歡慶盛大節日“潑水節”,水族人民以水井為崇拜對象。

總之,長江中下遊地區處處閃爍著“水”文化的光輝。於是有人說,長江中下遊地區是“水的世界”。

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域差異

在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大概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是水田,種植水稻;以北是旱田,種植冬小麥或春小麥。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而北方人則以小麥麵粉為主食。在氣候方麵,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區,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稞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稞酒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我國在飲食習慣上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之說,充分體現了我國飲食的地區差異。我國地域遼闊,飲食調製習俗、飲食風味也必然千差萬別,最能反映這一特點的是我國的菜係。我國有八大菜係或十大菜係之分,各菜係的原料不同、工藝不同、風味不同。川菜以“辣”著稱,調味多樣,取材廣泛,麻辣、三椒、怪味、萸香等自成體係。“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菜係辣的特點。川菜以辣為特色,與當地人抵禦潮濕多雨的氣候密切相關。粵菜熔古今中外烹飪技術於一爐,以海味為主,兼取豬、羊、雞、蛇、猴、貓等,使粵菜以雜奇著稱。而豐盛實惠、擅長調製禽畜味、工於火候的魯菜,因黃河、黃海為它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使它成為北方菜係的代表,以爆炒、燒炸、醬扒諸技藝見長,並保留山東人愛吃大蔥的特點。此外,淮揚菜、北京菜、湘菜等各居一方,各具特色,充分顯示了我國飲食體係因各地特產、氣候、風土人情不同而形成的複雜性和地域性。

各地風俗不同,影響看人們的飲食習慣。比如春節,各地飲食習慣就差別很大。南方魚產豐富,常大魚大肉數天,除夕晚餐少不了魚,含“年年有餘”之意。華北地區除夕晚上吃餃子,合“交子”(新年伊始)之意,且有“初一吃餃子,初二吃麵”的習俗。西北地區的漢族則除夕全家共吃煮熟的豬頭,稱“咬鬼”,以防惡鬼勾魂等等。諸如此類的節日供品、節日,喜慶等活動,又為我國飲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