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給中國農業一個驚喜
膜下滴灌,顧名思義,是在膜下應用滴灌技術的一種新型灌溉技術。使水、肥、農藥等通過滴灌直接作用於作物根係,加上地膜覆蓋,蒸發甚微,為作物根係發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真正實現由澆地向澆作物的轉變。此外,滴灌可在作物根係發育範圍內形成一個低鹽區,即使在中度鹽堿地上也可獲得較高產量。
與我國傳統地麵灌溉相比,膜下滴灌除省水、省肥外,還有抗災、抗鹽堿、增產、改善作物品質等優點。數據顯示,使用膜下滴灌較常規灌溉省水40%~50%,省肥20%,省農藥10%,增產10%~20%,中低產田可增產25%以上,綜合效益可提高40%以上。
膜下滴灌技術的推廣,必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傳統農業用水方式,引發一場中國農業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革命。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的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隻有30%~40%,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膜下滴灌技術改變了人們千百年來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使水的投入產出達到一個理想水平。特別是對於我國西部這樣一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地區,50%的節水效應將意味著以現有水量可以供養比現有耕地多一倍的土地。
膜下滴灌還將帶動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精準用藥、包括正在推廣的機械化精準采摘等技術的發展。隨著這項技術的推廣,必然促使我國農業栽培模式的改變和農業勞動者整體科技素質的提高。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它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
知識經濟的特征是:①知識成為發展經濟的資本,這是知識經濟最重要的一個特征。目前擁有資產600億美元,連續多年居世界富豪榜首的比爾·蓋茨就是最具說服力的例證。②知識密集型產品的比例大大提高,即產品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可以存放兩年的《人民日報》的信息量;一張光盤可以存儲一部百科全書的內容;幾張光盤可以替代一個傳統的圖書館。有人形象地稱它為“無重量”經濟。③網絡化趨勢空前增強。知識經濟注重信息和知識的擴散和使用,網絡化大大消除了知識應用所受到的時空限製,由此也產生了網絡經濟。④終身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選擇。在知識化、網絡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腦力勞動將是絕大多數人的謀生手段,知識將成為人們最基本的消費品,知識的占有量將是衡量富裕程度的基本標準,社會每一個成員自身的生存能力將最終取決於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學習成為人們的終身需要。
“中國矽穀”——中關村
位於首都北京的中關村,發展成為“中國矽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它搶占新興工業先機,以電子一條街揚名,開創了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先河,成為全國各類高新技術區的鼻祖;抓住知識經濟契機,成為全國科技經濟創新的重要基地。其次,中關村及時獲取信息,爭取優惠政策,占盡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時。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有幾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個科研機構;海澱區又恰為北京的文教區,中關村區內及附近就有中國科學院、北大、清華、北航、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學院等一大批科教中心。中關村就近獲取知識技術,並促進其產業化,坐享中國的文化中心——北京的地利。中關村事業部建立了“人才綠色通道”,促進了高層次人才的內外交流,中關村又具有了人和環境。天時、地利、人和,中關村兼而有之,成為“中國矽穀”,是理所當然的。
秦嶺與太白山
秦嶺是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交彙區,天然劃分中國大陸南北氣候。這裏的植物分布和生物多樣性在全國首屈一指,具有建立植物種子資源基因庫的良好條件。
秦嶺主峰太白山位於陝西省眉縣南部,兼跨太白縣、周至縣部分地區。因其頂峰冰凍期長,由關中平原南望,山頂銀光閃閃,故得此名。“太白積雪六月天”為其著名景觀。山上有鬥母宮、平安寺、文公廟等,並保存著第四紀冰川遺跡。太白山海拔3767米,頂部平緩,岩石裸露。這裏的自然條件獨特,氣候瞬息萬變。南北兩坡有串珠狀湖泊,最大者為大爺海(大太白海),位於峰頂西北下側,海拔3590米,麵積近5000平方米,呈橢圓形,景觀獨特。
太白山是中國華北、華中和西南地區植物品種薈萃之地。這裏森林資源豐富,垂直分帶明顯,由於高差大,依次形成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5個氣候與植物帶,共有植物3200多種。這裏也是野生動物的樂園,有珍貴的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國家保護動物。1965年國家就在這裏設立了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太白山主峰及四周約54萬公頃的土地,使這裏成為自然地理、植物、動物、中藥、環境保護等多種學科野外考察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