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2 / 3)

一方麵我國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另一方麵可供開發的後備耕地資源有限。目前,我國人均占有耕地後備資源不到1分地,而我國土地墾殖率已達135%,超過世界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

有關人士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必然帶來生產要素的重組,要保護好耕地就必須綜合規劃,合理利用好土地資源。要轉變土地利用方式,走內涵式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之路。這就要求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科學編製土地利用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付諸實施。

幹渴的“世界水日”

2002年3月22日是第十個“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題是“水為發展服務”。其實,目前全世界包括我國水資源麵臨的嚴峻形勢,越來越多的同作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之一的“發展”有關,並有可能影響另一個主題“和平”。

專家指出,幾千年來,人類將水視為取之不盡的免費商品,從整體上看並沒有出現過全球性的水資源問題,隻是到了人類社會實現工業化之後,全球水資源才麵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根據國際水資源管理學會的研究,2025年世界總人口的1/4或發展中國家人口的1/3,近14億人將嚴重缺水。生活在幹旱地區的10億多人將麵臨極度缺水,將沒有足夠的水資源用於灌溉,以維持1990年的人均糧食產量水平,也不能滿足生活、工業和環境對水資源的要求。2025年世界約348億人麵臨嚴重的經濟缺水,這些地區的潛在水資源足以滿足2025年的合理水需求,但是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開發,為此需大量投資,並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損害。

我國水資源基本狀況也不容樂觀。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增加到16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將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國際公認的人均1700立方米缺水警戒線。

我國缺水形勢首先受氣候原因影響。我國降雨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南多北少,季節性很強,年際變化很大,降雨量自東向西遞減,年降雨量的七到八成主要集中在汛期兩三個月,汛期易形成洪澇災害,非汛期往往造成嚴重幹旱。特別是北方大部地區降雨量偏少,水資源十分緊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加速,我國未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形勢更為嚴峻。特別是生活、生產用水的急劇增長,使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經嚴重威脅到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河北省人均水資源量隻有383立方米,年缺水量高達60億立方米。全省工業和生活汙水排放量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3億立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0億立方米,60%以上的地表水和城鎮工礦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中南部河流已經到了“無河不幹,有水皆汙”的境地。河南省水資源人均440立方米,實際年缺水量70億立方米。由於用水過量,大量河道幹涸,濕地消失,黃河、漳河、淮河、衛河相繼發生斷流。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汙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嚴重水汙染,破壞了環境,加劇了水供需矛盾。

專家指出,根據我國水資源的現狀,根本出路有三條:一是廣泛開展節約用水,建立高效節水型社會。二是實施南水北調。三是開發利用洪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