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戰鬥機化解颶風

颶風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所到之處狂風大作,暴雨成災。如何減少颶風造成的損失,是各國科學家競相研究的熱門話題。

在美國,有一家叫迪諾馬特的公司試圖在颶風形成之前用戰鬥機來化解颶風。試驗中一架戰鬥機將裝有3600多公斤聚合物粉末的“炮彈”射向一個正在孕育著颶風的暴風雨雲團,雲團被擊中後,聚合物粉末吸收了2000倍於自身重量的水分,之後雷達顯示這個正在形成暴風雨的雲團便慢慢地散開了。這項試驗得到了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的幫助,研究人員在電腦模擬的颶風上對粉末進行測試,並建議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嚐試出動上百架飛機同時噴灑粉末。為了保證試驗能夠順利進行,迪諾馬特公司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其中包括一輛裝配了雷達、衛星接收係統和電腦控製係統的監控車。監控車全程追蹤試驗過程,觀測粉末是否能減緩甚至阻止颶風的生成。

迪諾馬特公司希望未來有一天真的能實現“人定勝天”的夢想。

黃石國家公園的溫泉

黃石國家公園坐落在落基山區,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國家公園。公園內森林茂密,既是美國野牛、大角鹿、黑熊、麋鹿等野生動物的保護地,也是世界上間歇泉、溫泉和熱水池最集中的地方。“老忠實泉”就是公園內一個著名的間歇泉。它在噴射時,幾米粗的水柱騰空而起,發出嘶嘶的響聲,把大量的熱水拋向五六十米的高空,白煙滾滾,好像火山爆發,十分壯觀。由於它平均每隔65分鍾噴發一次,很守信用,於是就有了“老忠實泉”的名字。公園裏的溫泉由許多大大小小的熱水池組成。紅、黃、藍、白、紫和褐色的池岸,相互映照,構成了一幅色彩鮮豔的圖案。池中的熱水從高處跌落,形成無數瀑布。

壯闊的亞馬孫河

亞馬孫河是世界大河之中水量最大、流域麵積最廣的河流。

亞馬孫河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達1500~2000毫米。亞馬孫河的水源終年供應充沛,洪水期流量極大。河口年平均流量達12萬立方米/秒,每年泄入大西洋的水量有3800立方千米,相當於剛果河的三倍多,約占世界全部河流水量的1/9在遠離河口300多千米的大西洋上,還可以看到亞馬孫河的河水。

亞馬孫河的河麵相當寬廣。在一般情況下,上遊寬為700米,中遊寬約5000米,下遊寬約22000米,河口處更寬達80000米。由於亞馬孫平原地勢低平、河口又呈喇叭狀,大西洋的海潮可溯河流入內陸900~1300千米。大潮時,常形成5米高的巨浪,呼嘯而上,氣勢磅礴。

亞馬孫河水係具有非常優越的航運條件。它不僅河寬水深,落差很小,而且主要河段上沒有急流險灘,並可與各大支流下遊直接通航,形成一個龐大的水道係統。3000噸海輪沿幹流上溯,可達秘魯的伊基托斯,7000噸海輪可達馬瑙斯。整個水係可供通航的河道總長達25萬千米。

北極探險

幾百年前,葡萄牙和西班牙控製了歐洲通往東方的海上通道。西歐人設想從北極開辟航道,到達東方的中國和印度。於是,西方各國的商人和冒險家抱著各式各樣的目的,彙入了尋找這條航線的探險隊伍。

一位叫巴倫支的荷蘭人,曾先後5次率隊探險,並首次發現了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海豹和北極熊。但他在1596年的最後一次探險中,經不住巨大冰山和浮冰的進攻,隻好棄船逃到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上,異常的寒冷和營養不良,奪去了他和隊友的生命。200年後,人們發現了巴倫支一行的小木屋和部分遺物。其中有一份一直堅持寫到臨終前的探險報告。為了紀念這位百折不撓的探險家,人們把英雄遇難的那片冰海叫做巴倫支海。

經過了無數次的探險和失敗,1878年,一位叫諾爾登肖爾的瑞典探險家,由挪威北部出發,於第二年夏天勝利到達太平洋沿岸的海參崴(等線體),首次打通了西伯利亞北側的東北航線。1906年,挪威探險家阿蒙森乘船到達了白令海峽,完成了尋找西北航線的壯舉。從此,借助北冰洋把大西洋和太平洋連接了起來。

此後,世界各國探險勇士開始輪番衝擊北極點。第一個征服北極點的是美國著名探險勇士羅伯特·皮爾裏。為了這一目的,他整整花費了23年時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很早就拋開了都市生活,到格陵蘭島和因紐特人交了朋友,學會了蓋冰屋、乘雪橇和狩獵。在一次考察中,他突遇暴風雪的襲擊,迷失了方向,在極度寒冷和恐怖中苦苦掙紮了2天才回到基地。結果,他的雙腳嚴重凍傷,不得不切掉7個壞死的腳趾。探險的道路上,他和同伴們用犬肉、熊肉、海豹肉充饑,以海獸油作燃料,手挽手抵禦強風的襲擊,與饑餓、寒冷和死神相伴。終於,在1909年4月6日,皮爾裏及戰友第一次在北極點印上了人類光輝、不朽的足跡。

這之後,又有6人到達過北極點,他們有的是乘雪橇、用滑雪板,有的隨浮冰漂流或乘熱氣球、坐飛機。

通過人類探險北極的英勇行動,初步揭開了北極的奧秘,為人類開發北極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