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約型戰列艦

條約型戰列艦特指從1922年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5個海軍強國簽訂《限製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開始,至1936年12月31日條約期滿作廢期間,各締約海軍強國為適應《限製海軍軍備條約》,1930年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簽訂的《限製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倫敦海軍條約)以及1936年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簽訂的《限製海軍軍備條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等條約的規定而設計和建造的戰列艦。

“挑戰者”坦克

“挑戰者”坦克,重量達62噸,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種坦克的重量超過它。它的乘員有4人,炮塔上裝有1門120毫米線膛炮。從外表上看,“挑戰者”的特征很容易識別,它的炮塔外形較大,炮塔和車體有稍大的間隙。炮塔正麵兩側各有5具煙幕發射器。坦克各有6個負重輪,不等距分布,其中第3輪和第4輪間的距離較大。

“挑戰者”的火炮係統十分先進,當坦克內的計算機輸入射擊提前量之後,炮長隻要按動一下自動瞄準開關,就能自動將射擊提前量傳送給火炮,它的首發命中率很高,反應速度快,從發現目標到開火,反應時間隻需10秒,而且具有較好的行進間對運動目標的射擊能力。

“挑戰者”的防護裝甲采用一種叫“喬巴姆”的裝甲,它是用兩層鋼板之間夾數層陶瓷材料組成。這種裝甲對反坦克武器有很強的防護力。正是因為有了“喬巴姆”裝甲,使得“挑戰者”坦克成為世界上防護能力最強的坦克。為了提高戰場生存能力,“挑戰者”的艙內燃油室與戰鬥艙嚴格分開,彈藥存放在炮塔座圈下方的防火壓力艙內,這樣,一旦燃油室或彈藥室受到攻擊,也不會危及乘員的安全。在海灣戰爭中,英軍的“挑戰者”主戰坦克進駐沙特,在地麵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挑戰者”的車長為11.55米,這在世界主戰坦克中也是最長的。它的車寬3.42米,車高3.04米,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小時,最大爬坡度30°,越壕寬3.15米,涉水深1.07米。

“挑戰者”2型坦克

英國1977年著手研製生產“挑戰者”2型坦克,1983年5月裝備英軍。它采用了先進的自動傳動裝置,能夠對付任何運動目標。在防護方麵,它采用新材料構成的“喬巴姆”裝甲,可經受多次攻擊,能夠有效地抵抗空心裝藥破甲彈的打擊;加強了頂部的防護性;采用隱身技術,以便盡可能減弱在雷達熒光屏上的圖像特征,增強了防護性,是世界上防護最好的坦克之一。1991年海灣戰爭中,裝備有176輛“挑戰者”主戰坦克的英軍第1裝甲師,參加了當時的地麵作戰。在地麵戰中,摧毀了300多輛伊軍坦克和更多的其他裝甲車輛。在這次沙漠作戰中,“挑戰者”的實戰效果遠遠超過英軍對它的期望。

跳頻通信

跳頻是指通信頻率不是固定在某一數值上,而是按照一定規律和速率來回跳變。由於跳頻電台的通信頻率變幻莫測,盡是用瞬時信道傳輸,不易遭敵竊獲。即便被敵竊獲也僅僅是瞬時信息,不致影響全局,因而具有很強的保密性。跳頻電台的抗幹擾能力也是普通電台無法比擬的。

拖靶

拖靶是由載機(有人駕駛飛機或無人駕駛飛機)在空中拖帶的一種無動力靶標,用來模擬空中目標,供高炮、機炮或導彈射擊訓練或性能鑒定之用。作為一種廉價、實用並大量使用的靶標,可以說世界各國都裝備有拖靶。拖靶在航空、防空武器訓練中“犧牲”自己,從而有效地提高了作戰人員的技戰術水平,可謂默默的功臣。作為軍事訓練的拖靶種類繁多,按其結構材料來分,大體上可以分為軟靶和硬靶。軟靶是由特種紡織材料製成的,諸如旗靶、袋靶和三葉靶,軟靶通常作為低空低速的靶標,供高炮或機炮射擊訓練使用。硬靶則是用金屬或玻璃鋼等材料製成,例如光學靶、電磁靶、紅外靶和拉煙靶等,一般用做高空高速的靶標,多做地空或空空導彈射擊使用。

特種彈

特種彈一般指利用煙火劑或其他裝填物產生的光、色、聲、熱、煙和電磁等效應,完成信號指示、縱火、照明、施放煙幕、電子偵察與幹擾等特種作戰任務的彈藥的總稱。

傳統的特種彈種主要是信號彈、照明彈、燃燒彈、發煙彈和宣傳彈。隨著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和作戰需求的不斷發展,特種彈已經出現了電視偵察彈、紅外誘餌彈、雷達誘餌彈 (又稱箔條幹擾彈)、多波段遮蔽發煙彈等新型彈種。W無人隱形攻擊機

這種飛機的速度為5倍音速。可使用微型高精確製導炸彈,能在幾分鍾之內摧毀各種移動目標。美空軍計劃在未來10~30年內,用無人戰鬥機和無人隱形攻擊機取代現有飛機來執行危險性較大的作戰任務。

56C式突擊步槍

56C式突擊步槍是56-2突擊步槍的緊湊化版本,裝有改良槍托,1988年開始研製,1991年定型,為短突擊步槍,現在在駐港部隊中有所裝備。海軍部隊潛艇部隊以及部分邊防部隊也有少量裝備。

“外科手術”

20世紀80年代,戰爭領域中出現一種新的作戰樣式,其行動速度之快,達成目的之迅速,如同給病人動手術,因此,人們稱這種軍事行動為“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目的性很強,軍事行動的政治色彩很濃,選擇敏感的目標,作為“手術”部位,利用高技術兵器,使用少而精的兵力作為“手術刀”,以遠程奔襲的方式,打了就跑,整個戰鬥持續時間不過幾分鍾至幾十分鍾,對方還未來得及反應,戰鬥已經結束,從而以較小的代價和風險,取得影響較大的效果。這種作戰方式事先一般沒有明顯的作戰征候,軍事準備的隱蔽性很強,行動起來極其突然,對方難以覺察和防範。80年代中期,美國從英國拉肯希斯機場起飛了20多架FBM111型戰鬥轟炸機,往返飛行1萬多千米,在15分鍾內突擊了利比亞的5個要害目標,利比亞領導人也險些死於非命。

挖掘式掃雷器

挖掘式掃雷器(又稱犁刀式掃雷器)的樣子像個犁,它用犁刀將埋在地裏的地雷像挖地瓜一樣,翻出地麵,然後把地雷推向坦克的兩側。這種掃雷器結構較簡單,自重小。例如,前蘇軍KMTM4車轍掃雷器,自重僅1.1噸。它的掃雷速度也較快,每小時最大可達12千米,能可靠地消除車轍寬度以內的各種地雷。缺點是在土質特別硬或凍土深度超過5厘米以上的地區不能作業,抗爆性也差。

微聲手槍

微聲手槍是一種特殊的作戰武器。說它特殊,主要是它具有普通手槍所不具備的良好的“三微”性能(指微聲、微煙、微焰)。尤其是其所特有的“微聲”性能使得微聲手槍成為偵察員進行特種偵察時隱蔽殺傷敵方的首選武器。在影視劇中,我們一般看到的所謂“無聲手槍”其實就是微聲手槍。因為劇情的需要,大多數影視劇中的微聲手槍在射擊的時候幾乎是聽不到槍聲的,甚至連手槍擊發時產生的機械撞擊聲都聽不到,因而被人們稱為“無聲手槍”。實際上,這是一種誇張的表現手法。“無聲手槍”其實也是有聲的,隻是其聲音遠遠小於普通手槍——打個比方說,普通手槍的聲音如果像鞭炮,那麼“無聲手槍”的聲音則就像輕微地拍巴掌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聲手槍”的準確叫法為“微聲手槍”。

衛士二號

“衛士二號”是川航總公司新近研製的一種帶有控製係統的遠程多管火箭武器。它以高機動輪式越野車為運載方式,采用六聯裝貯運發射箱,火箭彈可根據不同的戰略戰術要求,換用6種以上不同類型的戰鬥部。該係統的火箭發射車通常以連作為基本作戰單元,任務是攻擊敵方400米內縱深範圍內的目標。

違反國際公約的化學戰

1915年4月,德國軍隊和英法聯軍在比利時的伊伯爾地區作戰。一天,德軍的陣地上升起了一道黃白色的氣浪,向英法聯軍的陣地吹去。麵對突如其來的奇怪雲團,英法聯軍的官兵驚慌失措,並很快有人咳嗽、打噴嚏、流淚不止,有的窒息倒地,陣地內頓時一片混亂。許多官兵丟下槍枝、火炮,逃離戰場,德軍一舉占領英法聯軍的陣地。這次化學戰中,英法聯軍1.5萬人中毒,其中5 000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