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炮兵人力的適應性,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彈、破甲彈、穿甲彈、照明彈和煙幕彈外,還配有各種遠程榴彈、反坦克布雷彈、反坦克子母彈、末段製導炮彈以及化學彈、核彈等,使火炮能壓製和摧毀從幾百米到幾萬米距離內的多種目標。

火炮將進一步提高初速、射速、增大射程,延長使用壽命,提高射擊精度,改善機動性,采用新彈種以增大威力,增強反裝甲能力,並與偵察係統和射擊指揮係統連成整體,以進一步提高反應能力。

幻影F-1戰鬥機

幻影F-1戰鬥機由法國達索航空公司製造,於1966年12月23日首次試飛,1970年加入法國空軍服役。翼展8.44米,機長15.33,機高4.49米,最大時速馬赫2.2,巡航時速800千米。爬升率180米/秒,實用升限16 500米,最大起飛重量16 200千克,載彈量4 950千克。主要武器裝備包括:魔術II型導彈、SUPER530F機炮以及各種炸彈、火箭彈。具備空中加油能力。

“哈沃克”號軍艦

1983年,英國建成了“哈沃克”號“魚雷艇驅逐艦”。“哈沃克”號長54.8米、寬5.48米,排水量240噸,以蒸汽機為動力,航速達27節。艇上裝備1門76毫米炮和3門47毫米炮。經試航後表明,“哈沃克”號完全有能力同時對付兩艇魚雷艇,以掩護己方大艦的行動。不久,人們又為這種艦隻裝備了魚雷發射管,使其不僅可驅逐魚雷艇,同時也具有了攻擊大艦的能力。這種魚雷艇驅逐炮艦就是後來驅逐艦的前身。初期的魚雷艇驅逐炮艦排水量在400~1 500噸之間。

“哈沃克”號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高的軍艦,也應被視為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

“漢”級攻擊型核潛艇

“漢”級(091型)攻擊型核潛艇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SSN),也是目前中國僅有的一級攻擊型核潛艇,共5艘,舷號:401、402、403、404、405(依次稱呼為長征1-5號)。該型艇采用水滴型線型,十字形尾附體,單軸推進,首水平舵置於指揮台圍殼前部。艇體采用雙殼體結構。耐壓船體內設有魚雷艙、指揮艙、反應堆艙、輔機艙、主機艙及尾艙等。突出首端上甲板的是水聲係統導流罩。

首艇(401)1968年在葫蘆島船廠動工,1971年4月開始係泊試驗,7月開始用核能發電,主機試車考核,8月15日開始海試。1974年8月7日交付海軍使用。後幾艘下水時間依次為1977、1983、1987和1990年4月8日。5艘“漢”級核潛艇都部署在北海艦隊。

航空兵

航空兵是指裝備各種軍用飛機,在空中遂行作戰任務的兵種。它是空軍的主要作戰力量。按擔負任務的性質和裝備飛機的不同,分為殲擊航空兵、轟炸航空兵、強擊航空兵、偵察航空兵、運輸航空兵。

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是一座高速的浮動海上機場,是海軍能執行“立體戰”的特殊軍艦。它能遠離海岸機動作戰。其基本任務是以艦載飛機攻擊敵水上、水下和岸上目標,支援其他作戰兵力。航空母艦的外形特征是:有一個小而集中的島形上層建築,位於右舷;一個寬闊而平坦的飛行甲板,供飛機起降。在目前所有艦種中,航空母艦是噸位、體積、作戰能力等方麵均居首位最大艦種。

人們之所以將航空母艦稱為“浮動的海上機場”,主要因為航空母艦是以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航空母艦上最顯眼的就是與陸上飛機場跑道相似的起飛甲板。在一般軍艦上,主甲板最長隻有200米左右,最寬也不超過40米,最窄隻有幾米,相比較而言,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就顯得特別長,特別寬,並呈多邊形狀。航空母艦上的飛行甲板的麵積要比一般軍艦大幾倍甚至十幾倍。如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總長332.9米,飛行甲板寬76.8米,相當於三個多足球場的麵積。

航空母艦的“大”不僅僅體現在飛行甲板的麵積上,現代航空母艦的艦體高度少則40多米,多則170多米,航空母艦既大又高,艙室自然不少。航空母艦的排水量上,排水量小的也有1萬噸,大的超過9萬噸。航空母艦“載有多種武器與大量彈藥。航空母艦上裝載的飛機有殲擊機、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偵察機、加油機、救護機等多種多樣的機種,少則40多架,多則近百架。一艘現代航空母艦,僅各種雷達發射機就有80多部,接收機有150餘部,雷達天線近70個,無線電台百餘部,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戰術數據係統”,以指揮各種武器迅速準確地對敵射擊。

航空母艦的分類

現代航空母艦可分三大類:排水量在3萬噸以上、能攜帶上百架飛機的重航空母艦;排水量在1萬噸至1.5萬噸之間、攜帶45架左右飛機的輕航空母艦;排水量隻有1萬噸左右、裝有裝甲和水下防護艙的護航航空母艦。按排水量的大小,人們又將航空母艦分為大、中、小三類:6萬噸以上為大型航空母艦,2~6萬噸為中型航空母艦;2萬噸以下為小型(輕型)航空母艦。此外,人們還按所擔負的作戰使命將其分為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型航空母艦和泛用型航空母艦三大類。

航空母艦編隊的戰鬥力

航空母艦是兼容各種攻防武器於一體的海上浮動堡壘,是海上通用兵力編隊的核心。冷戰結束後,世界戰略格局由全麵核大戰轉入局部常規戰爭和中低烈度的衝突,航空母艦以其極強的機動能力、攻擊能力、戰鬥穩定性和自持能力,在常規局部戰爭中的作用愈顯重要。航空母艦的實戰能力備受各國海軍的青睞和關注,其發展又呈複興之勢。加之在平時,它又是一些國家海軍的威懾力量,因此印度、日本、巴西、阿根廷、泰國等國都在大力加快發展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編隊的編成

美國航空母艦編隊的編成,一般根據任務和威脅環境而定。通常分為單航空母艦編隊(特混大隊),用於低威脅區警戒和顯示實力;雙航空母艦編隊(特混艦隊),用於在中等威脅區實施威懾、製止危機,參與中低烈度的局部戰爭;三航空母艦編隊用於參與中高強度的局部戰爭或大規模的常規戰爭。以單航空母艦編隊為例,通常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四周配以數艘防空導彈巡洋艦、數艘反潛驅護艦、數艘攻擊型核潛艇。獨聯體海軍將以“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特混編隊,在岸基飛機作戰半徑以外的海域執行反潛、防空和對艦作戰。在執行反潛任務時,其編隊一般由三艘“卡拉”級巡洋艦,一艘“克列斯塔”Ⅱ級巡洋艦和兩艘“克裏瓦克”Ⅰ、Ⅱ級護衛艦組成;執行對空、反艦任務時,編隊由一艘“克列斯塔”Ⅰ級巡洋艦,一艘“克列斯塔”Ⅱ級巡洋艦,一艘“卡辛”級巡洋艦,三艘“現代”級驅逐艦,一艘“克裏瓦克”級護衛艦組成。編隊擁有卡M25、卡M27直升機,蘇M27、米格M29戰鬥機,雅克M38垂直/短距起降機。

核密碼

從前,由戈爾巴喬夫掌管的那隻裝有前蘇聯最高核機密——核按鈕的黑色公文箱,對局外人一直是個謎。如今,隨著核按鈕的移交,前蘇聯發動核打擊的程序,即核按鈕的使用方法也逐步曝光。

據報道,前蘇聯所有戰略核武器的發射權實行“雙重核按鈕製度”。即最高當局的兩個核按鈕一個由前蘇聯總統掌管;另一個由軍方最高領導人國防部長保存。最高當局作出向某國發動核打擊的決定後,前蘇聯總統身邊一個特別專家小組將協助他譯出一組平時存放在那隻黑色公文箱裏的發射密碼。與此同時,國防部長也必須譯出由他保管的核按鈕中的指令密碼。爾後,兩組密碼通過特殊通訊網絡同時傳送到總參作戰部特殊通訊中心,由電腦將這兩組密碼混合,編成一組有12位數字的密碼,再通過特別通訊頻率傳遞給戰略導彈基地、戰略轟炸機基地和巡航中的核潛艇。

這個解碼程序隻能向某一個作戰單位發出指示,這是因為不同的作戰單位有不同的打擊目標,而這些目標如敵方的某城市、機場、港口、軍事基地、要塞部門等事先都已編成專門發射程序,並貯存在電腦中,導彈一旦對準既定的目標便不能輕易修改,若要修改,總統和國防部長必須重複上述破譯密碼程序,重新組合成新的12位數密碼。

在導彈基地、戰略轟炸機機場、核潛艇收到最高當局下達的發射戰略核武器的密碼指令後,指揮官將接收到的密碼與本單位保管的密碼進行核對並證明準確無誤後才能最後發射核彈。以核潛艇為例,艇長和政委各持密碼的一半,經組合後再與最高統帥部發出的密碼對照,證實吻合無誤,才能用分別存放在兩個人身上的鑰匙啟動發射按鈕。兩個發射鑰匙孔的位置是經過特別設計的,兩個孔之間的距離至少相隔3米遠,以確保同一個人無法啟動發射按鈕。

從目前核檢查的技術手段來看,一般采用3種方式:

(1)國家技術核檢查。它是由各國自己掌握,根據需要,可運用人造衛星、飛機或艦載傳感器,對一方進行詳查或普查。

(2)國際技術核檢查。一般由相應國際組織進行。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國際和平研究所便是國際核檢查機構之一。它對各國的核試驗次數、性能和類型進行嚴格的監視和統計,並定期公布各國核試驗情況。

(3)現場核檢查。在核大國之間,雙方可派出大批監察員到對方核基地、核倉庫進行實地檢查,並把所獲得的核武器數量、類型、部署地點和有效期等一一列入清單,與對方提交的資料進行對照。這種核檢查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隨機的,但必須對等。對無核國家懷疑其有製造核武器跡象,可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出麵組織視察員,根據核不擴散條約,對締約國進行現場核檢查,核對材料,以確定核裝置是否用於軍事目的。

核武器的作戰運用

(1)核武器能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少的兵力兵器造成敵方人力物力的巨大損失。據測算,1架飛機或1枚導彈投送1枚當量為3萬噸的原子彈在空中爆炸,幾秒鍾內就可使14平方千米範圍內暴露的敵人有生力量喪失戰鬥力。若使用常規武器,就需要大量的人員、武器、彈藥和時間,而且難以達到全麵殺傷的效果。

(2)核武器具有多種殺傷效果,其作用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作用的持續時間有短有長,這就使得對核武器的防護相當困難。

(3)核武器的使用手段和使用方式多種多樣,已形成完整係列,可根據不同的作戰目的來選擇。如:為殺傷大麵積上暴露的敵方有生力量,摧毀其野戰工事、水麵艦艇、較集中的技術裝備等目標,可使用核航彈、核導彈實施空中爆炸;為摧毀加固的地麵目標,造成阻止敵方行動的彈坑或沾染區,可采用地麵爆炸;為利用核電磁脈衝迅速破壞敵方的雷達、計算機、指揮通信係統,可在目標上空實施超高空爆炸;為破壞敵地下永備工事、高級指揮機關、地下倉庫,可使用鑽地核航彈、核導彈實施地下爆炸;為破壞敵方潛艇、水雷網障、港灣設施等,可使用核導彈、核魚雷、核深水炸彈等實施水下、地下爆炸。

核武器作戰使用特性和能力常用若幹戰術技術指標表示,這些指標參數反映了一個國家核武器的研製水平和核實力。

核武器的目標覆蓋能力

核武器攻擊敵方目標的覆蓋能力,由其運載工具的射程或航程反映,射程或航程指標是根據本國戰略核打擊意圖和技術水平提出的。彈道導彈具有最大和最小射程能力;陸基戰略核力量可達到全目標覆蓋能力;海基戰略核力量具有靈活可變的目標覆蓋能力;戰略轟炸機配合空中加油機和空射遠程巡航導彈也具有全球到達能力。目前,美、俄兩國的戰略核武器對其他有核國家具有全目標覆蓋能力,英、法兩國隻有部分目標覆蓋能力。

核武器的毀傷能力

核武器對目標的毀傷能力由其爆炸威力、命中精度、目標特性、爆炸方式、毀傷作用因素等決定。其大小可根據目標特性采用不同的定量表示方法。

核武器的突防能力

突防能力是進攻型核武器在敵方攔截下的生存能力,它與敵方使用的攔截手段有關。為提高突防能力,已采用一係列技術和手段:

(1)加固技術。針對敵方核攔截和非核攔截產生的各種破壞效應,對核彈頭及其運載工具進行加固,如防敵方核爆中子對核彈頭產生過早點火;增強部件抗X射線、核輻射、核電磁脈衝、衝擊波、激光和力學撞擊等破壞效應的能力等。

(2)減少目標被敵方發現、跟蹤的概率,如采取降低雷達反射截麵的隱身技術;施放誘餌等。

核武器的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指核武器在核環境下完成其發射、攻擊任務的能力。提高生存能力的手段主要有:

(1)對核武器係統(核彈頭、運載工具和發射裝置)進行抗核加固。如美國發射井的抗超壓能力為140千克/平方厘米,俄國可達300千克/平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