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高技術局部戰爭
高技術局部戰爭是指具有現代化生產技術水平的武器係統及與之相適應的作戰方法,在作戰目的、目標、戰鬥力、空間、時間等方麵都有所限製的高技術作戰體係間的武器對抗。
這個作戰體係包括以戰略核武器作後盾的常規武器係統、支援保障係統、作戰管理係統等。其中常規武器係統指武器與軟件的有機組合;支援保障係統指戰術支援、情報支援和後勤支援;作戰管理係統指以計算機、通信設備和軟件為核心,組成用於控製武器、協調戰鬥力管理和整個戰場的指揮控製中心。
高新技術的發展浪潮,以其磅礴之勢,正在衝擊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衝擊著軍事領域的各個方麵。精確製導技術、微電子技術、隱形技術、束能技術、信息技術、光纖技術、新材料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有的已悄悄地從實驗室走出來,進入現代戰場,其勢頭之猛、作用之大、爭奪之激烈,引起了所有國家軍事理論工作者的高度關注。
高技術指揮控製“軟係統”
高技術指揮控製“軟係統”是籌劃決策的有效工具。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使用了40多個指揮自動化中心,90多個大型數據處理係統,100多個通信網絡和10多個大型探測係統組成的C3I係統,迅速準確地搜集和處理大量信息,在科學決策、迅速反饋、指揮控製中,有效地發揮了作用。如美軍中央總部的計算機計劃係統,運用各種作戰模型,能迅速形成多個可供選擇的作戰方案和戰區作戰計劃。
高技術電子戰
高技術電子戰是爭取戰爭主動權的關鍵因素。電子戰是現代高技術戰爭製勝的關鍵。美軍充分發揮高技術優勢,投入大量先進電子戰設備,在空間、空中、地麵和水上均成立體電子戰體係,並對目標雷達和通信係統進行偵察,用偵察得知的電子信號編排攻擊程序,為實施準確攻擊創造了條件。可見,高技術電子對抗能力,是掌握製電磁權的關鍵,也是爭取戰爭主動權的基礎。
高技術空中襲擊戰
高技術空中襲擊戰是現代攻防作戰的重要手段。在海灣戰爭中,空襲已成為主要作戰手段。曆時42天的戰爭,空襲階段占了38天;而地麵作戰也是在大規模空襲條件下進行的。僅在空襲階段的第一天就向伊拉克戰略目標投下1.8萬噸炸彈,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所投原子彈的當量。高強度、大規模的持續空襲,基本摧毀了伊軍的作戰能力。特別是F-117A隱形戰鬥機,雖出動架次僅占全部出動架次的2%,卻攻擊了伊軍40%的戰略目際。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空中火力打擊已成為戰爭的獨立階段,並直接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高技術局部戰爭
高技術局部戰爭是整體力量的對抗。要打贏這樣一場戰爭,不僅要奪取製空權、製海權,而且還要爭取到信息優勢,將各軍兵種的各類武器裝備的軟件、硬件有機融合起來,發揮整體優勢。C4ISR(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偵察)係統就是起“融合”作用的武器係統,它能將所有信息數據庫和數據彙集起來,達到信息共享、共用、共調,從而確保各軍兵種與指揮部之間交換信息和數據,大大提高指揮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構思奇特的三體船
在開發新船型上,英國人又別出心裁地提出了三體船型反潛護衛艦的構想,作為替代現有的22型/23型護衛艦的一個可能方案。這種三體船看上去更像一艘單體船與一艘雙體船重疊製造而成。據研究表明,這種船型穩性好,甲板麵積寬大,有利於艦載機起降,中間的主船體內可放置各種武器和彈藥,且隱身性能較好,建造費用也比單體船便宜。對這種新船型頗感興趣的英國沃桑軍火公司,在進行三體船應用價值論證的同時,提出了設計和建造一艘全長95米、排水量為1 250噸的三體船型護衛艦,以便在新船型軍艦的建造中獨領風騷。
目前,英國皇家海軍已推出一種三體船型護衛艦的設計方案。該艦艦長167米,寬25.3米,吃水11.9米,滿載排水量約5 800噸;最大航速30節,最大續航力8 000海裏/15節。這種擬於2010年前後服役的三體船型護衛艦由中間一個細長船體,以及兩側兩個小型船體構成;3個船體由很寬的十字形甲板相連。
光纖通信
光波在光纖中運輸,不受外界各種電磁影響,不像普通電纜通信那樣容易受到串雜音幹擾。光波在光纖中不向外輻射,不像普通電纜通信容易被第三者竊聽。光波在光纖中傳播,所受到的衰減比電纜通信小得多,因此信息可以遠傳。光纖通信在軍事上用途非常廣泛,統帥部與各戰區間借助於光纖聯通,可及時召開作戰電視會議。指揮員們雖遙居各地,卻如晤一室,可以共商大事。
個人防護化學武器
化學武器的個人防護主要是利用防護服(包括衣、褲、圍裙、靴套等)、防毒麵具。隔絕式防護服不能長時間穿著,夏季還易使人中暑。透氣式防毒服的生理性能遠比隔絕式為佳,可長時間穿著和作戰。美、俄等國軍隊還配發防毒油膏、個人消毒盒、消毒劑乳液等個人防護器材。
滾壓式掃雷器
滾壓式掃雷器的樣子像個大滾筒,利用滾輪或圓盤重量的壓力使地雷爆炸。這種掃雷器的結構較笨重,自重在7~30噸,因此,安裝運輸較困難,掃雷速度也較慢,每小時4~6千米。車轍式掃雷每側掃雷寬度600毫米~1.3米,同時在起伏不平的地區掃雷時,因掃雷器的提升而容易產生“漏掃”。不過,這種掃雷器的機械強度高,在結構設計上保證觸雷爆炸時,滾輪或圓盤能沿著垂直地麵方向上下跳動,所以,一般能經受住8~10次地雷爆炸而不損壞。HHAARP科學計劃
HAARP是旨在研究太空電離層,發展新型武器和技術的一個研究計劃。它是由美國參議院批準的,投資3 000萬美元,由美國空軍和海軍在阿拉斯加州聯合建造和共同管理,可以發射1 700兆瓦能量。美國行政當局一再申明,HAARP完全是一個研究電離層和空間天氣的科學計劃。但是,美國科學家和媒體根據HAARP計劃開展的實驗內容及其具備的能力,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龐大的軍事工程計劃。一時在美國乃至世界引起嘩然,成了地球物理學家、軍事學家和政治家們議論與關注的焦點。
火力延伸
火力延伸是逐次向敵縱深轉移火力打擊目標的行動,多用於支援步兵、坦克衝擊。通常在火力準備轉入火力支援時開始,火器延伸射程,先打擊當麵目標,再逐次打擊其後目標。
一般根據統一信號,按預定計劃或步兵、坦克兵的行動要求臨時呼喚延伸火力,以保障部隊連續衝擊前進。
火力壓製
火力壓製簡稱“壓製”,以火力對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以部分毀傷性打擊的行動。目的是使敵方暫時喪失戰鬥能力或指揮能力。通常以執行壓製任務的火炮、強擊機、轟炸機和地地導彈等火力實施,給打擊目標以部分毀傷,限製或幹擾敵射擊與機動,破壞其指揮係統。
火力對比
火力對比是指敵對雙方在一定時間和地域內,或相當的作戰單位之間火力密度的比較。火力密度大小之比,是衡量戰鬥能力強弱的重要標誌之一。
火力密度
火力密度是指每分鍾對目標單位麵積或一定正麵寬度發射的炮彈或子彈的平均數量。通常情況下,炮兵火力密度以平均每公頃地域內或平均每100米正麵每分鍾落達的炮彈數表示;高炮火力密度以在對空射界內每千米航線上對空中目標發射的平均彈數表示;步兵武器火力密度以各種槍每分鍾對1米正麵發射的子彈數表示。火力密度取決於武器的數量、種類、射速和射擊地段的寬度等。火力密度越大,對敵人的殺傷效果越大。
火器
火器是指借火藥或其他裝料的燃燒產生氣體發射彈藥的器具,用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和破壞敵方軍事設施。如槍械、火炮及火箭發射器等。火器是這種類型的統稱,而不是某一種武器的專稱。古代火器,包括燃燒性火器、爆炸性火器、管形火器和火箭等。現代火器,一般指槍、炮和火箭發射器,而把槍彈、炮彈、炸彈、地雷、魚雷等裝有炸藥、火藥對目標能直接起毀傷作用的軍械物品統稱為彈藥。
火箭發射器
火箭發射器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便攜式反坦克武器。一般由定向器、擊發機、握把、肩托和瞄準具組成。火箭發射器發射帶火箭發動機自推飛行的小型火箭彈。配有破甲彈、殺傷彈以及一些特種彈。主要用於在近距離上打擊坦克、裝甲戰車和殺傷有生目標。常見的定向器為筒形的火箭發射器,亦稱火箭筒。
火箭炮
火箭炮是炮兵裝備的多發聯裝火箭彈發射裝置。按定向器種類,可分為軌式、籠式和管式;按運動方式,可分為自行式和牽引式。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彈的點火具和賦予火箭彈初始飛行方向。裝填完畢後,可一次發射一發火箭彈,也可連續發射數十發。發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機動性好,但射彈散布較大,發射時火光大,陣地容易暴露。主要用於射擊大麵積目標。配用殺傷爆破火箭彈,用以殲滅、壓製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也可配用特種火箭彈,布設地雷、施放煙幕、照明和毀傷坦克等。
火箭炮的特點是:發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機動性好;但射擊精度低,火箭彈散落麵積較大,而且發射時火光大,容易暴露陣地。火箭炮的射程通常為10~30千米;管數有數管、數十管甚至100多管,在較短的時間內可發射出大量火箭彈。如前蘇聯軍隊裝備的BM-21型40管122毫米火箭炮,20秒種就可將40枚火箭彈打出去,射程達20千米。再如美軍裝備的履帶式12管227毫米自行火箭炮,整個裝彈過程隻需1人操作,5分鍾就可完成,12枚火箭彈全部從炮上打出去隻需1分鍾,最大射程可達30千米以上,它可以配多種新型的子母彈頭,若配上M42型雙用途子母彈,1枚火箭彈內便裝有644顆具有破甲和殺傷雙重作用的子彈,一次打出去12枚火箭彈,在目標處爆炸時便可同時拋出7 728顆子彈,可以覆蓋4個足球場那樣大的麵積,其火力之厲害令人咋舌。
火箭炮彈
火箭炮彈是靠炮彈自身的火箭推力發射的無控炮彈。按用途分為殺傷爆破彈、空心裝藥破甲彈、反坦克子母彈、末段製導彈和幹擾彈等。按飛行穩定方式分為尾翼火箭彈和渦輪火箭彈。主要用於對固定的地麵集群目標實施壓製射擊,也可用於反坦克或完成特種作戰任務 (如縱火、照明、布雷等)。火箭炮彈一般由戰鬥部和火箭部組成。戰鬥部包括引信和彈丸,用於最終完成各種預定的戰鬥任務。火箭部包括燃燒室、推進劑、噴管、點火具和穩定裝置等部件,用於推進戰鬥部使之獲得一定的射程並保證足夠的射擊精度。火藥
火藥是以硝石、硫磺、木炭或其他可燃物為主要成分,點火後能速燃或爆炸的混合物。一般認為按一硫(硫磺)二硝(硝石)三木炭的混合比例,其爆炸強度最強,而以此比例混合後為黑色或灰黑色,故名黑火藥。火藥是人類掌握的第一種爆炸物,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因為硝石、硫磺等在中國古代都是藥物,混合後易點火並猛烈燃燒,故稱為火藥。現代黑火藥是由中國古代火藥發展而來。
火炮的現狀和未來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藝的改進,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機動性各方麵都有明顯提高。
在增大火炮射程方麵,主要采用高能發射藥,加大裝藥量,加長身管,增大膛壓,提高初速,相應采用自緊炮身以及發展新彈種(如底凹彈、底部噴氣彈、火箭增程彈和棗核彈)等。在提高彈丸威力方麵,采用增大彈體強度,減薄彈體壁厚,增大炸藥裝填量等措施,並改裝高能炸藥和采用預製破片彈等。美105毫米榴彈的殺傷效果,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55毫米榴彈。
在提高火炮機動性方而,許多國家采取新結構,新原理、新材料等以減輕火炮重量,並重視發展新型自行火炮。美Ml02式105毫米榴彈炮,上架、下架和大架合一,高低機與平衡機合一,采用鳥胸骨閉架式大架和迫擊炮座盤,簡化了結構,改善了受力條件,除後坐部分為鋼製件外,其餘大多為鋁製件。火炮重量由原來的2 260千克減到1 400千克。美M204式105毫米榴彈炮利用前衝原理,重量由原來的2 260千克減到2 027千克。美M109A1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采用專用鋁合金車體,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采用密閉式旋轉炮塔,具有浮渡能力;采用液壓折疊式駐鋤,方向射界為360°。瑞典的FH77式155毫米榴彈炮和英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聯合研製的FH70式155毫米榴彈炮,均附有輔助推進裝置,進一步提高了火炮的機動能力。蘇дM30式122毫米榴彈炮采用具有360°方向射界的炮架,提高了火炮的火力機動性。
為了提高炮身壽命,許多國家采用電渣重熔等精煉工藝,以提高炮身鋼的機械性能和抗熱裂紋能力。自緊技術的采用,提高了炮身的有效強度和疲勞壽命。炮膛表麵鍍鉻,改善了炮膛的熱耐磨性能。使用高能量低燒蝕發射藥或新型緩蝕添加劑,減輕了炮膛燒蝕。聯邦德國120毫米坦克炮采用滑膛炮身並經自緊和炮膛鍍鉻處理,雖然初速為1 330米/秒,膛壓為5.4×105千帕,炮身壽命仍達1 000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