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型”次聲武器的次聲頻率和人腦阿爾法節律(8~12Hz)很接近,所以次聲波作用於人體時便要刺激人的大腦,引起共振,對人的心理和意識產生一定影響:輕者感覺不適,注意力下降,情緒不安,導致頭昏、惡心;嚴重時使人神經錯亂,癲狂不止,休克昏厥,喪失思維能力。
“器官型”次聲武器的次聲頻率和人體內髒器官的固有頻率(4~18Hz)相近,會引起人的五髒六腑產生強烈共振。輕者肌肉痙攣,全身顫抖,呼吸困難;重者血管破裂,內髒損傷,甚至迅速死亡。
次聲波武器已被列為未來戰爭的重要武器之一。
“雌鷂”型地效翼快攻艇
“雌鷂”型地效翼快攻艇是阿列克謝耶夫生前最後研製的大型水麵效應艇。該艇飛行重量為600噸,裝有8台大功率發動機用於起飛。起飛後關閉4台,其餘4台作為巡航動力,飛行速度為550千米/小時。首艇於1989年建成服役,主要用於對艦攻擊。它是世界上當前最大的地效翼快攻艇,也可用於兩棲戰艇,可載運400名陸戰隊士兵登陸作戰。
為了增強海上搜索救援手段,前蘇聯還研製了“救星”號大型水麵效應艇。該艇長73.8米,艇寬(含翼展)44米,吃水2.5米,飛行重量400噸。艇身由鋁合金製造,具有足夠的強度和使用壽命。動力裝置由8台HK-87型渦輪噴氣發動機組成,每台最大牽引力為13噸。最大速度300節,最大航程3 000海裏,自持力5晝夜。該艇可在遠離基地3 000千米的範圍內搜索出事的艦船和落水人員,運送救援物資及對受傷人員進行醫療救助。主要救生工具是“雨燕”號自行充氣艇和一種充氣救生筏。“雨燕”號充氣艇裝有懸掛式發動機,能在6級浪的海上航行。DD-day
D日(D-day)是美軍常用軍事術語,和D日同樣常用的另一個軍語是H小時(H-hour)。這兩個字母用來表示特定作戰與行動的開始時間。這種表示有兩個意義,第一是表示作戰時間尚未確定,第二是表示行動計劃高度保密(解放軍常用的類似軍語是基數:如兩個基數炮彈、三個基數燃料。這裏的基數可以是100發,也可以是500發,但具體是多少則由通訊各方事先約定,其好處是有利於保密)。
Dragunov狙擊步槍
俄羅斯的AK係列步槍中的改良模式,把AK槍管加長,改護木等變成狙擊槍。現在俄羅斯等不少東歐國家還在使用Dragunov。
該步槍射擊移動目標時有明顯效果,而且準確度高。它利用導氣調節改變發射速度。這樣可以提高射擊的穩定性。一般用於中距離作戰。
打擊式掃雷器
打擊式掃雷器是利用鋼索或鏈杆把地雷擊炸,從而達到開辟通路的目的。它掃雷寬度可達4米,掃雷速度1~2千米/小時。這種掃雷器的優點是旋轉速度高,擊炸地雷效果好;缺點是掃雷時,塵土飛揚,嚴重影響駕駛員視線。
與機械掃雷器相比,火箭爆破掃雷器開辟通路迅速,發射隱蔽,清除非耐爆地雷較徹底,因而得到廣泛使用,成為各國的主要掃雷裝置。火箭爆破掃雷器通常由火箭發動機、柔性直列裝藥、發射架、起爆引信和控製裝置等組成,一般安裝在車體後部。柔性直列裝藥由火箭拖帶落入地雷場爆炸,利用爆轟波誘爆或炸毀地雷,開辟全通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沙俄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沙俄與意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結果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沙俄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這場戰爭是歐洲曆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 500萬人參戰,1 000萬人失去了生命,2 000萬人受傷。
“第四代核武器”的限製
第一代核武器是用鈾或鈈製造的原子彈。現在,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和技術已廣為人知,無須進行核試驗就可以研製成功,因此這種武器的擴散已成為當今的主要威脅。
第二代核武器是熱核武器,即氫彈。經過50年的發展,這種武器的技術已經成熟,再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已不大可能。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目前能夠被核大國所接受,從技術上講,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第三代核武器是效應經過“剪裁”或增強的核彈。研製這類核武器需要進行核試驗,因此受到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的限製。
第四代核武器以原子武器和核武器的原理為基礎,所用的關鍵研究設施是慣性約束聚變裝置,因此它的發展不受全麵禁止試驗條約的限製。在軍事上,由於這類武器不產生剩餘核輻射,可作為“常規武器”使用。隻有那些擁有第二代核武器,掌握先進技術的發達國家才有能力發展第四代核武器,其擴散將受到限製。第四代核武器的某些研究已經進行很長時間了,例如:幹淨的聚變彈、反物質彈、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的炸彈、原子和核的同質異能素武器等。
電子戰
電子戰又叫電子對抗,包括無線電通信對抗、雷達對抗和其他光電技術裝備對抗。近年來的幾場局部戰爭表明,戰場上電子偵察反偵察、幹擾反幹擾、對抗反對抗等電子作戰方法已經廣泛運用,作戰雙方都在力圖奪取電磁優勢,以遏製、削弱乃至摧毀敵人的電子對抗能力,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
電子戰經曆了由通信對抗到雷達對抗再到電子武器係統全麵對抗幾個發展階段。在各個發展階段中,發展陸、海、空電子戰裝備和電子對抗能力,始終是各國爭奪電磁優勢的重點。近20年來,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型計算機的迅猛發展,軍用電子設備正向小型化、性能好、價格低廉的方向發展,這給現代戰爭大量使用電子對抗裝備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在現代戰爭中,幾乎每個作戰單元都裝備有電子設備和電子對抗設備。電子通信裝備、電子探測裝備,如警戒雷達、紅外夜視儀、激光測距機等;電子通信設備和通信幹擾機;自動化指揮控製以及其他電子戰設備,已經在現代戰爭中普遍使用。為了奪取電子戰的主動權,很多國家還專門組建了電子戰部隊。
電子偵察裝備以微電子術、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光電技術有了新的突破,微型電子計算機在各種偵察設備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各種偵察設備與器材、加遠紅外遙感探測器、激光設備,已經大量裝備部隊,電子偵察技術發展到了光電偵察的新階段。
電子戰裝備與電子技術
電子戰裝備按照不同的使用情況,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按戰場使用可分為電子偵察、電子幹擾和電子防禦裝備。其中的電子幹擾裝備又可以分為有源電子幹擾和無源電子幹擾、壓製性電子幹擾和欺騙性電子幹擾,以及無線電通信幹擾、無線電導航幹擾、雷達幹擾、無線電遙控、遙測幹擾、紅外幹擾、激光幹擾等裝備。在具體戰術應用上,又可以分為遠距支援幹擾、近距支援電子幹擾、隨行電子幹擾和自衛電子幹擾等裝備。電子防禦裝備包括電子偵察、反電子幹擾和對反輻射導彈的防禦等,主要是為保障己方電子設備係統發揮效能而采用的措施和行動。
目前,電子戰技術和電子戰裝備已由原來的單純的幹擾和壓製等軟殺傷作戰方式,逐步發展成為“偵察與幹擾、幹擾與破壞”相結合的電子戰手段。電子戰戰術也出現了“軟殺傷”和“硬摧毀”相結合的作戰樣式。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百舌鳥”和以後在此基礎上改進成功的“獵犬”、“標準”等反輻射導彈,都是在發現目標之後,立即自動尋找並對目標實行攻擊的“軟”、“硬”結合的電子戰武器。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又研製一種高速反雷達導彈,主要用來對付製導雷達、炮瞄雷達和警戒雷達。電子係統已成為精確製導武器的“靈魂”。同時,電子對抗又成了對付精確製導武器的重要手段。
地對地戰術導彈
地對地戰術導彈是指從地麵發射,攻擊敵戰役戰術縱深內重要目標的導彈,射程通常在1 000千米以內,多采用慣性或複合製導,配以常規或核、化學彈頭,這種導彈射程遠,已成為許多國家陸軍手中的“殺手鐧”。
1944年德國軍隊首先使用了V-2式地對地戰術導彈,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量研製和裝備這種導彈。迄今已發展到第三代,研製型號約50個,17個國家能自行研製。今後,各國將重點發展複合製導及提高命中精度、機動性、隱蔽性和突防能力。
地球物理武器
地球物理武器是指以地球物理場作為打擊和消滅敵人的武器,它與現代戰爭中使用的常規武器(如飛機、大炮、原子彈和氫彈等)不同,是以通過幹擾或改變存在我們周圍的各種地球物理場(如電磁場、地震波場、重力場等),來達到瓦解和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的一種非常規武器。包括堵塞、幹擾和破壞敵方通訊;改變戰區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摧毀對方的飛機、軍艦、潛艇、導彈、衛星;甚至誘發地震、洪水和幹旱等。
地球物理武器始於20世紀初,是著名的特斯拉(Tesla)技術的延伸。特斯拉(N.Tesla)作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不僅發明了交流電,也是超距武器的奠基人。他一生致力於研究非線性(即輸入和輸出不成正比)問題。早在1912年特斯拉就提出:“若把物體的振動和地球的諧振頻率正確地結合起來,在幾個星期內,就可以造成地動山搖、地麵升降。”1935年,特斯拉在其實驗室打了一個深井,並在井內下了鋼套管。然後,他將井口堵塞好,並向井內輸入不同頻率的振動。奇妙的是,在特定的頻率時,地麵就會突然發生強烈的振動,並造成了周圍房屋的倒塌。當時的一些雜誌評論說:“特斯拉利用一次人工誘發的地震,幾乎將紐約夷為了平地。”這就是著名的特斯拉實驗。這種小輸入強輸出的超級傳輸效應稱為“特斯拉效應”,是地球物理武器的關鍵。
地毯式轟炸
地毯式轟炸是美軍在越南戰爭中使用的一種戰術轟炸方式,即每間隔50米投下1枚炸彈,對目標區進行大麵積盲目轟炸,像耕地一樣把目標區的整個土地翻個身,希望能一個不剩地將敵人全部消滅。
首先地毯式轟炸可以大麵積地殺傷對方。其次,持續不斷的爆炸聲對渙散敵方的軍心,威懾敵軍,更是一帖靈丹妙藥。再次,大量過時的炸彈如果堆在倉庫裏,需要付出高額的保管費,倒不如扔到敵方的陣地上去。正因為如此,地毯式轟炸這種看似陳舊的戰術仍是現代戰爭中的一張王牌,隻要有能力打這張牌,戰爭的雙方都會不惜一試的。
氘化鋰
氘化鋰為白色固體,由熔融金屬6Li和氘氣反應生成,是可以運輸貯存的穩定化合物。遇水分解生成氘氣和6LiOH,是氫彈裝料的主要部分,也可做受控核聚變裝置的裝料。6Li在熱中子輻照下發生6Li(n,α)3H(T)反應,反應截麵高達942b。產生的氘可與氚發生聚變反應D+T→4He+n+17.62MeV。反應點火溫度4 107K,是各聚變反應中點火溫度最低的。用做氫彈裝料時,1千克6LiD爆炸力與50 000噸三硝基甲苯相當。
袋靶
袋靶由靶架、拖繩、旋轉接頭、保護套、靶體等組成。靶架安裝在轟M5飛機彈艙內,用於存放鋼索絞盤,投放袋靶。拖繩用來連接靶袋與靶架,一共有兩種,一種是直徑4.2毫米,長1 200米的航空鋼絲繩;另一種是直徑5.1毫米,長1 000米的航空鋼絲繩。作為靶體的袋靶,長12米,直徑0.9米,其材料為白色厚型帆布,有密布加強帶,形成0.12米×0.12米的方格,靶底有一排氣孔,以減小氣動阻力,並增加袋靶的穩定性。
袋靶由轟M5飛機拖帶,當飛機到達預定的高度和速度時,飛行員按動開艙按鈕投靶。在重力作用下被卷好的袋靶即向下落,氣動阻力使袋靶展開並充氣,使支架上的絞盤釋放全部鋼繩。轟M5飛機帶著袋靶飛到指定區域時,地麵的高炮或兩側的飛機可對袋靶進行實彈射擊。當袋靶上有10個以上直徑達0.5米左右的破洞時,袋靶就不能使用了。打靶完畢後,飛行員按動投靶按鈕,實施正常投靶。若在應急情況下,需要投掉袋靶,則飛行員操縱開關接通電路,切割鋸工作,切斷鋼繩,投掉袋靶。
彈藥
彈藥一般分為推進藥和爆炸藥。推進藥是一種低爆炸力的細粒物質,以受控製的速度燃燒,所產生的氣體膨脹時的能量將彈頭推出槍管。
現代化彈藥一般使用無煙火藥做推進藥。無煙火藥做成的推進藥通常被擠壓成不同的形狀,有片狀、方塊狀、圓柱狀和十字狀等形狀。推進藥顆粒的形狀至關重要,它決定著推進藥的燃燒速度和武器筒管內的壓力大小,從而決定著射彈的速度。武器射彈的速度差別相當大,速度低的迫擊炮彈每秒隻有45米;而速度高的反坦克彈藥可達每秒1 200米,大多數軍用步槍的彈頭的速度則為每秒750~900米。
大多數推進藥都設定燃燒速度,燃燒速度過快,就會產生過高的壓力;一般設定為彈頭沿槍管運動大約2/3的距離時燃燒完畢。
無煙火藥可以是單基的,也可以是雙基的。單基火藥主要由硝化纖維素組成,用“棉花硝化法”製作。雙基火藥除有硝化纖維素以外,還有硝化甘油以及少量的穩定劑。
推進藥一般裝在彈殼內,由底火引燃。近年來,科學家們又發明了無殼彈藥,隻是停留在試驗階段,還沒有廣泛應用,如德國裏克爾和科赫有限公司研製的G-11型步槍,就是使用4.7毫米無殼彈藥,彈殼通常由銅製作,也可以用鋼和其他材料製作,在形狀上與武器的內膛相匹配。
導彈是“導向性飛彈”的簡稱,是一種依靠製導係統來控製飛行軌跡的可以指定攻擊目標,甚至追蹤目標動向的火箭或無人駕駛飛機式的武器,其任務是把炸藥彈頭或核彈頭送到打擊目標附近引爆,並摧毀目標。導彈是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製導係統導引、控製其飛行路線,並導向目標的武器。
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是指在火箭發動機推力作用下按預定程序飛行,關機後按自由拋物體軌跡飛行的導彈。這種導彈的整個彈道分為主動段和被動段。主動段彈道是導彈在火箭發動機推力和製導係統作用下,從發射點起到火箭發動機關機時的飛行軌跡;被動段彈道是導彈從火箭發動機關機點到彈頭爆炸點,按照在主動段終點獲得的給定速度和彈道傾角作慣性飛行的軌跡。彈道導彈按作戰使用分為戰略彈道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彈道導彈;按射程分為洲際、遠程、中程和近程彈道導彈;按使用推進劑分為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彈道導彈;按結構分為單級和多級彈道導彈。
“毒刺”導彈
前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就遭到過“毒刺”導彈的襲擊,在一次戰鬥中就有3架米-24被擊落。在整個阿富汗戰爭中,“毒刺”導彈一共發射了340枚,其中269枚命中目標,前蘇軍的飛機被擊落多架,其中有一些很先進的飛機如:米格-23、蘇-22、蘇-25等戰鬥機。
“毒刺”導彈的有效射高為4.5千米,它的發射重量為13.1千克,彈速為2.2馬赫。盡管“毒刺”導彈的戰果輝煌,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導彈在發射時,射手隻能以立姿發射,而不能在掩體內或用跪姿在樹叢後麵發射,這就十分容易暴露射手的位置。還有一個缺點是,射手在發射時,要使發射筒的角度在15°~65°之間,角度過低或過高都不行,否則就會發生掉彈事故。角度過高時,導彈發動機會吹起射手身後的石塊和塵土,給射手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