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葉 黃 素
葉黃素是眼睛視網膜和晶狀體內唯一被發現的類胡蘿卜素。國外研究表明:葉黃素能夠預防眼睛光損傷,防止因葉黃素缺失引起的視力退化和失明症,以及因機體衰老引發的心血管硬化、冠心病和腫瘤疾病,是眼睛視網膜、黃斑不能缺失的主要組成物質;防止眼睛的生理結構和功能變異;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吸收紫外線、藍光,根本化解眼睛光中毒;具有血管擴張功能,改善眼底血液微循環,促進營養物質供應。
野貓
野貓是獨居動物,夜行性。一般在清晨和黃昏時分捕獵。一般吃齧齒類動物、昆蟲、鳥類和一些小的哺乳動物。蘇格蘭野貓較多的捕食兔子,亞洲野貓捕捉雉類、沙雞等。妊娠期56~63天,每產1~5崽,出生10天後才睜開眼睛,5個月後離開母親獨自生活。大約11個月性成熟。壽命一般15年。歐洲的許多野貓都是一夫一妻製動物。野貓生存的最大威脅來自於和家貓的雜交,使他們的種群趨於弱勢。棲息地的損失、人類對皮毛的需求也使野貓的生存受到威脅。有些地區的野貓捕食家禽,也遭到當地人們的捕殺。
蚓螈
蚓螈也叫“裸盲蛇”,是兩棲綱蚓螈目一類動物的總稱,形似蚯蚓。日間棲息在土壤中,在夜間才出來覓食。絕大多數的蚓螈,主要是在陸地上活動。它們與蚯蚓最大的不同處就在於它們有嘴巴用以進食,同時還擁有眼睛,雖然眼睛不是很發達。這種兩棲類的存在,一般人是很難察覺的。
大型蚓螈多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會捕食小型蜥蜴。一般切碎的魚蝦肉或麵包蟲都可以接受。人工飼料也能夠欣然接受,在食物供給上並不會有任何困難。至於雌雄的辨別一樣也十分困難,雌蚓螈將卵在體內孵化並讓幼體成長至一定長度才會產下。因此幼體產下後便能夠脫離雌蚓螈獨立謀生。
螢 火 蟲
發出閃閃亮光的螢火蟲總能為美麗的夏夜增添無數的詩情畫意,然而對科學家們來說,這種現象是一個揮之不去的謎。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研究人員找到了答案,他們發現一氧化氮——可幫助控製人類心跳和記憶的一種化學物質,就是螢火蟲控製光線的關鍵。
排列在螢火蟲(實際上是一種甲蟲)的肺部氣道的細胞能製造一氧化氮。來自螢火蟲大腦的信號釋放這種化學物質,一氧化氮會導致鄰近的細胞結構——線粒體暫時關閉。這個過程會釋放一股氧氣,從而激發另一種細胞內的酶發光。這些都發生在一毫秒之內。
這項發現增加了螢火蟲的傳奇性。研究人員在最近幾年內才認識到,這種溶解氣體是人體內的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其他研究證明,短暫的一氧化氮氣流是擴充氣管,在大腦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以及幫助心跳的重要因素。
一般的螢火蟲僅有兩年的壽命,它們以土壤中的小蟲兒為食,而其真正的成蟲期僅有兩周,14個夜晚的光彩飛舞之後它們就會壽終正寢。對於小小的螢火蟲來說,生命是短暫的,然而它們帶來的色彩卻是夏夜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猿猴啼叫
英國科學家波爾·傑丁曾經在熱帶密林裏生活了兩年多,經過仔細觀察和用各種儀表測錄,初步探明了長臂猿啼鳴的秘密。他發現,猿猴同許多動物的鳴叫相似,啼鳴是一種求偶的信號,也是一種雙方劃分地盤,不準侵犯的警告。成年的雄猿一到繁殖期就會發出啼叫聲,占據方圓500米的地盤,當其他同類前來,雙方就連續不斷啼叫,相互威嚇,直到把對方趕跑為止。
地盤占好後,雄猿又發出連續啼叫,吸引雌猿前去結成配偶,組建“家庭”。雌猿也會啼叫,可是和雄猿的啼叫聲不同,是告訴鄰近的雌猿:“我們已經成家了,不準前來搶奪。”
這個“家庭”有種家規,幼小的雌猿容許它在家裏啼叫,因為它的叫聲不會對雄猿有吸引力;未成熟的雄猿,就不準在家裏啼叫,因為叫聲也會同樣吸引異性。長臂猿的叫聲音量有大有小,表達的“語言”也就不同。
科學家對猿猴的叫聲進行長期的研究,發現它們會通過各種不同的“語言”,互通情意。當危險來臨時,強壯的雄猿就立即發出“寬、寬”的聲音,這是一種告警聲,群猴一聽到這種聲音,紛紛躲避,一哄而散。
印尼猩猩
與人類最相近的猿類動物共有四種,即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印尼猩猩,而印尼猩猩是亞洲特有種類,目前隻有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部分島嶼還有一些存活。
印尼猩猩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棲類哺乳動物,通常在樹上建立巢穴,平時就生活在樹上,很少下地,它們一般靠雨林中的水果、樹葉、種籽、樹皮和昆蟲為生。很久以前,東南亞各地都有印尼猩猩的蹤跡,但現在,隻有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等印尼少數島嶼還有其小塊棲息地。
目前,印尼最大的猩猩群生活在蘇門答臘北部的生態區,生態區大約占地3萬平方千米,沼澤、山穀與森林是主要的地貌,印尼政府將其劃為生態區,就是為了保護猩猩,但由於國內政局混亂,使這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對森林無休止的砍伐、沼澤地的增加和大片棲息地變為農業用地,使猩猩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猩猩的數量已經從1993年的約12 000隻,下降到了今天的約6 000隻。
對於這些靈長類動物來說更要命的是,在第一輪的伐木過後,很少有停歇的時候。實際上,幾乎所有可以用作木材的樹木都被砍伐掉了。研究表明,在這樣的地區,猩猩的密度會下降90%。現在,猩猩們的棲息地麵積越來越小,這使它們尋找食物越來越不容易,越來越容易受到傳染性疾病的威脅。
園 丁 鳥
羽毛光柔如緞的園丁鳥生活在澳大利亞東部沿岸的森林裏。雄性園丁鳥是黑色的,但在陽光下,它的羽毛會閃爍出微微的藍光。雌性則完全不同,它的羽毛是淺綠色和黃色的。
園丁鳥有幾個不同的種類。有的還會搭建棚屋狀的小巢。有時候,這些鳥巢像一個小花園,周圍用樹籬圍起來,點綴著各色的飾物。雄鳥總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吸引雌鳥。它會建造一間精致的巢穴,即一條用樹枝搭出來的,周圍飾以蝸牛殼、羽毛、花朵或真菌類植物等小物件的坑道。而且,雄鳥會選那些顏色與雌鳥羽毛顏色相同的物件來作裝飾。
如果在附近有人類居住,它會去尋找一些玻璃片、瓶蓋、紙片、破布之類的東西,把它們添加到其精心之作上去。它也會從其他園丁鳥的巢裏偷東西,或者破壞其他鳥的巢。當巢穴完工時,它就會帶雌鳥前去參觀。
如果雌鳥被這個巢穴打動了,它將會與這隻雄鳥交配。吸引雌鳥的不僅僅是雄鳥用了多少東西搭建,還要看這些東西是怎樣的獨特。奇怪的是,雌鳥交配後會獨自去搭建一個巢,不用雄鳥幫任何忙。它將在這裏養育1~3隻幼鳥。
“有生命的石頭”
擬態在動物界是比較常見的。許多昆蟲和爬行動物的保護色就是很有名的。在植物界也有擬態能手,這就是石塊植物。有一種叫生石花的植物,外表同光滑的卵石一模一樣,因此被人們稱為“有生命的石頭”。它的構造非常簡單,整個身軀縮成一團,兩片肥厚似蒜瓣的葉子,麵對麵地生在一個幾乎看不見的短軸的頂部,並且常常彼此粘合在一起,頂上留著一條縫,開出金黃色的花,十分美麗,很像野菊花。
石塊植物在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既幹又熱的環境,整個植株變得既小又肥胖,又形成了模擬岩石碎塊的形狀和顏色。這樣,既能減少與幹燥大氣的接觸麵積,防止水分散失,同時還能貯存在雨季得到的水分。雖然石塊植物肥厚多肉的體形,常常是動物尋找的美食對象,但它們模擬卵石的形狀和顏色,卻蒙騙了動物的眼睛,逃避了被齧食。就這樣,石塊植物安全地生存下來了。
魚有耳朵
許多種魚能用另一種方式收集聲音。它們的耳朵與鰾相連,水中的聲音使鰾壁振動,就像聲音穿過空氣使鼓膜振動一樣。然後這種振動通常沿著與鰾相連的一串小骨頭傳到耳朵裏。有些魚不是靠小骨頭傳送振動,而是靠從鰾延伸出的管狀器官。
聲音對魚很重要。許多魚能彼此發出有力的叫聲,幾千米以外都能聽見。有些魚通過磨牙發聲,另一些魚在身上磨擦鰭發聲。許多魚用鰾發聲辨聲。特殊的可敲擊肌肉振動鰾發出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