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人屬

人屬是靈長目人科的一種,主要特征為腦容量相當大,四肢的構造使其習慣於維持直立的姿勢,並以雙腳步行,拇指發育完全並可互折,手力大且可準確握物;能製造精密的工具,並利用製成的工具去製造更精密的工具。本屬除現存的智人外,尚有已絕滅的其他兩種人,即巧人和直立人,以及已絕滅的智人種類尼安德塔人和克羅馬儂人。

人工種子的應用

人工種子是指通過組織培養手段,育成具有完整個體結構的胚狀體,然後在其表麵包上一層有機化合物作為保護胚狀體並提供營養物質的種皮,繼而獲得可代替種子的人工培養物。目前,已獲得人工種子的植物有胡蘿卜、芹菜、苜蓿、水稻、番茄、萵苣、花椰菜、玉米、西洋參、山茶等,現除人工種子的包囊材料及包囊方法外,還有苜蓿、芹菜、圓白菜和萵苣等培養分裂組織的方法在美國或日本獲得了專利。

人工種子的生產一年四季皆可進行,需用的空間小,也無需占用很多土地,而且胚狀體在培養過程中又具有繁殖速度快、數量多等特性,因此,人工種子在農業生產上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日本的麒麟公司和美國生物投資、植物遺傳公司在這方麵進行了很好的嚐試。他們利用人工種子大量繁殖了栽培芹菜、萵苣F-1代雜種和水稻新品種,1克愈傷組織培養6個月後,芹菜能形成1000萬個胚狀體、萵苣能形成10萬個、水稻能形成250個。

人工種子的生產要達到全麵實用化階段,首先必須獲得大量同步化的胚狀體,其次必須掌握胚狀體遺傳變異的抑製技術,另外還必須改進胚狀體的包囊材料和包埋方法,最後還必須研究提高人工種子成苗率的技術。

日本七鰓鰻

日本七鰓鰻屬圓口綱,七鰓鰻目,七鰓鰻科,七鰓鰻屬。日本七鰓鰻體呈圓柱形,尾部側扁。頭的兩側各在眼睛之後有一行7個分離的鰓孔,鰓孔與眼睛排成一直行共8個像眼睛的點,故通稱八目鰓。鼻孔單個,位於頭背麵兩眼的中間;鼻孔後方有一個白色的皮斑,為感光皮。頭前腹麵有陷入呈漏鬥狀的吸盤,張開時呈圓形,周緣的皺皮上有許多細軟的乳狀突起。口在漏鬥的底部,口的兩側有許多黃色角質齒,口內有肉質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質齒。皮膚柔軟光滑,無鱗,側線不發達。無胸鰭和腹鰭。背鰭2個,其長約相等,後麵的背鰭與尾鰭相連,鰭條軟而細密。生活時背呈青色帶綠,腹部灰白色略帶淡黃,尾鰭及後背鰭的邊緣黑色。S

SARS病毒

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種傳染性強的呼及係統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稱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簡稱SARS。

2003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科學家們說,變種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有親緣關係,但它非常獨特,以前從未在人類身上發現,科學家將其命名為“SARS病毒”。1965年,醫學專家用人胚氣管培養方法,從普通感冒病人鼻涕中分離出一株病毒,命名為B814病毒。隨後,Hamre等用人胚腎細胞分離到類似病毒,代表株命名為229E病毒。1967年,Mc,ntosh等用人胚氣管培養從感冒病人中分離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meida等對這些病毒進行了形態學研究,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狀類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這類病毒為冠狀病毒。香港衛生專家排除了它與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有關的可能性,與1997年出現的H5N1禽流感病毒也沒有聯係。我國曾於1975年正式命名了冠狀病毒科。各國報道的人群抗體陽性率不同,我國人群以往冠狀病毒抗體陽性率在30%—60%,前蘇聯的抗體陽性率則在53%—97%。

Sanger法測序

Sanger法測序的原理就是利用一種DNA聚合酶來延伸結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摻入一種鏈終止核苷酸為止。每一次序列測定由一套四個單獨的反應構成,每個反應含有所有四種脫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並混入限量的一種不同的雙脫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於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因,使延長的寡聚核苷酸選擇性地在G、A、T或C處終止。終止點由反應中相應的雙脫氧而定。每一種dNTPs和ddNTPs的相對濃度可以調整,使反應得到一組長幾百至幾千堿基的鏈終止產物。它們具有共同的起始點,但終止在不同的核苷酸上,可通過高分辨率變性凝膠電泳分離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膠處理後可用X-光膠片放射自顯影或非同位素標記進行檢測。

三聯體遺傳密碼

基因在表達其性狀的過程中貫串著核酸與核酸、核酸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DNA複製時,雙股螺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被拆開,然後DNA聚合酶以親代DNA鏈為模板,複製出子代DNA鏈。轉錄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完成的。轉譯的場所核糖核蛋白體是核酸和蛋白質的複合體,根據mRNA的編碼,在酶的催化下,把氨基酸連接成完整的肽鏈。基因表達的調節控製也是通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真核細胞染色質所含的非組蛋白在轉錄的調控中具有特殊作用。正常情況下,真核細胞中僅2~15%基因被表達。這種選擇性的轉錄與轉譯是細胞分化的基礎。

山魈

山魈又叫鬼狒狒,是山魈靈長目猿猴亞目窄鼻組猴科的一屬。體型粗壯,體長61~81厘米,尾短粗,長5.2~7.6厘米;肩高50.8厘米。體重可達54千克。頭大而長,鼻骨兩側各有一塊骨質突起,其上有縱向排列的脊狀突起,其間為溝,外被綠色皮膚,脊間鮮紅色。雄性每側約有6條主要的溝,其紅色部分伸延到鼻骨和吻部周圍。這種色彩鮮豔的特殊圖案形似鬼怪,因而人稱山魈。有山魈和黑麵山魈兩種,分布於赤道非洲。黑麵山魈麵部為黑色,骨質突起上隻有兩條溝。臀部胼胝及其周圍皮膚均為淡紫色,這是由於具有豐富的血管的緣故,興奮時,這種顏色更為明顯。麵部周圍及頭頂生有長毛,全身的毛綠褐色,腹麵為淡黃褐色,毛長而密,前肢較後肢長而強健,因而行動時後部向下傾斜。

蛇的爬行

蛇沒有腳卻能夠爬行,這是由於它具有特殊的運動器官和運動方式。蛇的全身披著一層角質鱗,這種鱗不同於魚鱗,魚的鱗是一片一片的,而蛇的鱗是連在一起的。蛇身下腹部的鱗就像房頂上的瓦一樣,從頭排到尾。因為,蛇沒有胸骨,所以,它的軀體可以自由彎曲,肋骨能夠自由活動,當肋皮肌收縮的時候,引起肋骨向前移動而使腹鱗翹起,翹起的鱗尖端像腳一樣踩著地麵,推動身體前進。

另外,蛇的椎骨上除了一股的關節突外,在前端還有一對椎弓突,因此,增加了蛇身體左右彎曲的能力,使蛇體能夠進行波狀運動。這樣體側不斷對地麵施加壓力,推動蛇體前進。

還有,蛇的皮膚鬆弛,當鱗片和地麵接觸時,身體內部先身前滑動,這種動作有助於蛇的爬行。

蛇的爬行方式

蛇有三種爬行方式:第一種是最普通的爬行方式,把力用在身體彎曲處的頂端,借助地麵、物體來爬行;第二種是手風琴式爬行方式,尾部先不動,頸部前伸,然後頸部不動,提起尾部,這樣來向前爬行;第三種是獨特的爬行方式,先讓軀體兩點著地,彎曲身體後再伸展開,尾部著地的同時,再讓頭部接觸下一個點,這樣蛇身就會滾動樣地前進了。

生物機器

“生物機器”指的是能像機器一樣生產產品的生物體。動物體和植物體一般是多細胞生物體,情況比較複雜;而微生物的情況要簡單得多。因此,首先把微生物細胞作為生物機器來研究。微生物一般是以單細胞或細胞串的形式存在,它們直接麵向其存在的環境,是細胞形態的生物機器,可以把他們當做典型的生物機器來研究。

生物氣候學

生物氣候學是氣候學和生物學的邊緣學科,主要研究氣候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例如,天氣和氣候對動植物和微生物的影響;對正常健康人的生理過程及其疾病的影響;房屋和城市小氣候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曆史氣候條件對人類發展和分布的影響等。

生物氣候學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氣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複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係。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稱物候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