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螞蟥治病

螞蟥體長約5厘米左右,呈灰黑綠色,身上的前後端都有吸盤;背麵有灰綠色的縱行條紋6條,中央有一條白色闊帶;腹部呈暗灰色。它在水中以肌肉伸縮而做波浪式遊泳,在水中物體上則以吸盤和身體伸縮前進。

螞蟥分泌的唾液中含有一種水蛭素,它可以抑製凝血酶的活動,有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螞蟥邊吸血,邊分泌唾液,血液便會持續地慢慢往外流出,不會凝結。利用螞蟥來放血,不會傷害皮膚,而傷口處也不再充血,再生血管會慢慢長好,形成新的血液循環。

螞蟥吸住人的皮膚,是因為吸盤一接觸皮膚,就形成了真空狀態。但如果被螞蟥叮吸了,不要用手去揪它,因為它碰到突然襲擊,就會吸得更緊,所以越揪它吸得越牢。這時候,隻要用手輕輕地拍幾下被吸處的皮膚,皮膚一收縮,吸盤下的真空狀態被破壞了,螞蟥自然就掉下來了。

在一般情況下,螞蟥不容易死,但如果取一點鹽,撒在螞蟥身上,鹽一著水,就變成了鹽溶液,鹽溶液滲進螞蟥的角質膜,使體內的液體流出,不久它就會幹癟死了。

貓有一對會變化的大眼睛,它的瞳孔一天可以數次變換形狀,有時是又大又圓,有時是一條細線,有時卻像一個棗核。

貓多在夜間活動,白天常常是睡懶覺,所以它的眼睛為了適應它的生活與活動的需要,便生成了這種可隨著光亮度而變化的生理特點。特別是在夜間,又圓又大的瞳孔還會閃閃發光,如果用手電筒照它一下,瞳孔就立刻變成一條細線。貓眼這種能調節光量和迅速變化的特殊本領,和許多夜行性動物是一樣的。

貓的眼睛是反光色素的一種幹涉現象。反光色素層存在於視覺細胞層的後麵,能夠使通過視覺細胞的光線反射回來,從而使光線有兩次可以利用的機會。貓的腮邊長著一撮細長的胡子,有極靈敏的觸覺,便於鑽穴奔躍,胡子一碰到東西,就會很快調整自己的行為。

貓用胡須和眉毛在黑暗中識別道路

俄羅斯“仿生學家”實驗室的專家通過實驗發現,貓能夠利用胡須和眉毛在黑暗中識別道路。即使在漆黑的夜裏,貓也能較準確地找到其熟悉的道路。

為了查明“老貓識途”的原因,俄研究人員作了一個實驗。科研人員為健康的成年貓戴上了裝有一個無線電傳送器的頸圈,並將其放入有20個死胡同的漆黑的迷宮中。

迷宮的出口放有貓的食物,在迷宮的側壁上裝有很多傳感器。當貓的頭部貼近迷宮的側壁時,傳感器便可接收無線電信號,顯示貓的行蹤。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情況下首次進入迷宮的貓在找到食物之前,會至少進入3個死胡同。

通過無線電信號分析和進一步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在黑暗的環境中,貓會用長長的胡須和敏感的眉毛與前爪相配合,探尋四周的障礙物,摸索著前進。在這一過程中,貓可以記住胡須、眉毛所觸到的障礙物,從而逐漸認清迷宮的部分內部結構,找到唯一正確的通道。科研人員認為,上述發現有助於人們進一步了解貓科動物的生理特點和習性。

貓型亞目

貓型亞目是食肉目的一亞目。包括一些食肉目中最引人注目的種類,是很多地區的頂級食肉動物。貓型亞目的成員體形和習性的差異也不太大,基本上是陸棲和樹棲的食肉動物,有些種類為雜食性,少數為半水棲性,沒有完全水棲性的成員和主要為植食性的成員。貓型亞目的分布也較局限,除了貓科以外,現在的分布均不超出非洲和亞洲南部以及鄰近的歐洲南部和亞洲東部一帶。貓型亞目現存有3~4科,靈貓科、貓科、鬣狗科。其中最大的靈貓科常被分成兩個不同的亞科(靈貓亞科和獴亞科)。

美洲野牛

兩頭成年雄性美洲野牛打架的場麵是十分壯觀的。它們通常隻在繁殖季節為了爭奪與雌性的交配權而角鬥,以大聲吼叫、在塵土中打滾,繼而擺動頭部來擺開架式。這時,通常有一頭野牛會讓步。如果不讓步的話,兩頭牛就會打起來。大群美洲野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野牛,在格雷特大平原上來回遊蕩。它們於冬季向南遷徙,夏季時又回到北方。它們是沿著被稱為“野牛蹤跡”的傳統路線行進的。

曾有約6 000萬頭美洲野牛遊蕩在格雷特平原——北美洲的一個遼闊草原上,為尋找新鮮的草料而不斷遷徙。19世紀,由於遭到白人捕獵者為獲取獸皮而進行的瘋狂捕殺,它們幾乎瀕臨滅絕。但仍有一些被救了下來,送進了自然保護區,如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

蒙古野馬

蒙古野馬又名亞洲野馬、普澤瓦爾斯基野馬(普氏野馬),淺褐色或暗褐色,背上和腿部有黑色的條紋,鬃毛隻長到耳根部位,沒有額毛。它們的尾毛長法也很特別,和家馬不一樣。家馬的尾毛是越往下越短,而蒙古野馬則相反。遇到沙暴天氣,它們會把頭部轉過去,讓眼睛和鼻子避開大風,並用尾巴保護身體後部易受傷的部位。

蒙古野馬成群生活,每群約5~15匹,由一匹雄馬領頭。馬群分兩類,一類是家庭馬群,就是說一群馬組成一個家庭,成員包括一匹雄馬、三四匹母馬和它們的孩子。另一類就是光棍馬群,顧名思義就是純粹由雄馬組成,並由一匹稍老一點的雄馬領頭。它們警戒心很強,非常害羞,聽覺靈敏,視力和嗅覺極佳,稍發現危險便會疾奔而去。惡劣的環境造就了它們非凡的耐力,即使沒水喝,它們也能存活很長時間。

孟德爾遺傳規律

任何一門學科的形成與發展,總是同當時熱衷於這門科學研究的傑出人物緊密相關,遺傳學的形成與發展也不例外,孟德爾就是遺傳學傑出的奠基人。他揭示了遺傳學的兩個基本定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孟德爾的自由組合規律

孟德爾在揭示了由一對遺傳因子(或一對等位基因)控製的一對相對性狀雜交的遺傳規律——分離規律之後,這位才思敏捷的科學工作者,又接連進行了兩對、三對甚至更多對相對性狀雜交的遺傳試驗,進而又發現了第二條重要的遺傳學規律,即自由組合規律,也有人稱它為獨立分配規律。

孟德爾的分離規律

豌豆具有一些穩定的、容易區分的性狀,這很符合孟德爾的試驗要求。所謂性狀,即指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等特性的總稱。在他的雜交試驗中,孟德爾全神貫注地研究了7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規律。所謂相對性狀,即指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如豌豆花色有紅花與白花之分,種子形狀有圓粒與皺粒之分等等。為了方便和有利於分析研究起見,他首先隻針對一對相對性狀的傳遞情況進行研究,然後再觀察多對相對性狀在一起的傳遞情況。這種分析方法是孟德爾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免疫診斷方法

應用免疫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診斷各種疾病和測定免疫狀態。在醫學上,它是確定疾病的病因和病變部位,或是確定機體免疫狀態是否正常的重要方法。此外,還應用於法醫學的血跡鑒定、生物化學的血清成分鑒定和物種進化關係的研究等。可在體內和體外進行。

從免疫學的角度免疫診斷可應用於:

(1)檢查免疫器官和功能發生改變的疾病:如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