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療法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這如同吃藥打針一樣。因為各種香氣的化學性質不同,藥理作用也千差萬別,甚至有些花香還含有劇毒,一旦使用不當,會使人中毒,引起過敏或休克。

黑 猩 猩

黑猩猩對於人類可謂勞苦功高。自從上個世紀以來,由於黑猩猩的功勞,數以百萬計的人生命得以延續,健康得到了保障。

黑猩猩是人類最親的“親戚”,正因為這樣,許多新藥和新的外科手術,比如肝炎和脊髓灰質炎疫苗都是首先在它們身上做試驗;在人類的許多重大技術突破中,從潛艇到宇宙飛船,都有它們的巨大貢獻。不幸的是,人類卻很薄情寡義。不但那些在試驗中死去的黑猩猩得不到人們的同情和感激,就連有幸活下來的,其生活待遇也很差,被關在狹窄的籠子裏或實驗室裏,營養常常不足使這些自然壽命與人類相當的動物往往“英年早逝”。

鑒於上述情況,美國一些動物保護人士正在發起一場運動,以建立更多的黑猩猩保護區,使它們能過上更為自由,更有尊嚴的生活。動物行為研究員琳達·科伯納是這場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多年來她一直在研究黑猩猩離開實驗室後如何適應新的生活。目前她正想方設法在路易斯安那州建立美國第一個大規模的黑猩猩保護區——“黑猩猩天堂”,讓那些從實驗室退休的黑猩猩能安度晚年。

黑熊冬眠的秘密

黑熊又叫狗熊,一般身長近2米,重300多千克。它渾身烏黑,隻是胸部有一道V字形的白紋。當它站立走路時,遠看仿佛胸部掛了個白環。它會爬樹,又會遊泳。黑熊頸短、眼小、嘴長、腿短,別以為它模樣兒笨拙,其實很聰明,奔跑起來速度還相當快哩!

一到秋天,黑熊就忙著準備過冬了,每天用20個小時不停地吃食,用一個月的時間來貯藏營養。它把身體養得胖胖的了,就跑到深山岩洞或者樹洞裏,安穩地冬眠了。不過黑熊的冬眠,跟失去知覺冬眠的兩棲類、爬蟲類動物不同,它雖然不吃不動,整天睡大覺,但是,它的聽覺卻很靈敏。周圍一有動靜它就會驚醒過來,同對手搏鬥。而且仍和平時一樣,力大無窮。

冬天,黑熊能足足睡上4~5個月,不吃食,不喝水。有趣的是,在這段時間裏,它的體溫幾乎保持不變,也從不排泄維持自己生命的代謝物。進洞時體重比平時的體重通常增加40多千克。

黑熊在冬眠期間腎髒幾乎不產生尿,有很少的一點尿,也被血液吸收了,對肌體一點兒也沒有威脅。冬眠後的黑熊血液中的氨基酸、蛋白質、尿素、尿酸和銨的濃度不變。黑熊睡了一個冬天,春天一到,就很快醒來,醒後渾身依然是勁,行動自如,如果繼續兩周不吃不喝,也不會覺得餓。

有些黑熊冬天躲進樹洞或深坑裏休眠時,會用樹枝、樹葉封住洞口。在它的洞口常會看到“白霜”,這是黑熊呼出氣體遇冷而凝結的“霜”。

會變色的鼬

鼬的身體很長,腿卻很短。奔跑時,它們看上去像是沿著地麵在不斷起伏。它們是敏捷的獵手。為追擊獵物,它們會進洞、鑽坑道、上樹和下水。它們是完全的肉食者,專吃兔類、鼠類和鳥類。紅褐色的毛隻要3天就會褪去,所以這種動物的顏色似乎一夜之間就變白了。穿上白色冬裝的鼬就是我們所知的貂。

歐洲、亞洲和北美洲都有鼬。在冬季下雪的北部地區,鼬的顏色會完全改變。通常,它們背部是紅褐色的,腹部則為黃色。這使它們能巧妙地偽裝起來,使自己的顏色同捕獵時所處的樹林和灌木叢的顏色一致。

冬季,在舊的皮毛下會長出一層新的白毛。這樣,它們的身體又成了與雪同樣的白色。春天到了,白毛又會換成原來那種熟悉的紅褐色。

海椰子

海椰子屬棕櫚科。相傳在塞舌爾群島被發現以前,島上椰果隨印度洋季風漂到印度和爪哇等處。漁民撈到了椰果的空殼,見它碩大無比,以為是海底椰樹結的果,故名海椰子。後來人們在塞舌爾群島的第二大島普勒斯蘭島發現了原始椰林,才找到它的故鄉。

海椰子雌雄異株,雌雄樹總是並排生長在一起,樹幹高聳挺拔,樹葉硬而扁平,長達6米。雄樹高達30米,比雌樹高6米多,一高一低,形影不離。

海椰子生長緩慢,生長25年後才結果,再經過7年果實才成熟。一次結果幾十個,能連續結果850年,樹的壽命長達千年。雌樹雄樹都結果,但果實形狀不一樣。雌樹果大而圓,橫寬35~50厘米,重達25千克,外麵是海綿狀纖維質,剝去外殼才是堅果。堅果好像合生在一起的兩瓣椰子,所以人們又把它稱為雙瓣椰子或複椰子,塞舌爾人將它譽為“愛情之果”。雄樹果為長棒形,略彎曲,長1米。有趣的是,當地人常在廁所門上分別畫上雌雄椰子,以區別男女廁所。

海椰果成熟後,汁液香醇,可作甜食。果殼堅硬黝黑,可雕刻成工藝品,葉子可製席、織帽和作建築材料。

海豚注意自我形象

1998年,在紐約水族館正在進行一個實驗。實驗中,研究人員在館內培育的兩條大鼻海豚身上,先用真的墨水筆在海豚身上胡亂畫一些圓圈和三角,再用裝了水的墨水筆假裝亂畫一氣,每畫一次都放它們到水裏遊一會兒,這樣沒有規則地重複,真真假假全算在內,每條海豚被畫了16次。

泳池裏安裝了鏡子,研究人員發現,海豚每次身體被畫後,都會到鏡子前“駐足”良久,它們扭轉身子,務求看清麵頰上和身上的圖紋。而在真被畫上花紋後照鏡的時間,又比被虛畫後照鏡的時間為長。研究人員因而推斷,海豚跟人類、猩猩一樣,有自我意識。

紐約州大學一名心理學教授曾對猴子、大象和非洲灰兔等動物作了有關研究。最初這些動物會對鏡中的自己不是表現冷淡,就是狂急得像凶神惡煞。在適應了鏡子後,它們會窺視鏡子四周的情況,而非審視自己。隻有數種猩猩被發現照鏡後意識到鏡中的形象是自己。

研究人員指出,如果能證實大鼻海豚確有自我意識,則關於腦和智力進化的理論就有可能重寫。因為靈長類動物的腦和海豚的腦進化相差6 000萬年。

海洋生物學

海洋生物學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現象、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是海洋科學的一個主要學科,也是生命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海洋生物學主要研究海洋裏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類和分布、發育和生長、生理、生化和遺傳,特別是海洋生態。其目的是闡明生命的本質,海洋生物的特點和習性,及其與海洋環境間的相互關係,海洋中發生的各種生物學現象及其變化規律,進而利用這些規律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服務。

核內有絲分裂

核內有絲分裂指核臘不消失,也不形成紡錘體,僅染色體直接在核內發生有絲分裂變化的現象。在正常的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正常複製一次,但至分裂中期時,核膜仍未破裂、消失,也無紡錘體的形成,因此,細胞分裂未能進入後期和末期,沒有細胞質的分裂,結果細胞內含有四個染色體組,形成了四倍體,即核內有絲分裂。

盔蜥亞科

盔蜥亞科屬美洲鬣蜥科的一科。有時把盔蜥亞科獨立分出來成科,與美洲鬣蜥科並列。盔蜥亞科有3屬9種,分布於墨西哥到厄瓜多爾,體型較大,大者可接近1米,是行動敏捷的樹棲蜥蜴,也擅長遊泳,並可以在水麵上用後肢奔跑一段距離。

蝴蝶蘭屬

蝴蝶蘭屬是附生草本。根肉質,發達,從莖的基部或下部的節上發出,長而扁。莖短,具少數近基生的葉。葉質地厚,扁平,橢圓形、長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通常較寬,基部多少收狹,具關節和抱莖的鞘,花時宿存或花期在旱季時凋落。花序側生於莖的基部,直立或斜出,分枝或不分枝,具少數至多數花;花苞片小,比花梗和子房短;花小至大,十分美麗,花期長,開放;萼片近等大,離生;花瓣通常近似萼片而較寬闊,基部收狹或具爪;肟瓣基部具爪,貼生於蕊柱足末端,無關節,3裂;側裂片直立,與蕊柱平行,基部不下延,與小裂片基部不形成距;中裂片較厚,伸展;唇盤在兩側裂片之間或在中裂片基部常有肉突或附屬物;蕊柱較長,中部常收窄,通常具翅,基部具蕊柱足;蕊喙狹長,2裂;約床淺,藥帽半球形;花粉團蠟質,2個,近球形,每個半裂或劈裂為不等大的2爿;粘盤柄近匙形,上部擴大,向基部變狹;粘盤片狀,比粘盤柄的基部寬。約40種。

懷 頭 鯰

懷頭鯰屬鯰形目,鯰科,鯰屬。懷頭鯰體長,尾頭側扁。頭長,平扁。吻鈍圓。口大,亞上位,上頜較下頜為短,後伸超過眼後緣;上頜須1對,伸達胸鰭;下頜須2對,前須較後須長。眼小,側上位,體無鱗,背鰭小,無硬刺;胸鰭硬刺較弱,前後緣光滑,伸達腹鰭;腹鰭位於背鰭基後方,伸達臀鰭;臀鰭基部長,臀鰭條83~90,略連尾鰭;尾鰭圓截形。體背側淡黃灰色,腹側較淡。

懷頭鯰喜生活於主河道及支流中,不喜到湖區及泛濫地帶,為中、下層魚類。性不很活潑,白天多棲息於水體底層,夜間遊至淺水處覓食。秋後則居於深水或在汙泥中越冬。冬季攝食強度減弱。為肉食性凶猛魚類,以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為食。性成熟年齡為3冬齡或更大。生長速度較快,2冬齡的體長可達50~80毫米左右,3冬齡可達675~685毫米。據記載最大個體體長達2米,體重40千克。

黑龍江茴魚

黑龍江茴魚屬鮭形目,茴魚科,茴魚屬。俗稱斑鱒子、紅鱗魚、魚華、海羅茨。黑龍江茴魚體長而側扁,尾柄發達,吻鈍且短,口端位,上下頜等長。口裂傾斜。上頜遊離,末端可達到眼正中的垂直線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列細齒,舌上無齒。眼大,鱗細小,側線鱗80~98,側線平直。背鰭長且高大,背緣圓凸,呈旗狀;脂鰭小,位於臀鰭起點之後上方;雌體的背鰭、臀鰭較雄體為大。背部和體側紫灰色,體側散生有許多黑褐色小斑點;生殖時色彩明顯,成魚體側有許多大的紅色斑點,各鰭赤紫色。背鰭上有2條由赤褐色斑點形成的紋帶,幼魚體側除斑點外,還有數條暗色橫斑,隨著生長而消失。腹部色淡,整個體色較鮮豔。

黑龍江茴魚係冷水性魚類,為北溫帶一種典型的山澗溪流棲居的魚類,遊動範圍較小,常年不進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遊,喜在水草繁茂、昆蟲眾多、水色澄清、水流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處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離的生殖、適溫及索鉺的春季洄遊,以及一個為躲避幹旱和冰凍的秋季洄遊。茴魚以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捕食時間多在夜間,夏季喜在淺水處捕食水生昆蟲和落入水中的陸生昆蟲。成熟年齡為4冬齡,繁殖季節約在4月中旬至5月初,此時親魚集群遊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產卵,卵常黏附著在河底的礫石上麵。J

幾 丁 質

幾丁質一般指節肢動物的身體表麵分泌的一種物質。結構為β-聚-N-乙酰葡糖胺。這種物質含碳水化合物和氨,性柔軟,有彈性,與鈣鹽混雜則硬化,形成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幾丁質不溶於水、酒精、弱酸和弱堿等液體,有保護功能,但可溶於濃鹽酸、硝酸和硫酸。在強堿作用下分解成脫乙酰幾丁質和乙酸,脫乙酰幾丁質進一步在濃鹽酸的作用下則水解成葡糖胺和乙酸。

幾丁質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一種含氮多糖類生物性高分子,主要的來源為蝦、蟹、昆蟲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與軟體動物的器官(例如烏賊的軟骨),以及真菌類的細胞壁等。其蘊藏量在地球上的天然高分子中占第二位,估計每年自然界生物的合成量可達11 011噸,僅次於纖維素。

基因定律

遺傳學的奠基人孟德爾,從生物的性狀出發,最先揭示出了遺傳的兩個基本規律——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在孟德爾之後,美國的遺傳學家摩爾根及其合作者,又通過果蠅的雜交試驗,揭示出了遺傳的另一個基本規律——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

基因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