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家指出:“我們每說一句話,都應顯示出其說話的價值和力量。沒有力量的話就等於沒有價值,那麼就等於沒有說一樣,達不到目的的說話就是廢話,試問廢話不就是羅嗦嗎?”的確,羅嗦就是廢話,廢話就意味著毫無意義。所以,批評的藝術還在於言語簡明扼要,給以豐富的聯想。反之,話講得多了,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對方會對你產生反感,最終形成事與願違的結果,這正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總之,在發表批評意見時,要注意講話言簡意賅,有理有據,有理有節,並注意給對方以思考與講話的機會。英語中有句諺語:與其說話不中肯,倒不如什麼都不說。
(4)忌用譏刺語言
譏刺是用旁敲側擊或尖刻的話批評指責或嘲笑對方的錯誤、缺點或某種表現。正確的批評,要從對對方的關心和幫助出發,其目的是試圖用自己的批評,改變對方的缺點和錯誤。而譏刺的目的不在於試圖讓對方接受你的思想、觀點,而是重在尖銳地嘲笑和憤怒地譴責。它的根本目的是與批評背道而馳的。因此,應進行中肯的批評,切不可譏刺他人。
由於譏刺本身所特有的語言風格——尖刻與嘲笑,此外,還包含了幸災樂禍與嘲弄侮辱。因此,當你運用這種批評手段時,使對方的積極性消失殆盡,挫傷他的自信,同時還徹底地踐踏了對方的自尊。當然,如果你是在批評你的敵人,需要毫不留情地揭露與譴責時,譏刺也許是非常有力而機智的武器。但你批評的對象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你的敵人。
(5)忌用絕對詞語
在發表批評意見時,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當事人的問題進行就事論事的評論,不誇大其詞。在這之中,人們尤其注意不要使用諸如“總是”、“一定”、“從不”、“保準”等含意絕對的字眼。那樣做不但會使當事人感到不耐煩,還會分散他對批評意見本身的考慮,而陷入對上述用詞所涉及問題的自衛性思考中去。像這種因用語絕對化而使得對方不認同批評意見的事例在生活中不乏實例。
例如,丈夫因在外奔忙一天,回家後感覺十分疲倦,於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一動不動。妻子言過其實地責怪道:“你天天如此,回到家裏就看電視,看個沒完,眼裏一點活都沒有。”丈夫反駁道:“我怎麼一動不動了,所有的活都是你幹的呀!我還把沙發腿修好了呢!”其實前一天他就把沙發腿給修好了,因此這樣的指責怎能使他心服呢?
在上述例子中,妻子原本是希望丈夫幫忙做家務,結果話一出口,就變成批評丈夫太懶了。因為在上述每句話中,都有絕對詞語,使人一聽氣就不打一處來,丈夫聽完此話沒有把實則是希望他馬上過來幫忙的用意加以重視,而是被妻子不體貼、不公平的話語氣煩了,她怎麼沒有看到兩天前他還將沙發腿修好了。其實,兩個人說話都各有其理,問題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他們都被對方言語中的絕對詞語蒙住了眼睛。
總之,批評之道,貴在就事論事,不能以點代麵,以偏概全。英語中有一句話:永遠不要說永遠。這是對口語絕對化的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