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隻要不認輸就有希望(2 / 3)

如果每一個成功者都具有某個方麵的天賦,那麼阮鴻獻的天賦就在經營方麵。從童年開始,阮鴻獻就表現出了超人的經營頭腦。

八九歲的時候,阮鴻獻就跟隨父親到街上收購藥材。當時的阮鴻獻,身高和一個麻袋差不多,他幫父親撐麻袋,一次可以賺到幾毛錢。他說:“我還記得當時一年級的學費是一塊五毛,所以我的學費都是自己掙的。”

上學之餘,幫助父親曬藥、守藥、守倉庫,學習各種藥材知識,從“藥是從哪裏來的”這樣的問題開始,到知道“藥是從藥材裏提煉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再到熟悉每種藥材的性能,阮鴻獻付出了在他那個年齡大多數人所不具備的精力和毅力,走進了藥的世界。

1980年,阮鴻獻拉藥材到昆明賣。在一根電線杆上,他看到一則收購金銀花的小廣告,在彌勒隻能賣兩元錢1000克的金銀花,昆明的收購價竟然是彌勒的三倍。

這個信息讓阮鴻獻的經營頭腦一亮,他當即返回家鄉,四處張羅,搜集了40千克金銀花,又爬貨車把這袋金銀花送到了昆明的藥材收購點。這一次,他掙到了100多元人民幣。

一年之後,14歲的阮鴻獻成立了鴻翔收購站,走上了藥材收購經營之路。

在經營藥材收購站時,阮鴻獻自己家的藥材貨存太少,他就動員村裏人上山采藥。貨源不夠,他就到彌勒以外的村鎮藥材收購站尋找貨源。

隨後,他又奔走於中緬、中越、中老邊境一帶的藥材市場上,尋找更多的、更好的、更便宜的藥材。功夫不負有心人,阮鴻獻的生意漸漸從昆明、彌勒兩點一線,發展到周邊的幾個州縣。

信息就是金錢。就是憑借對市場信息的敏感,阮鴻獻在商場上贏得一場場勝利。

時間一晃到了1996年,阮鴻獻剛好30歲,他的經營部所經銷的藥材品種已達500多種。一係列的擴張計劃緊隨其後,1996年,阮鴻獻投資1000萬元,建成了鴻翔中藥飲片廠,至2000年時,此廠的中藥飲片產銷量已位居雲南首位。

1997年,阮鴻獻收購了雲南華龍商社,成立鴻翔發展公司,並開設了第一家零售藥店——鴻翔中西大藥房,全力進軍雲南藥品零售市場。

2000年,阮鴻獻麾下的零售藥店命名“一心堂”醫藥零售連鎖公司,實施藥品零售連鎖經營戰略。

2001年1月,整合“一心堂”醫藥連鎖、鴻翔中草藥等係列下屬企業,注冊成立雲南鴻翔藥業有限公司;2005年,發展為大集團公司。

經過25年發展,阮鴻獻經營的企業,從創業之初個體戶作坊式經營,發展成為今天集藥材種植、加工,中、西成藥研發、生產、批發、零售連鎖以及醫療、教育產業為一體,員工超5000人的大型民營醫藥企業集團。

至此,鴻翔集團下轄一心堂醫藥零售連鎖公司、雲南鴻翔中草藥公司、雲南鴻翔藥品銷售公司、(中美合資)昆明生達製藥有限公司等10個子公司。進入2000年以後,集團公司銷售收入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2006年銷售額突破11.5億元。

目前,鴻翔藥業在全國開的一心堂連鎖店已有562個,省內有420個,其中昆明有142個。

2003年和2004年,鴻翔先後兩次蟬聯中國優秀科技民營企業,成為國內外眾多知名藥品企業在西南最大的中西成藥經銷商;“一心堂”被中國醫藥商業協會連續兩年評選為中國連鎖藥店20強,2004年以7.3億元的銷售額位居第十六位,同時位列雲南地區藥品零售連鎖銷售第一名。

(佚名)

心靈感悟

很多人少年時都有自己的夢想,然而大部分人都沒有能夠實現自己夢想,而隻有一小部分“幸運的人”實現了夢想。

造成這種幸運結果的原因,其實是堅持。阮鴻獻正是因為從8歲開始就矢誌經營藥,並在以後的生活中隨時關注藥品,最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生活總會苦盡甘來

貝裏·馬卡斯的父母於20世紀20年代從俄羅斯來到美國。他們在紐威克一個窮人聚居區安頓下來。他的父親做木工活維持生計,母親則料理家務。

當時,馬卡斯已有了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他的母親在40來歲的時候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臥床不起。她的手腳關節變得像樹枝似的粗糙和彎曲。

為她看病的醫生建議她再生一個孩子。醫生認為懷孕將有助於母親風濕病的康複。於是,馬卡斯便在那年5月母親節那天來到了人世。

除醫生外,每個人都對她能重新下地行走驚奇不已。

馬卡斯家以前都用猶太人使用的國際語——依地語。他的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巴謝特”。這句話的含義是:“這是上天的安排,生活總會苦盡甘來。”它是他的母親麵對艱難困苦時的一貫態度。

她認定,一切苦難都將過去,事情總會有好結果的。馬卡斯的出生對她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那就是“巴謝特”。

雖然母親的風濕病沒有完全康複,但她從不抱怨。她不時取下手上纏著的石膏繃帶扔在一邊,在冷水管下為我們洗衣服,或在大熱天呆在炎熱的爐灶旁為我們做飯。

春去秋來,嚴寒酷暑,盡管生活艱辛,她始終相信苦盡甘來這一道理。在我上學後不久,她便宣布,在家裏誰也不準再講依地語,必須講英語。她陪著馬卡斯一起一字一句地學起了英語。

馬卡斯的母親和父親就這樣學習著成為美國公民。雖然離開了故土,放棄了自己的母語,但對她來說,這算不了什麼,成為美國公民,為全家尋求到更好的生活,這便是“巴謝特”。

馬卡斯從小的理想是上醫學院,畢業後成為一名大夫。作為一個窮學生,他就近進了路特格大學的紐威克校區,這樣便可以住在家裏而省下住校的費用。

馬卡斯開始學習醫學預科課程,並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一天,係主任通知他,已經為他爭取到了上醫學院的獎學金。但接下來的消息令人失望:馬卡斯仍需另外繳納10000美元的費用。

毫無疑問,他拿不出那麼多錢。沒辦法,馬卡斯隻好退了學,搭順路車到佛羅裏達州去找工作。半路上,馬卡斯和母親通了電話。他告訴她,自己將再也不會成為一名大夫了。

“別著急,”她說,“說不定好事還在後頭呢!”

馬卡斯在餐館當了一年服務生,然後到新澤西州進了那裏的藥學院。畢業後,他開始營銷藥品,這讓他接觸到了商品零售業,並開始喜歡上了它。

後來,馬卡斯跳槽到西部一個名為“便民”的公司,這是家小型家裝物品公司。

在這裏,他常看到不少自己動手裝飾和修補住房的人來買各種家裝必需品,但他們不可能在一處一次就買齊。一天,他突然有了一個主意:如果能有一家大商場,把所有的家裝材料店,如廚衛設備店、塗料店、木材店全都包括進來,顧客豈不更方便?要是所有經銷商都懂得怎樣修馬桶或怎樣安裝吊扇,豈不更好?這便是馬卡斯的夢想的起源。

如果不是馬卡斯與老板的那次會麵,他的夢想也許將無法實現。1978年的一天,老板召見他,馬卡斯便向老板談了自己的建議。雖然他們過去在一些問題上有過分歧,這次,馬卡斯還是希望老板能采納自己的建議,把企業做大做強,將“便民公司”變成一家可能贏利的大型連鎖超市。

但是老板認為馬卡斯在他麵前過分炫耀,自以為了不起,無視他的權威,便將馬卡斯解雇了。

這無疑如一悶棍打來,打得馬卡斯暈頭轉向。“我該怎麼辦?我如何才能重新找到工作?誰需要已進入中年的我?我怎麼才能付清家庭開支的賬單?”

馬卡斯當時有兩個孩子正在上大學,另一個在讀高中。他向銀行借的大筆抵押貸款必須按期歸還。他根本承受不起解雇。“我在‘便民公司’埋頭苦幹多年,為什麼這種事偏偏發生在我身上?”

這時,馬卡斯想起了母親的那句口頭禪。麵對這種局麵,他知道她的態度。雖然母親已經過世,但此時,他仿佛聽見她在說:“巴謝特。”對,總會有苦盡甘來的那一天,甚至到了這一步也不會例外。

於是,馬卡斯抓住這個被解雇的機會,從頭開始,決心自己當老板,著手實現創建一個大型家裝材料總彙超市的構想。他的這個超市將麵向人口眾多的工薪階層,他們是自己動手搞家裝的主力,他這樣做,正好為他們提供了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幫助。

馬卡斯找到幾個和自己誌同道合的合夥人。於是,一個名為“家庭”的大型家裝材料公司應運而生。他們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後來業務遍及全美,甚至開始擴展至全球。

現在,馬卡斯已年滿72歲,最近剛退休。他一直忙忙碌碌地在零售業營銷市場上工作了50餘年。那時,馬卡斯還不知道將來會怎麼樣;實際上現在他也不清楚將來會怎樣。

但有一件事他是清楚的——那就是母親的口頭禪,充滿哲理的人生經驗“巴謝特”——苦盡甘來。

耐心與時間,甚至比力量和激情更為重要。年複一年的挫折終將迎來收獲的季節。所有已經完成的,或者將要進行的,都少不了那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的拚搏過程。但是,生活總會苦盡甘來。

(佚名)

心靈感悟

成功的諸多要素中,究竟什麼最珍貴,曆來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

但不管持何種觀點的人,他們都承認耐心是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它常常要比激情、才能、機遇更重要,每一個成功者無不經過長久的堅持,本文的馬卡斯是這樣。堅持挑戰挫折

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

隨後,林肯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

1836年,他得了神經衰弱症。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林肯雖然一次次地嚐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

林肯是一個聰明人,他具有執著的性格,他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

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又是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作為一個聰明人,林肯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嚐試了11次,可隻成功了兩次,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林肯遇到過的敵人你我都曾遇到。因為他是一個聰明人,他麵對困難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不願放棄,所以他成功了。

(佚名)

心靈感悟

一個人想幹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但堅持下去,要忍受多少孤獨與寂寞呀,有太多太多人在半途就放棄了。能夠一直堅持下去的,大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夢想皆有神助

他是一位匈牙利木材商的兒子,由於從小生得呆笨,人們都喊他“木頭”。他也確實名副其實過,9歲之前,除了因遵守秩序在學校裏獲得過一枚玩具螺絲釘外,再沒有獲得過什麼獎勵。

12歲時,他做了一個夢,夢到有位國王給他頒獎,因為他的作品被諾貝爾看上了。當時,他很想把這個夢告訴誰,但又怕被人嘲笑,最後,他隻告訴了媽媽。

媽媽說,假如這真是你的夢,你就有出息了!我曾聽說,當上帝把一個不可能的夢,放在誰的心中時,就是真心想幫助誰完成的。

男孩從來沒有聽說過夢想和上帝還有這層關係,媽媽說完,他就信以為真了。他想,他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世界那麼大,上帝卻一下子就選中了他。為了不辜負上帝的期望,從此他真的喜歡上了寫作。

“倘若我經得起考驗,上帝會來幫助我的!”他懷著這樣的信念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

三年過去了,上帝沒有來;又三年過去了,上帝還是沒有來。就在他期盼上帝前來幫助的時候,希特勒的部隊卻先來了。他作為猶太人,被送進了集中營。

在那裏,數百萬人失去了生命,而他卻靠著“生存就是順從”的信念活了下來。

“我又可以從事我夢想的職業了!”他懷著這種心情走出奧斯維辛集中營。1965年,他終於寫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說《無法選擇的命運》;1975年,他又寫出他的另一部小說《退稿》。

接著,他又寫出一係列作品。

就在他不再關心上帝是否會幫助他時,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把200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他聽到後大吃一驚,因為這正是他的名字。

當人們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作家談一談他獲獎後的感受時,他說:“沒有什麼感受!我隻知道,當你說我就喜歡做這件事,多困難我都不在乎時,上帝就會抽出身來幫助你。”

夢想皆有神助!在新世紀裏,伊姆雷成為第一位證明人。預言家說,還會有第二位,就藏在有夢想的人中間。

(劉燕敏)

心靈感悟

理想是人生奮鬥的目標,沒有理想的人如同行屍走肉。

本文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姆雷的小時候寫起,一直至他獲獎,通過他的人生曆程對夢想的不斷追求,向人們揭示一個道理:夢想皆有神助。跌倒了,再爬起來

圓圓的臉龐,含笑的眼睛,落落的舉止,矯健的身形,在這樣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農村女青年身上,你不由地嗅出了一股濃濃的青春氣息。

這就是潘國霞,一個集板栗收購、加工、貯存、外銷於一體的龍頭公司——齊發栗業公司的總經理。

潘國霞的家鄉在全國有名的板栗大縣——安徽省金寨縣,那裏有板栗園50萬畝,年產板栗1.5萬噸。

1988年,不甘寂寞的潘國霞18歲高中畢業後,便和男朋友一起開了個小小的麵條作坊。兩年後,他們結婚生子。小兩口勤勞、聰慧,雖說是小本買賣,可他們的小日子卻也過得溫馨舒暢。

然而,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大潮呼嘯而來,潘國霞也被這大潮激蕩得躍躍欲試。她想,我年輕,有文化,為什麼不能在這經濟大潮中暢遊一把,脫離貧困,改變家鄉的落後麵貌呢?

小兩口都是非常要強的人,麵條廠受糧食市場不景氣的影響開不下去了,他們就另辟新徑承包了一個冷飲廠。

幹了兩年,飽嚐了創業的酸甜苦辣和艱辛後,潘國霞的眼光看得更遠了,心胸也變得更加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