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成功之箭偏離靶心(1 / 3)

1.當成功之箭偏離靶心

有一個大學生,一直熱愛畫畫,大學畢業後,他出國留學繼續深造。可是,在國外的生活太拮據了,讀書之餘,他還要靠打工賺取生活費。

後來,有人介紹了一份工作給他,就是幫賓館修剪草坪。這個工作和畫畫可是大相徑庭,不僅需要一身好體力,而且剪草坪的剪子還會把手磨得粗糙不堪。

起初他很不情願,因為他的夢想是當一名油畫家而不是草坪工人。但現實是不能由自己的意願決定的,他隻好一次次地去到賓館外麵,對著草坪和灌木,不斷地重複單調的工作。

在國外的三年時間裏,他就這樣一直靠幫各種賓館修剪草坪謀生。漸漸地他發現,修剪草坪也並非總是那麼枯燥。

比如說,有一天,他不小心鏟壞了一塊草皮,想了想,他就把這塊草坪修成了一幅畫的樣子,竟得到了人們的極力讚賞。他的薪酬也因此增加了一倍。

他開始慢慢地喜歡修剪草坪這個工作了。後來,因為請他修剪草坪的賓館太多,他不得不雇用了另外一些人,再後來,他有了自己的小店。三年以後,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這是一家專門幫人設計修剪草坪畫的公司。

如果當年他一味地熱愛美術,專心於油畫,而不去做其他工作,也許過不了多久就會坐吃山空,所學的功課也會半途而廢。可是,成功之箭偏了那麼一點點,它沒有射中美術這個靶心,卻射中了草坪公司的靶心。

其實,很多時候,成功之箭射中的都是另外的靶心。

(孫麗)

心靈感悟

有時候我們的理想太遙遠了,實現起來非常困難,此時我們就應該換一個思路。成功無定式,事業有專攻。

當成功之箭偏離靶心,不要氣餒,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隻要堅守你的信念,靜下心來,把握機遇迎難而進,幸運之神一定會光顧你的。成功的第一要素

1989年,享譽世界的音樂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突然病逝,柏林愛樂樂團——世界上最著名的交響樂團,一夜之間失去了自己的當家人。

該樂團匆匆物色了34歲的英國人西蒙·拉特爾接替卡拉揚。然而,就在整個英國都在為拉特爾感到驕傲的時候,他卻作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斷然拒絕了柏林愛樂樂團的盛情邀請。

在爭強好勝的英國人眼中,拉特爾顯然是一個懦夫。他們甚至還認為,拉特爾的行為給英國人丟了臉。然而拉特爾卻另有所見:柏林愛樂樂團以出色地演奏古典音樂而聞名於世,而自己太年輕,對古典音樂的理解還不夠透徹。

1999年6月,愛樂樂團再次向拉特爾發出邀請。這一次他沒有拒絕,很自信地坐上了世界音樂指揮家的第一把交椅。

幾年來,他以自己對古典音樂卓越的理解,再加上爐火純青的技藝,大膽而又遊刃有餘地詮釋著古典音樂中美妙的作品,並創造了音樂史上一個又一個的輝煌。驕傲的英國人此時不得不承認,拉特爾當初的決定是聰明的。

生活中,最好的帽子不是最漂亮的那頂,而是最適合自己的那頂。成功之道也是如此:成功的第一要素是首先知道什麼是自己適合做的和到底何時做。

讓我們細細體味成功的含義吧,找到自己,找到合適自己的事情,然後創造自己,走向成功!

(程紹德)

心靈感悟

人貴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勝任的工作,輕鬆愉快,遊刃有餘。另有一俗語道,隔行如隔山。自己不會的東西,縱然巧記強學,仍難取得好的效果。

所以,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對於取得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生要克服浮躁

11歲那年,李嘉誠來到香港。到了14歲,由於父親去世,他輟學打工。再後來,他舅父讓他到他的鍾表公司上班,但是他沒有答應,因為他要自己找工作。

從他年紀輕輕就不肯接受幫助而要自己闖這點上,就表現出獨立和自信的性格。這種性格,將培養出他以後的穩健前進的工作作風、不浮躁的工作態度。

他先是想到銀行尋找機會,因為他覺得銀行一定有錢,因為銀行是同錢打交道,它也不可能倒閉。但是銀行的夢想沒有成功,他當了一名茶館裏的堂倌。

在當堂倌的時候,他就胸懷大誌,從小事做起,一步步地邁向目標。這些小事是這樣的:他給自己安排課程,以自覺養成察顏觀色、見機行事的習慣。

這些課程包括:時時處處揣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然後找機會驗證;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既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讓顧客既高興又付錢。

後來他又以收書的方式讀了很多書,並把看過的書再賣掉。就是這樣,李嘉誠既掌握了知識,又沒有浪費錢。

一段時間後,他覺得在茶館裏沒有前途,就進了舅父的鍾表公司當學徒。他偷師學藝,很快學到了鍾表的裝配及修理的有關技術。

其後,他建議開鍾表公司的舅父迅速占領中低檔鍾表市場。結果大獲成功,因為香港對低檔表的需求確實很大。

1946年,他17歲,辭別舅父,開始自己的創業道路。結果他屢遭失敗,幾次陷人困境。但這個時候,他仍然不浮躁,而是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1950年夏,才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他之所以要創立這個廠,也是他的穩健的思考觀察的結果。他通過分析,預計全世界將會掀起一場塑膠花革命,而當時的香港,塑膠花是一片空白。

這是一個機遇。可以說,他有審時度勢的判斷力。而這審時度勢的判斷力,也來自於他的穩健。作為一個不浮躁、穩健的人,李嘉誠是很會判斷機遇、抓住機遇的。

在工廠經營到第7個年頭的時候,李嘉誠開始放眼全球。他大量尋求塑膠世界的動態信息。

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讀到一則簡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並即將投入生產,向歐美市場發動進攻。他立即想到另一個消息,那個消息說歐美人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正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社會化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他於是推想,歐美的家庭都喜好在室內外裝飾花卉,但是快節奏使人們無暇種植嬌貴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他由此判斷,塑膠花的市場將是很大的。因此,必須搶先占領這個市場,不然就會失去這個機遇。於是,李嘉誠以最快速度辦妥赴意大利的旅遊簽證,前去考察塑料花的生產技術和銷售前景。

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穩健的工作作風,一條輝煌的道路,由此展開。正當李嘉誠全力拓展歐美市場的時候,一個重大的機會出現了。一位歐洲的大批發商在看到了李嘉誠公司的產品樣品後,前來與李嘉誠聯係。

這位批發商是因為李嘉誠公司的產品價格低於歐洲產品的價格而來找他的。但他通過一些渠道得知長江公司是資金私有製。

為保險起見,他表示願意同李嘉誠合作,但合作條件是他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進行擔保。李嘉誠知道這位批發商的銷售網遍及歐洲主要的市場——西歐和北歐,如果能與他取得聯係,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