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一種感動叫相濡以沫(2 / 3)

他承擔著家中的一切,沒有怨言,沒有不滿。默默的盡著一個丈夫的責任。照顧她的飲食起居,照顧她的吃喝拉撒。洗衣,做飯。真的,並不是每一個男人都能把這些事做上10年。可他做到了,而且是那麼盡心,那麼認真。每一次喂她吃藥,他都要先親口嚐一嚐:水是不是燙,藥是不是苦。

有一年,他出去旅遊了,於是她住到了大女兒家。到了他回家的日子。她便對女兒說:“你爸回家了,怎麼還不來接我?”而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他的兒子說:“你媽還在你姐姐家,我得去把她接回來。”

他把她接回了家。隻要他在,他不允許任何人照顧她,他說別人照顧他不放心。他親自喂藥,親自給她洗臉,親自給她刷牙,親自給她做飯,親自給她盛飯。他們像是活在一個完全隔離的世界裏,外人插不進去。

結婚後最平淡的生活也許是在她病倒後,結婚後最平靜的日子也許是在她病倒後,結婚後最值得珍惜的日子也許是在她病倒後,結婚後最令人留戀的日子也許還是在她病倒後。

那段日子裏,他溫柔體貼,她也終於安安穩穩的享受他照顧。這是她渴求的,也是他盼望的。

佛家講:“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她病倒10年後,在他照顧了她10年後,她先他而去。

她走後,他一遍一遍說:“她還沒來的及享福啊!”可他有怎知,他照顧她的10年就是她最幸福的10年啊,他在她身邊寸步不離的10年就是她最滿足的10年啊。

她走後,他說:“我終於可以安心的離開了。以前總害怕我走後沒有人照顧她,現在終於可以安心離開了,無牽無掛。”

講述者聲音哽咽,老人眼淚婆娑,我也已是眼淚潸然。他說她走的太突然,讓他有點接受不了;他說他走的日子太特別,大年初一。

他說他對不起她,沒有給她幸福。講到這裏,講述者轉過頭,對我身邊的老人說:“爸,節哀吧,媽這輩子很知足。”

這時,老人的大女兒,我的媽媽走過來對他說:“爸,吃飯吧。”接著,這個故事的講述者,我的舅舅對他說:“爸,吃飯吧。”

隨後,舅舅把目光轉向我,於是我起身,攙扶住老人的胳膊,輕聲說:“姥爺,我們去吃飯。”

然後我擦幹眼淚,和姥爺一起去吃飯。是的,那位美麗大方的姑娘是我的姥姥,那位小夥子是我的姥爺。

60年,他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風雨同舟;60年,他們平平淡淡,沒有跌宕起伏,隻有從從容容。他們養育了6個孩子,二男四女,每一個都孝順,每一個都懂的顧家。而她,他更是親自教給他們的孩子們怎樣去相愛,去生活。

60年,攙攙扶扶,他們共同走過;60年,吵吵鬧鬧,他們一直相愛;60年,可可碰碰,他們不曾放手。

他們的故事不浪漫,甚至太平淡,平淡地讓我哭著把它記述下來。我不知道什麼才叫作愛,但是,那一刻我明白,世界上有一種愛,叫作相濡以沫。

(佚名)

心靈感悟

年輕時,夫妻雙方因為各有性格,各有事業,彼此之間偶爾會有些爭吵,有些矛盾。隨著時光的流逝,夫妻雙方開始進入中年,進入老年,二人突然默契起來,相互關愛,相互照顧。這種情形在中國非常平凡,非常偉大。

他們將愛每一分的美好珍藏,在寧靜、淡泊、閑適和相互關愛中慢慢變老,這是何等愜意的人生!一個老人影響了一個鎮

為了你早起八九年,我願意!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在我生命中的位置……

福尼亞小鎮上至今依然保留著這樣一個習慣:每年6月15日那天早上的4時整,小鎮上所有的家庭都會響起一陣鬧鈴聲。

4點鍾?這個時間未免也太早了吧?難道福尼亞小鎮上的人都這麼勤奮嗎?

這件事要從一個人說起,他叫馬歇爾。

馬歇爾先生是個每天都起得很早的人。隻要教堂裏的鍾聲剛剛敲響4下,他就要從床上爬起來,習慣性地在爐子上燉一碗雞湯,然後走出家門,到教堂附近的小路上去溜達。

要知道,馬歇爾先前可不是這樣一個早起的人,那時候的他嗜睡如命,到了早上9時還賴在床上,把被子裹得緊緊的,拽都很難拽得動。

馬歇爾的改變緣於自己的妻子。

馬歇爾20歲那年留學中國,在中國,他結識了自己的妻子。兩人感情甚篤,後來妻子跟著他來到了英國,並改名為琳達。婚後的生活十分甜蜜,一年後,琳達為馬歇爾生下一個兒子,一家人過得和和美美。

然而,這樣的日子並沒有一直進行下去,5年後,琳達在一場車禍中被撞成高位癱瘓,馬歇爾傷心欲絕,變賣了所有家產來維持琳達的生命,並且拉扯著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生活過得十分艱難。

艱苦的條件並沒有改變馬歇爾對琳達的愛,由於大小便失禁,琳達總會在早上四時多把床單弄得一團糟,通過長期觀察,馬歇爾發現,這個時間十分準時。

為了讓琳達少遭點罪,馬歇爾總在每天教堂鍾聲敲響4下的時候,迅速爬起來,為琳達換好墊布,擦洗身子,然後再到廚房,為琳達燉一碗她最愛喝的雞湯,最後再一小勺一小勺地喂琳達喝下去。

等他們都吃好飯以後,差不多6時了,這時候,馬歇爾再把琳達抱到輪椅上,推著她到教堂附近的小路上散步。這樣的習慣被馬歇爾演化成了一種規律,每天皆是如此,雷打不動,漸漸地,馬歇爾和琳達逐漸成了教堂附近的流動風景。

琳達生病期間,有一位朋友曾經為馬歇爾介紹過一名對象,女人是個中學教員,人也十分賢淑,表示願意和馬歇爾一道來照顧琳達,盡管這樣,還是被馬歇爾一口回絕了。

一年,琳達在輪椅上於一個午後安然離去,這時候,兒子早已成家,70平方米的房子,隻剩下了馬歇爾一個人。

盡管琳達不在了,但是,馬歇爾每早4時起床,煲湯的習慣卻一直延續下來。隻不過每到6時,馬歇爾不再去教堂,而是到附近山腰的公墓去陪琳達說上半小時的話,順便幫琳達換上一束最鮮美的雛菊,那也是琳達生前最愛的。

後來,馬歇爾家附近的教堂拆遷了,許多人以為馬歇爾聽不到鍾聲不會再起得那麼早了,其實,他們哪裏知道,此刻的馬歇爾早已在自己的心靈深處安置了一隻鬧鈴,每天早上4時,準時響起。

馬歇爾的愛情故事後來被一家媒體報道出來,許多年輕的情侶都湧往這座小鎮,每天早上4時整,準時守候在馬歇爾家門前,隻為一睹馬歇爾這位“癡情先生”的尊容。

多年以後,馬歇爾先生開始步履蹣跚了。不知道誰最先相信,人們認為:隻要能攙扶馬歇爾走上一程,就能一生愛情美滿,家庭幸福。

再後來,整個小鎮發起了這樣一項活動,那就是在6月15日那天4時整,小鎮上的所有家庭都會響起一陣鬧鈴聲。因為,那天是馬歇爾的生日,在那天,所有小鎮上的夫妻,約定互相為彼此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馬歇爾先生享年109歲,他去世以後,他讓自己的兒子在自己的墓誌銘裏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親愛的琳達,如果有可能的話,我一定願意再為你早起89年!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在我生命中的位置……”

(佚名)

心靈感悟

也許一個偉人都不可能影響一鎮人的生活習慣,但一個平凡的老人,馬歇爾居然做到了。

這聽起來奇怪,其實不奇怪。因為馬歇爾用他的愛,用他孤獨的堅持,打動了小鎮每一個人的心。找出你的敏感點

假若評選這幾年人氣最旺的青年演藝明星,我想蔣雯麗肯定榜上有名。我在“搜狐”裏輸進她的名字,記錄一共有38900項,比鞏俐等“國際巨星”還多。

蔣雯麗迄今已在二十多部影視劇中飾演重要角色,並幾次獲得百花獎最佳女配角提名。她演的角色千差萬別,幾乎沒有一個是重複的,她自己也說過:“我總喜歡一些從未演過的,具有挑戰性的角色。”

蔣雯麗自然也是有夢想的,但她的夢想卻始終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五六歲的時候,姥爺希望蔣雯麗成為體操運動員,於是把她送進了蚌埠市體操隊,她就這樣學會了側手翻、空手翻、拉拉提等“武藝”。

高中時,蔣雯麗覺得當老師很神聖,渴望“長大後就成了你”。她曾經在家裏偷偷地過著教師癮:複習功課的時候,拿粉筆在玻璃上寫那些需要背誦的東西,像老師一樣拿根棍子在玻璃上指指點點。

然而,理想不是某個人用私房錢喂大的,它不會那麼聽話,高中畢業後,蔣雯麗沒有考上大學,隻上了中專——安徽水利電力學校,她的教師夢破滅了。

中專畢業後,蔣雯麗被分配到蚌埠市自來水公司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她不甘心就這樣平平庸庸過一輩子,產生了當作家的念頭。她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文學書籍,開始勤奮練筆。

人生的戲劇性無所不在,有一次,自來水公司決定搞一次春節文藝彙演,在學校做過團委書記的蔣雯麗被任命為總策劃,演出特別成功,受到了上級的表揚。

後來,全國城建係統搞彙演,她擔任領舞的集體舞又獲得了省裏和全國的大獎,經曆了這樣兩件事,她的表演才能開始顯露出來。

1988年秋天,蔣雯麗看到《大眾電影》上刊登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招生廣告,決定赴京投考。

對這次考試,她不像別的考生那樣緊張,她的想法很簡單:考上了,最好;沒考上,就當作為自己的寫作增加一次體驗。或許是因為沒有心理壓力,人生體驗又相對豐富的緣故,蔣雯麗在考場上發揮得異常出色,她順利地考上了電影學院,從此開始了人生真正的輝煌。

一個人的才華總有特殊的敏感點、興奮點、爆發點,這是上蒼賜給我們的一塊“魔布”。麵對這塊“魔布”,不同的人態度截然不同。有的人隻知得過且過,連瞄一眼“魔布”的心思也沒有,活了一輩子,也不知自己適合幹什麼;有的人開始尋找“魔布”時信心十足,但缺少必要的堅韌,結果功敗垂成,還要埋怨這種環境不好,那種條件不行。

隻有高立於智慧山巔的人才懂得“魔布”的價值,他們總是四處“捕捉”它,平原沒發現,轉向丘陵;陸路沒找到,奔向水路,不達目的,決不回頭。

蔣雯麗從最初的體操運動員,到最後勇敢地走向電影學院的考場,一炮打響,找到了生命中的“魔布”,曾經的失敗也變成了特有的“營養”:練體操培養了她模仿的功夫;沒有當成老師、作家,卻鍛煉了她在日後的表演中琢磨人物心態的能力……

人的一生都在摸索中前行,一個人站在高處還是低處,固然與所處的環境,擁有的智慧、學識密切相關,但更多地取決於關鍵時刻你有沒有耐心尋找上蒼賜予你的那塊“魔布”,會不會讓才華的敏感點化作實實在在的本事。

(遊宇明)

心靈感悟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敏感點”,這個“敏感點”是我們成功的敲門磚,找到這個“敏感點”,就走上了人生的康莊大道。問題是這個“敏感點”並非是輕而易舉就能找到的。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環環相扣的,為了尋找生命的敏感點,就要在有機會的時候學會把握,沒有機會的時候,耐住寂寞,認真創造機會。藝術背後的寂寞

我在買一支狼毫筆時邂逅了他。狼毫筆在他的店裏,店在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街上。

這是一棟兩層閣樓,屋中央一個超大的畫案。三麵牆上一溜兒掛著字畫,畫下是琳琅滿目的筆墨紙硯。

他拿一支狼毫遞給我:“孩子學畫尚早,她太小,練字是可以的,不過也不必花錢請名師,先拿字帖臨摹一下。”

“你這樣的丹青能手,孩子肯定也很出色吧?”我問。

“不,我的孩子不學畫,學武術去了。”他見我吃驚的樣子,頓了一下,苦笑,又搖搖頭,“歧途啊,歧途……”

我問:“什麼是歧途?”我不確定他說的歧途是指學武術,還是丹青書法。

“幹我們這行的,聽上去很風雅,卻清苦寂寞,孩子可以把此當愛好,若以此為生,卻好比歧途,我的叔父,”他說了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他默默地畫了一輩子畫,從不像別人那樣包裝宣傳,直至去世,連縣美協都沒進去,畫自然也賣不出大價錢。”

我說,你叔父的大名,早已遍布大江南北啊,怎麼會?

他答道:那是他去世之後的事了。叔父活著的時候,困頓了一輩子。曾為生計所迫,賣掉了房子,一家人擠在畫室的角落裏。他的畫很好,名氣卻沒有,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便宜了不肯出售,遇上朋友,或者清貧的知音,又免費贈送,這樣一來,賣畫的收入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