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一種感動叫相濡以沫
感人的愛情故事大都是淒美的,也常常是震撼人心的。文中的她用55年的時間,一個人孤獨地在對待一個沒有約定的約定。別人無法推測她在這55年中的心理狀態,但可以想象的出應該是孤獨寂寞的。她忍住了幾十年的寂寞,最終等來了那份約定,盡管是一份遲到的約定。有一種感動叫相濡以沫
他說新來的主任挺和藹的,新來的女大學生挺清純的……女人掐他的耳朵,笑著說,你小心點。
那時他正往外走,女人拉住他幫他整理襯衣的領口。男人夾了公文包,擠上公交車,三站後下來。他在公園的長椅上坐定,愁容滿麵地看廣場上成群的鴿子。
到了傍晚,男人換一副笑臉回家。他敲敲門,大聲喊,我回來啦!男人這樣待了5天。5天後,他在一家很小的水泥廠,找到一份短工。
那裏環境惡劣,飄揚的粉塵讓他的喉嚨總是幹的;勞動強度很大,這讓他身上又總是濕的。組長說你別幹了,你這身子骨……男人說我可以。
他緊咬了牙關,兩腿輕輕地抖。男人全身沾滿厚厚的粉塵,他像一尊活動的疲勞的泥塑。
下了班,男人在工廠匆匆洗一個澡,換上筆挺的西裝,一身輕盈回家。他敲敲門,大聲喊,我回來啦!女人就奔過來開門。滿屋蔥花的香味,讓男人心安。
飯桌上女人問他工作順心嗎?他說順心,新來的女大學生挺清純……女人給他一個怒眉,卻給男人夾一筷子木耳……
女人說水開了,要洗澡嗎?
男人說洗過了。
女人說洗過了?
男人說洗過了……和同事洗完桑拿回來的。
女人說好享受啊!你。她輕哼著歌,開始收拾碗碟。男人想:好險,差一點被識破。疲憊的男人匆匆洗臉刷牙,然後倒頭就睡。
男人在那個水泥廠幹了二十多天。快到月底了,他不知道那可憐的一點工資,能不能騙過女人?
那天晚飯後,女人突然說,你別在那個公司上班了吧?我知道有個公司在招聘,幫你打聽了,所有要求你都符合,明天去試試?
男人一陣狂喜,卻說,為什麼要換呢?女人說換個環境不很好嗎?再說這家待遇很不錯呢!
於是第二天,男人去應聘,結果被順利錄取。那天男人燒了很多菜,喝了很多酒。
男人知道,他其實瞞不過女人的。或許從去水泥廠上班那天,或許從他丟掉工作那天,女人就知道了。是他躲閃的眼神出賣了他嗎?是他疲憊的身體出賣了他嗎?是女人從窗口看到他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公共汽車嗎?還是他故作輕鬆的神態太過拙劣和誇張?
他可以編造故事騙他的女人,但卻無法讓心細的女人相信。其實,當一個人深愛著對方,又有什麼事,能瞞過去呢?
男人回想這二十多天的日子。每一天,飯桌上都有一盤木耳炒雞蛋。男人知道木耳可以清肺。粉塵飛揚中的男人,需要一盤木耳炒蛋;有時女人會逼他吃掉兩勺梨膏,現在男人想,那也是女人精心的策劃;還有這些日子,女人不再纏著他陪她看電視連續劇,因為他是那樣疲憊。
現在男人完全相信女人早就知曉了他的秘密,她默默地為他做著事,卻從來不揭開它。事業如日中天的男人突然失業,變得一文不名,這是一個秘密。是男人的,也是她的。她必須咬著痛,守口如瓶。她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包括製造秘密的男人。
男人站在陽台看城市的夜景,終有一滴眼淚落下。婚姻生活中,有一種感動叫相親相愛,有一種感動叫相濡以沫,其實還有一種感動,叫作守口如瓶。
(佚名)
心靈感悟
不僅那些曲折淒美的愛情讓人感到,那些看似平淡的愛情也會令人感動。因為這種看似平淡的愛情中包含了默契,包含了相濡以沫。
在兩個人共同生活的幾十年裏,貧窮或富貴,生病或健康、卑微或顯赫、低賤或高貴、失意或成功,在人生的路上一路攙扶、相濡以沫,在平靜、關心甚至爭吵中走向每一個歲末,走向白發蒼蒼的暮年。有一種愛情叫作相濡以沫
有人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以前無數次看到這句話,對其沒有任何概念,直至上了大學,時不時有成雙入對的親密身影從眼前走過。人們都說大四是分手的季節,勞燕分飛的故事每一年都不勝其數,看著眼前甜蜜的倩影,不由地想是不是他們大多數的結局都是相忘於江湖呢?
有多少人曾經花前月下,山盟海誓,愛的昏天黑地,可是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緣分盡了,便相忘於江湖。然而,有一種愛,叫作相濡以沫。比起“相忘於江湖”,我更讚賞、更傾注的還是“相濡以沫”。
在我的身邊,我從小至大的成長曆程,就見證了對這四個字的最好詮釋,是的,他們就是我的父親母親。
愛在圍城裏
佛說,前世的一千次回眸,換來了今生的擦肩而過。但是佛能否告訴世人,多少次的擦肩而過才換來了今生的同甘共苦?
父母相識於最艱苦的時代,物質條件及其惡劣。父親青年才俊,卻一窮二白。母親慧眼識珠,看準了父親的才智,不在意他的潦倒家境。
剛結婚之時,家裏唯一的電器是一隻電燈泡,所謂的“家”也隻是臨時租借的一間小屋。媽媽說她也不是沒有過憂慮,但是對父親的信任,讓她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一直堅信著父親會憑借自己的能力給我們幸福的未來。
母親賢惠能能幹,不但在工作上獨擋一麵,而且包攬了家裏的一切,父親的一切,我的一切,以至於若幹年後我們什麼都有了的時候,母親總是因為多年來的操勞而腰酸背痛抑或咽炎發作。
然而,父親不事家務也是有苦衷的,小時候落下的腰痛根本經受不住一丁點體力活。父親經常開玩笑說自己“身殘誌堅”,“身殘”是誇張了點,“誌堅”卻是真的。
父親思維嚴謹縝密,做事成熟穩重是出了名的,也正是因為果敢而又堅毅的性格,才能從當初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走到了今天,擁有了成功人士所擁有的一切。
如果把我家二十年來的奔富過程比作一場戰役,那麼父親就是前方的英勇戰士,母親就是後方的兵馬糧草。二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在彼此的默契配合和同舟共濟下,這場戰役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外麵的人想進來,裏麵的人想出來。然而,有一種愛叫作相濡以沫,婚姻並不是它的墳墓,而是它的永生。
我的父親母親,他們也許曾經也在這座圍城裏迷茫、徘徊過,可是,更多的包容、理解與關懷,使那看似是圍城的婚姻對他們來說成為了一種責任,讓彼此生活地更幸福的義務。
那一紙婚書,便是兩人締結同盟的約定,於是,從此以後兩人並肩作戰,突出重圍,最初的那座“城”便不複存在了,愛便得到永生。
習慣是愛的最高境界
有沒有人思考過: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也許有人會說是為了愛的人舍棄自己生命中擁有的一切,我最初也是這麼認為的,因為許多的愛情最壯烈的時候總是會和生與死聯係在一起的。
然而後來想想,那些蕩氣回腸的愛情總是悲情者居多,如果什麼都舍棄了,那又有何幸福可言?又談何最高境界呢?況且隻會在言情小說和電視劇中出現的片段,隻是水中月,霧中花而已,離我們的現實太遠了。
愛的最高境界,我認為,是習慣。當你習慣了一個人生活中的習慣,你就真的愛上他了。正如母親習慣了父親的鼾聲,沒有了反而覺得心裏不踏實;父親習慣了母親的嘮叨,聽不見反而覺得心裏空落落的。
從前不愛幹淨的父親,和母親生活了十多年後,也開始指責別人不幹淨,那樣的語氣、那樣的神態竟與母親如出一轍;從前很早就犯困上床睡覺的母親,慢慢也開始了“貓頭鷹”的生活,隻為了等待晚歸的父親,並為他做上一份夜宵。
母親每天將父親次日要穿的衣物準備妥當,擺放整齊;父親隻喜歡吃母親燒的菜,對其他人都挑三揀四。習慣是個可怕的東西,它讓父親依賴,讓母親樂意被依賴。
愛情是對另一個人習慣的認同,愛到最高境界就是認同了他的習慣。現在早已習慣相似、步調統一的父母,卻出生於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裏。父親是清苦農村家庭的長子,母親是衣食無憂的城市姑娘。兩個人會為了對方去改變、去遷就,這就是愛。
愛情的哲學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就在生活的點滴裏。安妮寶貝說過:“不是愛他,而是愛有他的日子。”習慣是愛的最終歸屬,也許,也是愛的最高境界吧。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那麼多描寫愛情的古詩詞中,不乏優美華麗的。然而,要說我最愛的還是那一句言簡意賅卻寓意無窮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幅兩個人同撐起一方天空的風景。父親母親就好比兩棵獨立的大樹,共同撐起一方天空,枝葉在藍天下盛放,樹根在地底下相互扶持。風也罷,霜也罷,雨雪也罷,執子之手,就無所畏懼;與子偕老,就是短暫的一生。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其間又包含著多麼大的勇氣啊!要和一個曾經陌生的人融入同一種生活,要克服最初的恐慌與迷茫,要承受來自另一半和孩子的壓力,要度過令人焦慮的七年之癢,要忙走於柴米油鹽之間……
漫漫長夜裏執子之手,走完這一段又一段的長路;坎坷的道路上執子之手,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平凡中彰顯偉大,於平淡中窺見真情。
舒婷描繪過這樣一道風景:大街上,一個安詳的老婦人和一個從容的老人微笑著,從不同的方向麵對麵地走近,走近;然後是微笑著,鼻尖頂著鼻尖地站著,雙手緊緊地係在一起,身後西下的陽光把他們的頭發和笑容染成一片暖暖的黃色。身旁的人們被他們的幸福染成一片溫暖。
我想,老年的父親母親應就如同這般,羨煞旁人。
他們說婚姻是一座圍城,進去了的想出來。而你們就這樣手牽著手,坦坦然然地一起走入圍城裏,互相扶持著,把許許多多毫不動人的日子走成一串風景。
在你們身上,我看到了愛情的最高境界:習慣彼此,為了彼此去習慣另一種生活。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說的就是你們吧。在冥冥之中相遇,然後攜手相伴,看過無數日出與日落,走過每個陰雨豔陽天。
沒有太多的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沒有大喜也沒有大悲,沒有999朵玫瑰也沒有魂斷藍橋,有的是攜手並肩看細水長流的淡然,是相對無言眼波如流的默契,是滄桑歲月中沉澱下的溫暖,是浮華背後的那一抹真摯、一份依靠。這種愛,就叫作“相濡以沫”。
(佚名)
心靈感悟
一對夫妻幾十年風雨與共,相濡以沫,看似平淡,其實這裏麵包含了很多常人無法做到的東西。因為相愛的人相處久了,感情開始磨滅,感覺開始鈍化,更多的是對柴米油鹽的關注,注視的眼光也從含情默默到平平淡淡。
此時,外界的誘惑不斷衝擊著這個兩人組合,兩個人必須難得住寂寞,經過不斷磨合,才能逐漸走向相濡以沫。有一種精神叫作相濡以沫
我和一位老人一起聽著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
60年前,一位美麗大方的姑娘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帥氣的小夥子。姑娘的年齡比小夥子的年齡大,可是姑娘並沒有說什麼,依然答應了這門親事。隨後姑娘與小夥子成親。
婚後的生活似乎並不順利:貧窮的家庭,脾氣暴躁的丈夫。可是這一切姑娘都忍受了,在丈夫外出的日子裏獨立承擔起家中的一切,沒有怨言,沒有不滿。默默的盡著一個妻子,一個兒媳應盡的責任。沒有能夠想象的出一個弱女子,怎樣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扛起起整個家庭。
再後來就是有了孩子,於是成了一個真正的家。再後來,孩子都長大,成家,立業,離開了他們自己獨立生活。
就在兒女都有能力自己生活的時候,她病倒了——偏癱。這意味著她不能再勞動,不能再到處走動,甚至自己的飲食起居都控製不了。
她的丈夫,當年那個比他小的小夥子,那個脾氣暴躁的男人,頃刻間變的溫柔,似乎是彌補這麼多年的缺憾。也許照顧她應該是兒女的事,也許他可以更有資本發脾氣,也許他可以好好享受他的晚年,也許……有一千,一萬種也許,他偏偏選擇了自己親自照顧她——他的妻子。
從未有過的細心與溫存,從未說出口的愛與嗬護,就是這麼一位脾氣倔強的老人,卻讓從未出現的現象持續了整整10年。10年,足夠改變一個人了;可是,10年,那需要多少的耐心與勇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