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許多成功者,他們與失敗者的唯一區別,往往不是更多的勞動和孜孜不倦的流血流汗,也不是多麼聰明過人的頭腦和謀略,而隻在於他們的韌性和耐心,在於他們多堅持了那一刻——有時是一年,有時是一天,有時,僅僅是一聲雞啼。
(佚名)
心靈感悟
成功有時很簡單,就是忍耐住寂寞,多堅持一會。多堅持一會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
文中的釀酒的那個失敗者告訴了我們:不管是辛勤的勞動,還是有聰明過人的頭腦和謀略,如果不能堅持,就注定要失敗。享受寂寞的境界
近年來,研究陳寅恪先生的著述可謂多矣,手頭的這本《寂寞陳寅恪》卻從嶄新的角度,為我們解讀一代大師陳寅恪的學術精神和人格魅力,特別是通過對陳寅恪先生詩文書信等相關文獻的發掘、研究,對陳寅恪的內心世界進行了剖析和闡釋。
陳寅恪一生經曆了清末、民國以及新中國,他的一生基本上與現代中國文化的萌芽與成長同步,時代的鼎革承轉中。他憑借著自己卓異的天資和勤奮的努力累積構建了博大敦厚的學術殿堂,為同時代的人們以及後來的我們所景仰。
該書以時間為順序,從陳寅恪海外求學寫起,重點描述了他在清華國學研究院執教時的情景,以及在日寇侵華的日子裏陳寅恪的坎坷人生經曆,特別對他晚年的愜意與悲涼進行了全新的解讀。
縱覽陳寅恪先生不平凡的人生經曆,我們不僅僅折服於他敦厚的學識、豐富的思想,更為他身上所具有的堅韌的骨氣而感動。
“蓋世奇才”、“教授之教授”、“太老師”,這是國內外學術界及當年清華國學院學生對一代學術大師陳寅恪的尊譽。
陳寅恪家學淵源,舊學根底深厚,後來他遊學歐美多年,對西學諸多新觀點新方法也有很深的造詣。他治學麵廣,宗教、曆史、語言、人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
他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隻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因此,陳寅恪的課上學生雲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北大的德國漢學家鋼和泰等都風雨無阻地來聽課。
盛名之下,他卻樸素厚實,謙和而又自信,真誠而不偽飾,表現出了讓人十分敬佩的學者本色。
然而,命運對待陳寅恪又是極其刻薄的。在他的後半生,先是雙目失明,接著又是“臏足”。對一般人而言,這樣的打擊真是生不如死了,然而,陳寅恪卻充滿韌性地活了下來,並且沒有停止自己的學術研究,沒有停止自己“以詩紀年”的精神漫遊,他完全沉浸在一個更為崇高壯美的藝術世界與思辨世界裏。
翻閱陳寅恪的一生,“寂寞”確乎存在於他的生命深處,特別是他失明之後,他隻有用心中的詩句抒發對人生的感慨,排遣內心的寂寞。
他是一個純粹的學者,而在他的學術生涯中能夠與之齊肩、對談者實在不多,加之身體的殘疾,精神的空寂,事業上的苦悶,便凝集為一種精神的創痛。所以,他選擇了研究和創作,唯此才能轉移和釋放身心的苦痛。
然而,這種空寂在陳寅恪身上又表現出一種境界,一種對洞徹學術、參透人生的境界。
(董保綱)
心靈感悟
在近現代學術界,陳寅恪的地位是無人超越的,他被稱為當時中國“最博學之人”。然而,和其他的學術名人相比,他的名字卻並不為國人所共知。
僅此一件事就可以看出陳寅恪治學、為人的低調,也正是這種低調和孤寂,才鑄就了這位學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