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3 / 3)

李時珍走出京城,一身輕鬆,飛快地趕回家中,卻發現父親已久病在床,父親沒有告訴做官的兒子自己病重的消息。

李時珍見父親臥床不能起身,便決定暫時不再外出,一邊在家侍奉父親治病,一邊改善居住條件,為著書立說準備條件。

隨著人丁的繁衍,李家那所老宅已顯得狹小了。李時珍在雨湖邊選了一塊地,親自規劃設計,蓋起了一座寬敞軒亮、環境幽靜、景色宜人的新宅院,既適合父親養病,也適宜自己潛心研究、撰著。

這時候,李時珍的大兒子建中,按著父親的安排,已考中舉人,走上仕途,為李家改換了門庭。李時珍說服父親,將二兒子建元、三兒子建方留在身邊學醫。小兒子建木年歲還小,仍在讀書。李家到李時珍這一代,已是人丁興旺,成為新州醫學世家、讀書人家了。

李時珍從雨湖引來一股湖水,美化院落,使得這一座幽雅的宅院裏有花有水,生意盎然。不僅家裏就有清溪流水、花草繁茂,推開窗戶,還能看見碧綠清澈的雨湖,望見湖上飄滿的點點漁帆,聽到悠揚的漁歌和小鳥的鳴叫。李時珍引用《詩經》裏“考般在阿,碩人之過”(碩人為盛德之人,過為寬厚的意思)兩句詩的立意,在自己的門前題了“過碩館”三個大字。同時,給自己取了個別名叫“瀕湖山人”,借以抒發無官一身輕,專心致誌著書立說的抱負。

李言聞為了支持兒子完成重編《本草》的大業,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大量資料和撰寫的幾十卷著作,全交給了李時珍。老人還抱病與兒子一起探討醫學、藥學中的各類問題,審閱兒子的著作,他相信兒子能為李家給後世作出驚人貢獻。

李時珍精心照料父親,使父親的病開始好轉。在此時間裏,他完成了《瀕湖醫案》、《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藏圖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著作。這些著作都凝聚著李時珍父子之間的深情厚誼。比如,《瀕湖脈學》就是李時珍在父親《醫學八脈法》、《四診發明》的基礎上寫成的。

中醫的脈學,自《內經》開創以來,曆代都有論述。東漢張仲景對評脈的辨證論述,散見各篇,未成專著。兩晉王叔和著有脈經12卷,因時代久遠,散失太多,到《舊唐誌》隻留下兩卷。李時珍本著“涉獵群書,搜羅百代”的治學精神,除廣收經典外,還涉及上自太倉、啟玄、叔和之學,下至唐宋金元諸名流脈學著作達48家之多,在此基礎上刪繁就簡,寫成了集脈學著作大成的《瀕湖脈學》。第一次以27脈“歌訣”及“四言舉要”,解決了通俗切用的難題,並批判了《脈訣》的謬誤。

《瀕湖脈學》全書僅2萬多字,然而字字斟酌,深入淺出,句句通俗,且俗不傷雅。以脈論醫,明理切用,音韻協調,易讀易記,故風行天下成為後世脈學的指南。我們今天全國中醫院校的脈學教材,大多取材於這本經典著作。

在這個時期裏,李時珍還寫了《命門考》、《奇經八脈考》等著作。

與此同時,他對《內經》、《抱樸子》、《千金要方》等古籍,以及藥王廟中的針灸銅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李言聞舊病複發,醫治無效去世。臨終前,他囑咐李時珍要克服困難,盡快地將《本草》重修好。

幾年以後,李時珍同哥哥李果珍一起,將父親與去世已久的母親張氏合葬在雨湖畔的蟹子地。至今,這座合葬墓還在美麗的雨湖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