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李言聞從李時珍手裏接過白花蛇,用釘子將蛇身釘在木板上,用小刀截掉尾巴,小心地剝掉蛇皮剔去蛇骨,然後,用藥鋤挖了一個坑,將蛇皮、蛇骨、蛇頭和蛇尾放進坑中,並指著蛇頭對李時珍說:“你看,這條蛇的眼睛還是睜著呢。蛇死後一般眼睛都是閉著的,唯有蘄州白花蛇死後眼睛是睜著的,這是辨別真假蘄蛇的辦法。蛇頭、蛇皮、蛇骨都有劇毒。剖完蛇後要將它們小心掩埋,以免傷人。捕到的蛇經過處理後,便可以用來炮製白花蛇酒了。來,我把祖傳的製作方法教給你。”
父親提著蛇,李時珍挎著竹籃,一起走進了他們家的藥材炮炙房。
李時珍從記事起,就跟著父親在炮炙房裏學製中藥,這一次,他向父親學習製作祖傳白花酒的方法。仔細觀察父親將白花蛇放在一個瓷體內,倒了一瓶糯米酒入內,用手把白花蛇反複用酒洗滌,直到糯米酒把它浸潤得透亮,才把它放入一個小細瓷壇中,然後配藥:羌活2兩,當歸2兩,天麻2兩,秦艽2兩,五加皮2兩,防風2兩。用銼刀將藥銼成細粉,裝進生絹袋中,用麻繩紮緊封口,把它放進白花蛇的瓷壇中,再倒進一瓶糯米酒,用箬葉密封壇口。最後,父親將瓷壇放入一個盛有水的大鍋中。
李時珍仔細觀看父親製作的全部過程,並牢記在心裏,他覺得炮製藥材真是趣味無窮。先前還是那麼可怕的毒蛇,經過加工炮製,幾天以後就成了藥效顯著的藥酒,簡直不可思議。趁著興致,他就在炮炙房裏用采來的艾葉製藥,於是,他再將父親的《蘄艾傳》看了一遍,默記下製藥的方法。然後,將艾葉揚去塵埃、殘屑,放進一個大石臼中,用一根木製搗杆搗碎,搗成艾茸後,去掉渣滓,再把剩下的白色艾葉搗成柔爛得像棉花為止。搗好艾葉,他找來硫磺末,加入艾葉中拌勻,然後,將艾葉、硫磺糊製成細條,裝在一個簸箕中,拿到屋外放在屋簷下陰幹,常用的硫磺艾便製成了。從這以後,李時珍常到炮炙房,幫助父親炮製各種藥材。為了不影響學業,他把書帶進炮炙房,一麵看書,一麵學製藥。
童年時代的李時珍,從采藥、製藥中,既感到製藥的艱辛,又體會到製藥的樂趣。父親的一言一行,默默地影響著他,李時珍對祖國醫學的知識是從父親教導、閱讀父親寫的書開始的。父親寫的《蘄艾傳》不僅使他了解了家鄉的特產蘄艾,還知道了家鄉所產的蘄蛇、蘄龜、新竹等藥材都是聞名天下的。尤其是父親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作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李時珍。後來,李時珍在編著偉大的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時,常常引用父親寫的書、父親說的話。李時珍編著的《瀕湖脈學》也是在他父親著作上“選精擇華”融彙己見而成的。李時珍的另一部著作《蘄蛇傳》也是受父親《蘄艾傳》的影響,從而得到啟迪撰著的。
父親,成了李時珍走上醫學道路的第一個啟蒙老師。
求取功名
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李時珍12歲。經過幾年私塾學習,他已經刻苦地把四書、古詩等課業讀熟,並學習寫詩,做八股文了。
第二年,蘄州知府周訓看中了李時珍,將他選送到黃州去應“童試”。
李言聞帶著兒子,來到熱鬧非凡的黃州府,李時珍無暇去觀賞府城的風光,專心致誌地應試。“童試”考兩門,一為“四書義”(八股文),一為“試帖詩”。李時珍兩門考試的成績都屬優秀,一舉考中秀才。秀才,是科舉考中的“生員”的俗稱。凡考中生員的人,便跨入了儒林,在府、州、縣學的學生名額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取得生員資格,便能進一步考舉人、貢生、進士,一步步登上儒林的高峰。進士是朝廷選拔官吏的首選對象。全省會考中鄉試第一名解元、全國會考中的第一名會元、殿試中的第一名狀元,是曆代文人在各級考試中追獵的目標。特別是狀元,一中便會“奪魁天下”,是科舉中的最高榮譽,是士子們追求的最高目標。
李時珍13歲中秀才,少年得誌,前程似錦,父親感到莫大的欣慰。他及時告誡李時珍:“中了秀才固然可喜,但距離舉人進士的目標還差得很遠。”他要李時珍奮發努力,去參加在武昌舉行的三年一屆的全省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