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在“流浪”的諾貝爾對巴黎有著非常美好的印象,他的一生中,有18年是在文化之都巴黎度過的。諾貝爾曾有趣地評價巴黎說:“在巴黎,連狗都散發著文化氣息。”
1873年,法國的工廠建立以後,年近40的諾貝爾在法國定居了。他在巴黎的馬拉克夫大街買下了一個非常豪華的別墅,並在院子裏布置了一個投資巨大的實驗室。
他對自己的工作從未有過滿足的時候,因為他確信,科學的道路就像一條長長的鏈子,任何成就都隻是其中的一環。他開始設法改良他的炸藥產品,並特別把注意力集中在達納炸藥的改進上。
他早就想到:矽藻土隻是泥土而已,它的作用僅僅是吸收能爆炸的硝化甘油,它自己既不會燃燒也不會爆炸,也就是說,它雖然增加了硝化甘油的安全性,卻降低了它的爆炸力,這無疑是一種損失。
怎樣找到一種既安全又不會降低爆炸力的物質來與硝化甘油混合呢?這成了諾貝爾思考的新問題。與此同時,美國有一個名叫美納爾的醫科學生,用棉花和硝酸做實驗,製成了一種藥劑,它的化學名字叫硝酸纖維素膠片。
正是這種棉膠,引發了諾貝爾開發新產品的靈感。
1875年的一天,在試驗過程中,諾貝爾的手指被破裂的試管劃傷了,他的助手順手為他貼了一塊棉膠。
不料,到了晚上,諾貝爾上床後,手指竟痛得使他不能入睡。
“咦,棉膠還是好好的,並未脫落嘛!難道傷口化膿了嗎?”
他把粘住傷口的棉膠撕下,用水洗淨傷口,疼痛似乎減輕了一些,他再塗上新的棉膠,傷口已不像剛才那樣劇烈疼痛了。
諾貝爾回到床上,心裏還在想:“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一定是有什麼東西透過棉膠,侵入了傷口,它才會那麼疼。”
“我在睡前做了些什麼?啊!對了,我摸過硝酸。這麼說,硝酸就有透過棉膠薄膜的能力了!”
“棉膠雖然是醫藥用品,但它的化學名叫硝酸纖維素,是屬於可爆炸性物質,硝酸能透過它,那麼硝化甘油能不能滲透到它中間呢?”
諾貝爾突然一躍而起,身著睡衣就跑進了實驗室,那時已是淩晨4點了。
“對!把硝化甘油和硝酸纖維混合看看,這兩種都是爆炸物質,如果兩者能完全溶合,必定能產生威力更強大的炸藥!”諾貝爾作了如此假設後,立刻開始著手去做。
他取出棉膠液和硝化甘油,以各種不同的比例互相混合。試驗的結果,在某種比例下,他得到類似果凍一般軟硬的膠狀合成物。
新發明的這種炸藥爆炸時隻有少量煙霧,爆炸力卻大大加強。在運輸中任憑怎樣擠壓,隻要沒有雷管引爆,它就不會爆炸。
諾貝爾為其取名“膠質炸藥”,即“膠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