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盡心盡力地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孩子們,他經常帶他們參觀自己的炸藥工廠,這使諾貝爾從小就對炸藥和煙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有一次,伊曼紐爾詢問他們兄弟三人長大後想做什麼,羅伯特說要成為偉大的技師,路維希說他要成為一個大企業家,諾貝爾則搶著回答說,他將來要做個發明家。其實,伊曼紐爾早就看出來了,諾貝爾最喜歡到他的工廠去,還偷偷地拿回火藥來自己試著做小地雷,並經常翻看化學書本,跟自己當年一樣,迷上了炸藥。
1843年,諾貝爾的小弟弟埃米爾出生了。
1850年,在諾貝爾17歲的時候,父母開始談論起他的未來,老諾貝爾想培養諾貝爾成為發明方麵的技師。所以他打算讓諾貝爾去美國留學,學到最先進的技術後再回來。就這樣,諾貝爾離開了溫暖的家,前往一個陌生的國度,學習他熱愛的東西。
首先,他乘船回到了他的祖國——瑞典。在那兒,他主要是走親訪友,回味兒時的歡樂。離開瑞典,他去了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拜訪了社會名流和哥本哈根大學的學者。然後,他到了德國著名的港口城市漢堡,在這裏,他參觀了許多大型的工業企業,由此萌發了以後自己創辦企業的想法。接著,他去了向往已久的法國首都巴黎。在巴黎,他參觀了大學的研究所,觀看了各種實驗,並且結識了不少科學家,通過他們,勤奮好學的諾貝爾了解了發達國家大量的科技新成就。
告別巴黎,他來到英國,參加了這裏的世界博覽會。他對倫敦大學留連忘返。但由於時間短和交通不便,他沒有去著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短暫的旅遊使他精神煥發,身體也比在家時好多了。他這次外出的最終目的地是去美國,因此,他踏上了從倫敦到紐約的長達3200海裏的漫長航程。顛簸的船隻、孤獨的生活,使他倚著欄杆,浮想聯翩。
來到紐約,前來迎接他的,正是他父親的朋友艾立克遜。在回家的路上,艾立克遜向諾貝爾介紹美國五光十色的生活,並表示要帶他四處去走走,但諾貝爾對這些絲毫提不起興趣,隻是對叔叔的實驗室充滿好奇,他隻想盡快學習。
在艾立克遜的實驗室裏,諾貝爾確實學到了許多東西。他幫助艾立克遜從事熱氣研究工作,即用火和高溫產生膨脹空氣來代替蒸汽發動機引擎。
諾貝爾從這項研究中,學到了物體燃燒發熱使氣體膨脹、從而產生巨大推動力的原理。他學習勤奮,求知若渴。凡是經他耳聞目睹的重要原理和過程,都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大腦。
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諾貝爾的學業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是孤身一人來到遙遠的國度,他的內心交織著複雜的情感。他想念年逾半百的父親、關心著他的母親,更掛念年幼的弟弟埃米爾,他又長高些了嗎?
於是,他決定啟程回家。
艾立克遜先生在惜別之際,對這位有遠大前途的青年說:“你的天資極好,隻要你有勇氣,再加上勤奮努力,一定會成為卓越的科學家。我企盼著你成功。諾貝爾,告訴我,你的理想是什麼?”
“我一直想當個科學家,用我的發明成果為人類造福。”
帶著兒時就有的遠大理想和已經掌握的知識,諾貝爾踏上了回家的路。
對於這一次的歐美之旅,諾貝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我在青春年少時,毅然離別家鄉,遠渡重洋,到異國旅行,漫漫大海並未使我留連,因為我胸中的海洋更加浩瀚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