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戰爭又開始了,隻是它發生在德國的內部。
戰爭很快波及到了全國,戰鬥的殘酷帶來了經濟上的蕭條,無辜的人民陷入了饑寒交迫之中了。
國際友人們始終關注著愛因斯坦的安危,希望他盡快離開飽經戰爭創傷的德國。
可是此刻的愛因斯坦,卻深深地眷戀起他的故鄉來了,他在給友人的回信中說道:“我不想在這個時刻離開柏林,離開飽經憂患的德國,我絕不是那種卑鄙的小人,我深愛著我的朋友和家人們,我不會在這個危難的時候離開他們的,我相信,一切會好起來的……。
但是,愛因斯坦的美好願望隻是他自己的想法罷了。他以為有了一個共和國的形式,民主和平、自由的社會就有了保障。
這一切沒有幾天就改變了,而且愛因斯坦本人,也被卷進了一場深刻的政治漩渦中去了。
德國的整個社會,都在把壞事往猶太人身上推,以此達到驅除猶太人的目的。
愛因斯坦在這次運動中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由於他在科學界那無以倫比的地位,德國人並不準備驅逐他,但是,許多學生拒絕上他的課,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是堅決反對戰爭的,右翼分子因此發起了對他的大肆批判。一些無知的群眾被煽動起來,愛因斯坦常常會收到一些匿名的信件,內容都是攻擊和謾罵他的話。
愛因斯坦對此一直保持一種泰然處之的態度,經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他絲毫沒有被眼前的形勢所嚇倒。有一段時間,柏林一直盛傳右翼恐怖分子已經把愛因斯坦定為了下一個將要謀殺的對象。愛因斯坦聽後特意向媒體發表了聲明:“我是一個永遠愛好和平的人,我的目的也隻是希望世界都用愛心來關心所有的民族。如果有人硬說我曾經做過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那麼,我也隻好保持沉默了。”
麵對如此緊迫的情形,艾麗莎非常擔憂,誰能保證哪一天謠言不會變為事實呢?於是,艾麗莎特意寫信給荷蘭的多茲倫教授,希望他能勸說愛因斯坦早日離開柏林,躲開這次恐怖的風暴。
愛因斯坦回信拒絕了這次邀請,並又一次重申了自己的立場:“許多人都在警告我:最近不要在柏林逗留,更不要在一些公共場合露麵,以防遭遇不測,可是我卻不這麼認為,在這個關鍵時刻,我並不想退縮,為了民族的利益,我想即使我獻出了生命也是沒有什麼值得惋惜的。”
1920年春天,愛因斯坦決定接受萊頓大學的邀請,去那裏做短期講學,以便放鬆他那顆久久壓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