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 2)

在物理係,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教授,叫韋伯,他是這個係的創辦者,在一些學術方麵,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可是,韋伯教授在課堂上講的知識,愛因斯坦早就學過了。因此,愛因斯坦雖然很敬重韋伯教授,但是,他卻不去聽課,而用大量時間去攻讀物理學大師們的著作。在數學方麵,有十分著名的明考夫斯基和胡維爾等教授,愛因斯坦也十分敬重他們。可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愛因斯坦也經常曠他們的課。

明考夫斯基是俄國人,是當時一位年輕有為的學者,有趣的是,正是這位教授後來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數學上做了精密的推理和論證。

教授們對愛因斯坦經常曠課十分不滿,他們很不理解。愛因斯坦就是這樣,他堅持自己的做法,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議論他。可是,大學畢竟是大學,有些規則是不能少的。最最基本的,就是你的考試必須要過關。愛因斯坦在大學有一個最親近的同學,他叫馬歇爾·格羅斯曼,後來,他成了愛因斯坦一般相對論的合作者。

愛因斯坦就是這樣,對其他課程不感興趣,隻是一心研究物理學。在物理學的聖殿裏自由飛翔的愛因斯坦,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學的研究中去了。

當時,物理學上常用的是牛頓創建的理論。因為這種理論用了200多年,從未有過動搖,一直是物理學發展的基礎。而且人們根據這些理論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

於是,人們普遍認為,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牛頓的理論來解釋。

不過,現在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在困擾著當時的科學家們。

“光”和“音”是兩種運動速度極快的“波”,眾所周知,燈一亮,整個屋子立刻都亮起來了,我們幾乎感覺不到它傳播的速度。別人一說話,我們立刻就能聽見,也幾乎是什麼傳播的感覺也沒有。

但是光和音確實是有速度的,隻不過,它們的速度太快了,我們感覺不到。可科學家卻能測到光的速度,在真空中,每秒30萬千米,比音的速度快得多。

於是,人們便開始追究更深奧的東西:光和音是靠什麼傳播的呢?如果什麼也不借助,那太陽上的光,便無法傳播到地球上。科學家們展開思索,他們提出一個十分有趣的想法:以太。他們認為,以太是光和波的傳播媒體,這個“以太”又是什麼東西呢?

科學家說:“以太”是沒有重量,來無影、去無蹤的。在整個字宙中,充滿了這種傳播物。科學家們又形象地比喻說:“太空就是以太的海洋,地球就像是一隻船,在以太組成的海洋中航行。”

愛因斯坦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他希望證明它。

於是,愛因斯坦把自己對“以太”理論的懷疑以及自己設計的測量地球運行速度的草圖拿給韋伯教授看。

韋伯教授對愛因斯坦的印象不是很好,因為愛因斯坦總是曠他的課。

於是韋伯教授很不滿地說:

“愛因斯坦,你應該做的是認真聽課,而不是奇思怪想,的確,你很聰明,但是,你卻太不安守學生的本份了,對不起,我對你的設計圖沒有興趣。”

韋伯教授對愛因斯坦的誤解,並沒有打消愛因斯坦對科學的探究,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