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拚死突出重圍的中國騎兵,忽然發現,一直尋找機會和自己交手的日本騎兵就等在前麵。
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曾日軍騎兵展開一場殊死較量。
說起來,這場戰鬥,王外馬甲在他的《中國騎兵》裏麵曾經作過介紹。按照書中的寫法,這一仗大致的情況是這樣的。
冀南四二九大掃蕩中,冀南軍區總部機關被日軍包圍,一二九師騎兵團在王行杖村拚死衝殺,在日軍的封鎖線上劈開一條血路,掩護總部突圍到達大辛莊。此時,後方敵軍的包圍圈中傳來冀南財校學員拉響手榴彈自盡前高呼“民族自由萬歲”的聲音,前方大批日軍騎兵正在集結,組成新的封鎖線。
軍區參謀長範朝利(1955年開國中將)下令不惜代價立即突圍。
“突破的任務就交給騎兵團,讓我們的騎兵去對付鬼子的騎兵。”騎兵團長曾玉良這樣回答範參謀長。
兩國騎兵的戰鬥開始了,王外馬甲在書中是這樣描寫此戰的:
曾玉良團長命令騎兵團在開闊地前端列好戰鬥隊形,軍刀出鞘、戰旗飄揚,擺出準備列隊衝殺的姿態。同時又把全團的十二挺機槍和二十一團的步兵都埋伏在兩側的道溝裏,等待命令。
騎兵團隻有輕機槍,而且騎兵乘馬射擊的時候是沒有副射手的,可現在,團長給每挺機槍都配了兩個助手。他的命令是:“戰鬥沒結束,機槍不許停,用最猛烈的速度把子彈全部打光。”
過了不一會兒,鬼子騎兵來了。好家夥!全是白額頭長耳朵的高頭大馬,足有一個大隊、三四百號人馬。
在平時,日軍騎兵也就是擔任偵察、追擊任務,很少有機會和對方騎兵對著幹,現在一看見對麵是同行,立刻興奮起來,再看見八路騎兵擺出了正規的攻擊陣型,“喲西,喲西”,頓時更加激動。當官的“哇啦哇啦”一叫喚,當兵的“嘩啦”一下與我軍平行列隊,意思是要和八路軍比一比業務水平。
八路軍的軍旗是擺在隊列中間的,而日軍卻不同,先導旗在邊上。六個鬼子軍官騎馬站在最前麵,戴著白手套,舉著大馬刀,上下左右地比畫一番,率領身後的三列橫隊就開過來了。那架勢確實要比咱們土八路正規得多。
這也難怪,騎兵是日本的貴族兵種,人家的騎兵中尉西竹一男爵還在1932年的奧運會上得到過一枚馬術障礙賽金牌,做派當然十分講究。
劉金魁的眼尖:“哎,哎,看見沒有?鬼子騎兵衝鋒是不戴鋼盔的呀!”
還真是的,日軍騎兵都把鋼盔掛在馬鞍上,戴著頂布帽子就上陣了,難道他們的腦袋不怕馬刀?
“還別說,人家小鬼子排隊就是好看。”八路軍騎兵們議論紛紛,像是在搞業務觀摩。
也有不服氣的:“嘁!他們也就是馬兒好,換了我騎上大洋馬,比他威風!”
日軍的馬隊從徐步行進轉成快步行進,速度加快,衝擊力逐漸提起來了,可是八路軍這邊卻還沒動作,都老老實實地站著。小鬼子以為咱們土八路不懂業務,他們撿便宜了,“殺,”一聲喊就開始衝鋒。他們剛一提速,曾團長就在這邊大聲命令:“機槍給我打,打!打!打!”道溝裏的機槍、二十一團的步槍立刻開火了……
子彈像刮風一樣掃過去,跑在前麵的鬼子騎兵全部被打倒。戰馬在運動提速階段很難實施有效的躲避,後麵的馬匹立刻被絆倒了不少,日軍的隊形沒了,速度也沒了,全亂套了。
“乘騎射擊,徐步走!”現在,輪到我們啟動了。而這時候最著急的是那些機槍手,他們要在我軍接近敵人之前把子彈全打光啊!
“出刀,衝鋒!”當騎兵團開始衝刺的時候,那些有武術道精神的鬼子也隻有掉轉馬頭,逃跑了。八路軍順勢突破了第二道封鎖線。
這一仗,被打垮了的日本騎兵指揮官讓第十二軍司令官土橋中將訓得狗血噴頭。
其實,這一戰背後,還有很多精彩的內容。
大辛莊之戰中日兩國騎兵的對決,雖然精彩,但看完以後,多少會產生兩個印象。
拚刀的陣勢麼?怎麼受了些傷亡就不拚了,掉頭就跑了呢?不過癮。
第二,這日本騎兵怎麼有點兒傻不楞登的?讓八路釣魚一樣就給打了。雖然有些勝之不武吧,可要鬼子都這個智力水平,抗戰何須打八年?
跟馬甲聊過之後,才明白,這兩個印象,都是錯誤的。
特別是第二條,這次鬼子吃虧,絕非因為傻不楞登,恰好是因為聰明得很。與當時的中國軍隊相比,二戰中的日軍是一支戰術素養甚高的精兵,其官兵平均教育程度甚至超過美軍,軍官的訓練尤其嚴格係統,雖然有時死板了些,但很少犯戰術上的低等錯誤。這樣的部隊,要讓他們送上門來挨打,並不容易。
鬼子隻是沒想到八路軍的指揮官更聰明。
這個八路軍的指揮官,就是129師騎兵團團長曾玉良。
曾玉良,河南固始縣人,出身四方麵軍紅三十軍,是西路軍碩果僅存的少數幹部之一。1936年,經過和馬家騎兵的迭次血戰,西路軍最後的餘部衝破重圍,到達星星峽,與新疆友軍回合。就在他們抵達的當天,哈密警備司令堯樂博斯發動叛亂,試圖奪取星星峽,不料守軍中突然多了這支百戰猛虎般的紅軍部隊,結果堯軍紛紛被繳械。這一戰中擔任軍作戰參謀的曾玉良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後,他和周純麟(開國少將,《血戰河西走廊》的作者)以少校身份在喀什接受蘇聯哥薩克顧問的騎兵指揮訓練,1940年開始擔任129師騎兵團團長,1943年在山東曹縣戰鬥中犧牲。
打過西北驍騎馬家騎兵,繳過半騎兵半摩托化堯軍的槍,又專門研究了三年騎兵戰術,在抗戰中指揮129師騎兵團縱橫冀魯豫,稱曾玉良是八路軍中的騎兵專家一點兒也不過分。
如果說曾玉良是八路軍中的騎兵專家,那大辛莊之戰中的日軍騎兵,就應該稱作是“打129師騎兵團”的專家。
大辛莊之戰的日軍為日本陸軍騎兵第四旅團,是129師騎兵團的老對手了,當時的旅團長為小原一明少將。
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在中國大陸投降的日軍中,唯一一個騎兵旅團就是這個騎兵第四旅團。該旅團也是日軍騎兵中始終保持全乘馬建製的唯一一個旅團,非常適合複雜地形下的機動作戰。日軍戰敗時第四騎兵旅團的位置在河南偃城。事實上,從1942年開始,除了豫湘桂作戰期間該旅團曾被抽調參戰以外,大部分時間這支日軍騎兵始終駐留在河南。其原因,主要就是因為129師騎兵團的存在。盡管敵後環境十分艱苦,但129師騎兵團始終在敵後堅持與敵作戰,行蹤飄忽,神出鬼沒。由於這個“共產軍騎兵集團”(日軍對該團的稱呼)機動性好,戰鬥力極強,一般日偽軍部隊難當其纓,日軍不得不將這個騎兵旅團放置在河南,以求抓住戰機,消滅或至少達到限製其活動範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