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阿部規秀中炮彈前對著一堵牆,牆沒有倒,他卻死了。
近來,日本公開的檔案中,出現了一份與日本侵華將領阿部規秀之死有關的重要文件——《關於陸軍中將阿部規秀戰死的報告》。
這份標有“極密”的報告,作於1939年11月18日,即阿部規秀斃命於黃土嶺11天之後,發件人為駐蒙軍司令岡部直三郎中將(1945年作為陸軍大將,日軍第六方麵軍司令在武漢向中國投降,1946年死於上海關押戰犯的監獄),收件人為當時的日本陸軍大臣畑俊六。
這份文件詳細介紹了阿部規秀的生平和被八路軍擊斃的經過,並提到對阿部身後的表彰和晉升問題。似乎我國史料中並未收存,其中不乏頗有價值的內容。
比如,我們知道日軍把阿部規秀稱為“名將之花”,但不知其出處。這份文件中注明,阿部規秀是陸軍士官學校17期生,成名於察南晉北方麵與“共產軍”郭其峰部的交手。在此戰鬥中,阿部規秀戰功不凡,深受矚目。
據查,八路軍中並無郭其峰其名的將領。經考證推測,認為阿部規秀擊敗的,可能為當時在晉察邊區活動的東北軍騎4師王奇峰部。這支部隊是受到共產黨影響的國民黨非嫡係部隊,王的前任師長恰好姓郭。該部隊確曾與阿部規秀所部日軍作戰,並受到較大損失。
此外,文中還提到阿部規秀是日軍中對蘇蒙軍研究的專家,與八路軍交戰前正在部署日本駐蒙軍對外蒙方向的防禦。
頗為巧合的是,文中也記錄到,阿部規秀指揮獨混第2旅團進攻八路軍前一天,即10月25日,接到了日本天皇的“聖旨”,將其調任侍從武官。由於部隊已經集結完畢,而且自己也希望能夠打個勝仗後回國,26日,阿部規秀仍然堅持自己帶隊出發,希望取勝後離開前線。結果,出師不利,幾天後他部下的一個大隊就在雁宿崖被八路軍殲滅。這種情況下阿部規秀始終沒有等到一個像樣的勝仗,直到被擊斃在黃土嶺。
在該文件的最後一頁,有對阿部規秀進行表彰的申請,並請求上級同意給阿部規秀晉升為陸軍大將。
結果如何呢?
在這一頁上,就有答案。
阿部規秀的陣亡報告中,岡部直三郎大將有這樣一段請求:“阿部中將在戰場上被敵彈所斃,其生前即以此為武人之本懷也,考慮到其生前拔群的武功,希望追認該中將為陸軍大將。”
日軍素有戰死後晉升一級或兩級的做法,例如,1942年被我大別山守軍(第21集團軍)擊斃的侵華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官塚田攻大將,被擊斃時軍銜就是中將。其大將軍銜是死後追晉的。
然而,阿部規秀死後,卻並未獲得追晉,其原因何在呢?
在這份資料上可以看到端倪。就在岡部申請為阿部追晉的報告上方,可以看到侵華日軍總司令畑俊六的批示:“銓議認為困難。”
銓議,即對晉升進行的評估會議,這段批示說明對阿部的追晉曾有過討論,但最後沒有被批準。
經過對資料的研讀,原來阿部規秀沒有被追晉的原因,是他獲得中將軍銜的時間太短了,阿部規秀被晉升中將軍銜是在1939年10月2日,僅僅一個月後就被擊斃,如果猝然晉升大將,軍內無法接受。
不過,銓議的結果決定給阿部規秀“勳一等”的榮譽,並厚加撫恤作為補償。
這……可真有點兒不公平。
嗯,老薩,您這是站在誰的立場上說話呢?
老薩是站在八路的立場上說話啊,您看,人家第21集團軍擊斃一個中將,一轉眼就變大將了,俺們第18集團軍擊斃一個中將呢,結果還是中將……
您說這公平嗎?
《1944:鬆山戰役筆記》一書的作者餘戈就擊斃阿部規秀的過程向老薩提供很珍貴的線索。
和這位老哥初次見麵就把兄弟給震了——大夥兒說餘戈你幹嗎這麼樸素啊,用個皮包邊兒都快磨飛了,別是“文革”時候留下的東東吧?
餘戈一樂,哦,這是當年的戰利品,日本鬼子的作戰圖囊,我拿到以後用了兩隻老母雞熬油擦出來的……
大夥兒頓時刮目相看,不是衝餘戈,是衝那皮包。
餘戈寫東西有個特點,要去真實的地點,去了解真實的情況。
於是,有一天,餘戈要寫阿部規秀,他就去了黃土嶺,那是這個日軍中將斃命的地方,結果,碰上了一個與阿部規秀有過“親密接觸”的中國農民。
慢,先別說餘戈,咱先把阿部規秀陣亡報告裏麵另外一個事兒多寫一筆。總是說日軍報戰損有水分,這回我們看看到底這“水分”到底是怎麼加進去的。要說,日本人還真是東方民族,這四書五經未必學到真諦,這“春秋筆法”實在令人佩服。
要說的就是圍殲辻村大隊的雁宿崖之戰。
知道擊斃阿部規秀的人不少,知道雁宿崖之戰的卻不多。但是,如果沒有雁宿崖之戰,阿部規秀就不可能出現在黃土嶺上。正是因為雁宿崖之戰殲滅了阿部規秀一個大隊,打疼了這個“山地戰專家”,才將其引到黃土嶺來,落入聶榮臻的重圍。
根據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北支治安戰》和《駐蒙軍戰史》的記載,1939年,阿部規秀部獨立混成第2旅團接替110師團部隊防守河北淶源,隨即計劃對淶源以南以阜平為中心活動的八路軍聶榮臻部北嶽軍分區進行打擊,黃土嶺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當時,淶源與阜平之間,中日兩軍的控製線基本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北不遠就是淶源縣城,縣城以南3公裏的李花村有一個日軍據點。日軍記載淶源縣在李花村以南的麵積大約三分之一,其中多山地絕壁,八路軍據此多次襲擊日軍運輸部隊,被稱為“敵性地區”。緊靠長城南側的銀坊、倒馬關、司各莊等地均為八路軍根據地。越過長城線,是八路軍北嶽軍區的中心阜平、唐縣(白求恩大夫殉職的地方)、行唐等地,也是阿部規秀的主要攻擊目標。這裏的長城屬於內長城,繼續向西不遠,是晉冀省界,在向西,就是著名的平型關了。
10月底,由阿部規秀指揮獨混第2旅團,被稱為“淶源南方地區討伐戰”的大掃蕩開始了。本來,這次作戰要求110師團同時從東側進攻唐縣完縣等地作為策應,但是因為需要清理進攻路線上的當地八路軍與國民黨軍,該師團進展緩慢,比計劃晚了一個星期,直到11月6日,也就是阿部規秀陣亡的前一天,才開始進入唐縣境內。然而,狂妄的阿部規秀認為根本無須友鄰部隊的配合,獨混第2旅團也可以完成任務,於10月31日按照計劃發動了對長城線以南的進攻。
因為從淶源向南的道路在李花村南分為東西兩股,阿部規秀對八路軍北嶽軍區的進攻也兵分兩路,東路,由辻村憲吉大佐指揮獨立步兵第1大隊主力,約500名日軍組成辻村討伐隊,經過長城白石口向銀坊攻擊;西路,由堤糾中佐指揮獨立步兵第4大隊主力經過長城插箭嶺南下,攻擊倒馬關。同時,阿部規秀自己率領綠川純治大佐的獨立步兵第3大隊在淶源接應,並部署中熊直正中佐指揮的獨立步兵第2大隊和森田春次中佐指揮的獨立步兵第5大隊向淶源靠攏,作為預備隊。
結果,辻村大隊11月3日,在白石口與銀坊之間的雁宿崖,突然遭到八路軍優勢兵力的伏擊。
關於雁宿崖之戰。我在機場工作時候的一個老上級,原是八路軍團長出身,親身參加過這次戰鬥。他自述此戰下來自己的一個團隻夠編成一個營了,極言日軍抵抗之瘋狂,與八路軍堅決殲滅被圍日軍的決心。這一仗,堪稱八路軍的經典伏擊作戰。
其實,雁宿崖之戰剛剛開始,已經有兩個問題值得思索了。第一,兩路日軍,八路軍為何專打雁宿崖之敵;第二,日軍一個大隊通常編製有一千餘人,為何辻村大佐的討伐隊隻有五百多人?
之所以提出這兩個問題,是因為這裏麵都有玄機。
八路軍專打東路雁宿崖之敵,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獨立步兵第1大隊,原來駐紮在靈丘,是臨時調來參戰的,而西路堤糾中佐的獨立步兵第3大隊,則一直駐紮在淶源。打辻村所部,因為他對當地地形不熟悉!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大隊不滿員。
因為就在一個星期前,這個大隊的日軍在靈丘發動一次對八路軍的攻勢,剛剛與120師715團和雁北支隊幹了一仗。
平心而論,辻村大佐去剿715團純屬找不自在——你倒看看對方是何許人也。
715團團長王尚榮何許人也?中印自衛反擊戰時的總參作戰部部長,那是好惹的嗎?
一仗下來,獨立步兵第一大隊傷亡數百人,28日才狼狽歸還建製,還沒來得及進行補充,屬於一支疲憊之師。
具體指揮雁宿崖之戰的獨立第1師師長楊成武,接到日軍來襲的情報時,正好和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向應在唐縣參加晉察冀邊區成立兩周年紀念大會。辻村大隊吃了王尚榮的苦頭,這個情報賀關當然要通報楊成武的。
辻村和阿部一樣,都是日軍中的少壯派。日軍中的少壯派一個比一個狂妄,出發前還把兩個中隊留給了阿部,伴隨旅團司令部行動,結果到達雁宿崖的日軍自然隻有約五百名了。
這個舉動,你沒法說辻村是腦子進水呢還是聰明過頭。你要說他腦子進水,輕敵冒進,戰前分兵,的確是腦子進水。可要沒有留下的那兩個中隊,雁宿崖之戰後估計光杆司令辻村憲吉有被勒令剖腹自殺的危險。
什麼叫知己知彼?什麼叫專捏軟柿子,雁宿崖伏擊戰,戰前已經體現出了八路軍情報戰的出色之處。
按照我的老領導說法,雁宿崖之戰日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充分發揮。按理說,辻村手下的五百名日軍都是戰鬥兵,是按照對蘇作戰裝備的,武器精良,訓練充分,其戰鬥力遠勝平型關被圍的21旅團輜重部隊和汽車部隊——輜重和車輛部隊畢竟不是為正麵作戰訓練和裝備的。
然而,楊成武的指揮十分出色,他是利用日軍在清早進入“雁宿崖以南狹窄漫長的隘路”(《北支治安戰》語)時突然發動攻擊的,八路軍在漫長的山穀兩側埋伏,分成許多突擊箭頭,瞬間就把日軍斬成了數十段。這可能是對付一字長蛇陣最有效的戰法了。
結果日軍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相互掩護,隻能以小集群各自為戰。
八路軍的傷亡大,主要是要求盡快解決戰鬥,不能拖時間,不得不在一些情況下采用了強攻的手段。而“日本兵的機槍打得太準了,我一個親手帶出來的警衛排,打它一個機槍陣地就全賠進去了”,我那位老領導如是說。
雁宿崖之戰,日本《華北治安戰》一書中如是記載其結果:討伐隊突然遭到中共軍的伏擊。被猛烈進攻的討伐隊奮力抵抗,但是,中共軍的戰意旺盛,整天戰鬥都在持續。
“3日下午,知道了雁宿崖情況的旅團長,迅速部署對辻村討伐隊的支援。但是,中共軍在我軍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已經在四日晨離開了戰場。”
咦,要是看這段話,我想大家第一印象是土八路被皇軍的增援部隊嚇跑了,“狐狸在獵人到達之前匆匆而去”。
但是,八路軍又是怎樣描述此戰結果呢?
“這次戰鬥,除少數偽軍混在民夫隊逃走外,我軍共殲敵五百多人、生俘日軍13人、繳獲大炮6門、機槍13挺、步槍210支、騾馬300匹、無線電收發報機兩部和一些糧食等軍用物資。”
照八路的說法,這是一場痛快淋漓的殲滅戰。
誰說得對呢?是日軍隱瞞戰損?還是土八路在虛報戰果?
說土八路虛報戰果,因為八路軍最初的報告是擊斃了辻村憲吉大佐,實際上,辻村並沒有死在此役中。
不過,這多半是無意之失,因為後來聶榮臻回憶此戰,表示當時遍地日軍屍體,無法分清辻村是否已經被擊斃,但發現一件他的軍衣,因此最初認為他已經死在亂軍之中。後來發現此人還活著,八路也就把這個戰果收回不提了。
八路是不了解這個辻村憲吉,這個日軍大佐雖然打仗不太靈光,但逃跑絕對是一流的,這次從共軍手裏逃跑之前,他已經從國軍手裏跑過一回了——1937年7月28日,冀東偽軍張慶餘,張硯田發動通州起義,擊斃日方細木繁中佐以下數百名。實際上,辻村憲吉是當時通州日軍的最高指揮官,隻是因為他當時有事不在現場,所以幸免一死。辻村憲吉在日軍中堪稱逃跑專家。
然而,我們還得確認,雁宿崖之戰的結果,到底誰說的是真話。
要沒有這份阿部規秀的陣亡報告,這個事兒,恐怕還真要陷入各說各話的怪圈呢。
三
在阿部規秀的陣亡報告中,無可回避地需要彙報此前第2混成旅團的作戰情況。這份報告中談及日軍的損失,提到被八路繳獲去“山炮兩門、步兵炮兩門、重機槍三挺、輕機槍六挺”等,並提到這些裝備大部分損失在雁宿崖的戰鬥中。承認雁宿崖之戰日軍被擊斃83人,負傷49人。不過,這隻是經過確認的部分數字,實際全部損失“目下正在調查之中”。
這個數字夠給土八路麵子的了,1944年,日軍九萬七千人攻擊洛陽,洛陽守軍15軍拚死抵抗,日軍苦戰21天才拿下這座堅城。這樣一場戰役日軍損失多少人呢?
按照防衛廳戰史,共計陣亡55人……
繳獲的山炮,考慮到獨混第2旅團為了對蘇蒙作戰已經完成換裝,當為41式山炮。
這種火炮為日軍山地部隊最重型的裝備,日軍稱作“聯隊炮”。獨立步兵第1大隊本來沒有這種武器,根據日軍記載,這次出擊雁宿崖,該部隊配屬了一個旅團直屬的炮兵小隊,估計就是他們的裝備。
步兵炮,當為92式70毫米步兵炮,這種炮是日軍在華北使用較多的偕行火炮,即可以平射,也可以曲射,在日軍中是“大隊炮”,即大隊一級裝備的重型武器。不過,土八路也特別喜歡這種炮,因為它重量輕,隻要一匹馬就可以拉走,而日軍欺負土八路沒有重武器而修建的炮樓,在這種炮麵前一打一個塌。所以這種皇軍製造,八路卻喜歡的大炮一旦丟失,日軍每次都非常重視,常常窮追不舍,否則周圍幾個縣的據點都沒有安全感。
這些大炮好是好,雁宿崖之戰一開打雙方就進了扔手榴彈的距離,你大炮可不能上刺刀,幹亂轉找不到目標,反而成了日軍的累贅。
重機槍呢?應該是太平洋戰爭中被稱作“法國女郎之吻”的92式重機槍。這種重機槍在塔拉瓦打得美國大兵叫苦不迭,然而,對八路卻是個雞肋似的東西——那一分鍾450發子彈的射速,土八路可是養不起啊!
別管怎麼說,雁宿崖之戰,楊成武發“洋”財了!
要知道,抗戰中八路能繳到日軍的大炮十分不容易,1942年太行三分區司令員劉昌毅繳了鬼子一門山炮,險些沒樂趴下。而日軍旅團長也會正兒八經地寫信來,要求八路歸還——大概鬼子也琢磨,你八路造不了我們的炮彈,拿著也沒用不是?
八路又不是缺心眼,這個交涉,自然是沒有下文的。
雁宿崖日軍損失的數字,除了人員(皇軍不是說了嗎?“目下正在調查中”)以外,和楊成武的描述,基本算對上號了。所多出的兩門炮,估計是偽軍使用的迫擊炮(老上級提到雁宿崖之戰繳獲過迫擊炮),“土八路”的戰績看來水分並不大。
不過,根據八路軍的報告,被伏擊的敵軍中有一部分偽軍,到底有多少偽軍呢?我那位老上級說得比較客觀,認為也就一二百,當時偽軍還不像後來那麼多。他講戰鬥結束後軍區再三讓確認戰果,加上為了在日軍遺體中尋找辻村大佐,戰士們當時反複數過,認為擊斃日軍在六百人以上。但是,天亮的時候,埋葬日軍屍體實數卻是約四百人。大約,在夜間還是有重複計算的情況。
其中會不會有偽軍呢?
不會的,他說,日本兵都穿兜襠布,偽軍有的穿褲衩,有的什麼也不穿,看這個就能分出來。
這個區別,薩倒是沒有想到。
日軍參戰的有多少人呢?
阿部規秀的陣亡報告中提到,這路敵軍的基幹是兩個步兵中隊(滿員共約500人),以及一個炮兵小隊(50人——個人認為還應該包括一個大隊部和大隊直屬炮兵隊。日軍一個大隊包括四個步兵中隊,留了兩個中隊隨同旅團行動,所餘正好這些兵力。考慮到辻村所部在王尚榮手裏受過損失,其到達雁宿崖的總兵力應不及600人。如果被擊斃的日軍達400餘名,加上13名俘虜,49名傷員,和辻村大佐分散突圍出去的超不過150人,斃傷俘敵75%以上,稱之為一場殲滅戰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