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日本海軍“轟炸之王”的墜落(2 / 3)

奧田喜久司果然不愧“轟炸之王”的大名,他上任後狠抓日軍遠程轟炸訓練,從1939年5月開始,日軍13航空戰隊多次組織了對重慶的大規模轟炸。

1939年11月4日,日軍第13航空隊、鹿屋航空隊、木更津航空隊全軍出擊,從武漢王家墩機場起飛,轟炸中國抗戰的重要後方基地——成都。其兵力包括13航空戰隊的36架96G3M轟炸機、鹿屋航空隊的18架轟炸機和木更津航空隊的18架轟炸機。這是一次日軍罕見的大規模轟炸行動。

負責指揮這次戰鬥的日軍指揮官,便是第13航空隊司令官、海軍航空兵大佐奧田喜久司。

由來鍍金的奧田指揮這次大規模的轟炸,有一點奇怪,因為鹿屋和木更津航空隊都屬於第1聯合戰隊,與他指揮的第13航空戰隊屬於平行關係,互不統屬。不過如果知道日軍組織這次轟炸的原因,也就可以了然——日軍組織這次轟炸,是為了報複10月2日中國空軍和蘇聯誌願航空隊對漢口機場的奇襲。那一次巧妙的突然襲擊不但擊毀擊傷日軍飛機一百六十餘架,而且重創了日軍航空兵在華的指揮機關——日軍第1聯合航空戰隊司令官筱原二四三少將和鹿屋航空隊司令官大林大佐重傷,木更津航空隊副司令官石川大佐戰死,在武漢而未列入傷亡名單的日軍航空兵司令官級別的高級軍官,隻剩了奧田喜久司一人。

遭到打擊的日軍惱羞成怒,嚴令迅速運來新機,對中國空軍的基地進行報複。這種情況下,奧田指揮這次戰鬥責無旁貸。

不過,考慮到部隊的統屬問題,善於協調的奧田把出擊部隊分為兩個方陣,第一方陣是他親率的第13航空戰隊36架轟炸機,第二方陣則是鹿屋和木更津航空隊的另外36架轟炸機。第二部的具體指揮,仍然由兩航空隊的軍官自行負責。

由於日軍當時裝備的97式戰鬥機還沒有足夠的航程可以掩護這種遠距離轟炸,奧田采用將轟炸機密集編隊,依靠各機機槍和火炮相互配合組成火網來進行防禦——每架96式G3M中型轟炸機裝備有1門20毫米機關炮和3座機槍炮塔,在當時算是很不錯的自衛火力。這種做法,在美軍B-24、B17轟炸機對德國、日本的戰略轟炸中,也是常用的戰術。不過和B-17“空中堡壘”那種全身如同刺蝟一樣的自衛炮火相比,96式就顯得太單薄了,這也是奧田的密集陣戰術不能奏效的原因。

應該說,雖然當時日軍在華空中力量占有絕對優勢,但其急於報複的心理使這次轟炸的準備並不充分。實戰中,日軍因此暴露出了極大的問題,由於飛機多為修複的負傷飛機或剛剛運來尚未磨合的新機,途中日軍轟炸機不斷出現故障返航,先後有18架飛機退出戰鬥,真正到達戰場的隻有54架轟炸機。

中國空軍迎戰的部隊,是第5大隊全部三個中隊,包括:

27中隊,中隊長謝荃和,裝備法國道華玎D510戰鬥機7架、蘇製伊-15比斯戰鬥機7架。

26中隊,中隊長段文鬱,裝備蘇製伊-16戰鬥機6架。

29中隊,副中隊長鄧從凱,裝備蘇製伊-15比斯戰鬥機9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