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在日本新發現中國德製戰車照片(1 / 1)

導讀:日軍記載南京戰役中曾有幾輛中國戰車差點兒打掉一個日軍師團部。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日本發現一批抗日戰爭前期,日軍陸軍技術本部拍攝的照片,目的在於對一輛在南京戰役中被俘的中國德製戰車進行技術分析。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連平射炮都極少,戰車更是視若拱璧。抵抗侵略者的裝備卻落入敵人手中成為研究的對象,作為中國人,看到這樣的圖片,心中不免為那個時代的悲愴而再度歎息。這輛戰車究竟是怎樣落入敵手的,它曾經經曆過怎樣的戰鬥呢?

按照日方說法,中國戰車“車體損壞不大,但可見無數彈痕”。在正麵原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上有五處彈痕,包括觀察窗上方的一彈、擊毀探照燈一彈、車體腹部正麵三彈,均為輕武器擊中損傷。而背麵照片上確實可以看到蜂窩狀的“無數彈痕”。根據日方紀錄,這輛戰車是在1937年12月12日掩護步兵撤退,且戰且走中油料耗盡,依然用車上的機槍抵抗許久,才在晚上落入日軍之手的。其後部的累累彈痕,與此記錄較為吻合。

根據日文說明,這是一輛德國馬克I式A型戰車,編號312。1937年12月,該車與另兩輛戰車曾配合約300名步兵在湯山反擊日軍步兵第36聯隊,並試圖繞襲到日軍後方的師團部指揮所。戰鬥中摧毀了日本東京記者訪問團的吉普車,造成多名記者死傷。這次行動因為日軍36聯隊獨立第1機槍中隊和山炮部隊及時趕來而失利。三輛中國戰車掩護步兵撤退,並有兩輛安然離開。日軍的山炮炮彈擊中中國戰車的炮塔卻滑飛了,沒有造成什麼損傷,讓日軍頗為驚訝。正因為如此,日軍在俘獲這輛坦克後送回日本,交給技術本部進行檢驗,作為此後日軍坦克設計的參考。

中國購買的德國戰車,選型是德國陸軍早期裝備的I式A型戰車(PzKpfw I/A),因為當時德國已經發現這種車動力不足,開始裝備馬力更大的I式B型戰車,經當時在中國工作的德國顧問團斡旋,德國方麵同意將淘汰的戰車廉價出口,先後向中國提供10輛PzKpfw I/A型坦克和44輛裝甲車。這10輛I式戰車裝備裝甲兵團第3連。日方並稱中國廣東地方軍隊也有進口一個中隊的德國戰車,但在中方資料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

在南京城郭戰中,這三輛戰車再次出現,在和日軍菅原部隊的作戰中兩輛被擊毀,一輛被俘。

在南京戰役中,還有四輛幾乎完好無損的德國戰車在下關碼頭被俘。根據中方資料,與戰鬥到最後才被俘的312車相比,這幾輛德國戰車的損失很是可惜。在南京戰役中作戰的德國戰車屬於中國裝甲兵團第3連,當時的裝甲團指揮官杜聿明回憶這幾輛戰車的損失,情況是這樣的:“12月12日,中華門陣地被日軍突破,守軍潰退,戰車無人指揮,找衛戍司令長官部也無人負責。戰車連長見上自衛戍長官部下至各軍師情況均極混亂,即自動撤到下關,準備找船舶渡江。到下關後,見僅有幾艘小火輪皆被第36師控製(據宋希濂講實際上是被衛戍司令長官部控製),隻找到4隻木拖船將戰車裝上,又向第36師的一個營長借到一隻小貨輪;正在拖著木船過江之際,突然又有一隻小輪追來,不準這隻小火輪運送戰車渡江。雙方經過激烈爭執,因追來小輪上第36師的官兵較多,強迫將繩索砍斷。載運戰車的木船既無舵又無槳,不能掌握方向,隻有聽任江水衝擊,順流而下。”

這幾輛戰車就是在撤退的混亂中,木船翻覆後被日軍矢口部隊俘獲的。這次南京的撤退毫無章法,有的部隊沒有接到撤退命令,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隊也擁擠在同一條道路上,造成極大的混亂。如同中國空軍戰神高誌航因為機場警報不靈戰死在地麵上,這些戰車報國無門的命運,也不能不說是當時中國軍事體係整體問題的一個縮影。

日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戰車的機械穩定可靠,炮塔和車身正麵最厚裝甲13毫米,普通部位6—8毫米,雖然比較薄,但是足以抵抗當時輕武器的射擊。最大的缺點是裝備的主要兵器為雙聯裝機槍而不是火炮,在戰鬥中的威力和震懾力多有不足。

實際上,早在南京戰鬥打響前,熟悉戰車使用的杜聿明就提出應該留下火力較強(有炮)而且水陸兩用的英國維克斯戰車,而不應該留下隻有機槍裝備,又不能自己渡江的德國戰車。但可能由於維克斯坦克在淞滬戰役中表現不佳,多次被日軍炮火輕易擊毀,作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最終還是決定留下德國戰車“拱衛京畿”。可惜,這批戰車在南京戰役中全部損失。

杜聿明將軍也回憶曾有兩名裝甲兵在南京戰役期間,盡管坦克已經不能開動,依然利用上麵的武器抵抗日軍達數小時之久。其後,其中一名裝甲兵乘夜脫險回到部隊報到。當時杜聿明並不十分重視這件事,後來知道日方報紙報道了這兩名裝甲兵的頑強抵抗,趕緊去尋找這名戰車兵,卻發現他已經在剛結束的昆侖關戰役中陣亡了,於是再也無法知道詳情。這兩名勇敢的裝甲兵,會不會使用的就是這輛312號戰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