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強烈的人文精神和深切的人文關懷也就把美育與德育區分了開來。德育偏重於思想觀點、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的培養,而美育則偏重於精神素質和文化品格的培養,與德育相比較,美育進入了更為寬廣的文化的領域,更富於文化的意味,這一點也就決定了美育與德育在內容、形式和性質上的重大差別:其一,德育是一種規範教育,它注重培養青少年的理智力和意誌力,使之能夠按照一定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思想行為;而美育則是一種發展教育,它注重在審美過程中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和建構力,並按照一定的美學原則去引導他們發展個性和人格。其二,德育是以理服人,重在說服、訓示和灌輸;而美育則是以情動人,重在引導、啟發、勸誘,它要調動學生自身的感受、體驗和領悟,依靠學生精神的自我建構,來達到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這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教育,在美育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其主動性和自由度。其三,德育注重社會性人格的培養,強調個人對於社會的服從;美育則注重個體人格的培養,更多關心青少年的個性發展,更多強調實現自身價值、發揮個人潛力、健全個性心理和提高個人素質的必要性,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建立一種更加合乎人性的合理完滿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準則。總之,拿德育與美育作比較,前者偏於社會尺度,後者偏於個性尺度;前者遵循現實性原則,後者遵循理想性原則;前者持社會本位,後者持人本位,因此盡管美育與德育可以相互滲透、補充和輔助,但是二者卻不能相互包容、取代和排斥。
再次,美育的人文精神在本質上是形而上的、理性化的,帶有很強的理想色彩,它常常表現為一種人文理想。這種人文理想隻是一種價值觀念,它不完全屬於知識的領域,而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信念、信仰的領域,是一種價值的界定、意義的界定,它通過提供某種信念和信仰的概念、範本以凝聚整個社會的精神結構,使得時代精神、社會心理和民族風尚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之上,使得人們的社會行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行為保持一種健全、合理、向上的趨勢,進而有效地達到一定的社會目標。
一般說來,健全的社會價值體係必須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現實價值觀,一是理想價值觀,這二者相互抗衡、相互製約,使得整個社會得以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中向前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社會價值體係的建立也必須有這兩個部分,現實價值觀講究功利性、實效性、自主性和本位性,憑借這種現實價值觀可以促進社會經濟和社會生產的發展,但是也可能導致金錢至上、唯利是圖、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良風氣的滋蔓,這就需要理想價值觀來加以製約,加以引導,以信念、信仰的衝動力來製衡經濟的、物質的衝動力,理想價值觀並不強求人們必須如何行事,而是靠信念、信仰的精神力量感召人們應當如何行事,進而形成一種既講究實效、又承擔道義,既主張競爭,又鼓勵互助,既承認利益原則,又強調義利並重,既保護個人利益,又明確社會義務,既重視行為的目的性,又提倡手段的合理性這樣一種整體社會價值體係。
學校美育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人文理想便歸屬於理想價值觀的範疇,它通過向青少年提供某種審美理想的概念和範本,對其人生態度、人格境界、心理結構、文化素養發揮規範和引導作用,進而培養和造就一種新型的文化品格。
第四,當代學校美育不應全盤照搬西方模式,也不應簡單地回歸傳統,而應立足於當代,立足於中國,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給社會文化環境帶來的變革和進展,應善於發現和大力弘揚當代精神結構中那些具有生長性和生命力的因素,那些具有超前性和未來性的質點,例如當代人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主體意識和風險意識,當代人開放的心態、開闊的視野、優化的知識結構,當代人的創業精神、開拓精神和務實精神,當代人勇於選擇、勇於實現自身價值、勇於承擔責任的胸懷,當代人的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感等等。當前學校美育應以這種新型的時代精神為核心、為基點,去凝聚和整合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現代生命力的因素,“五四”新文化運動特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以及西方文化中積極有益的成分,達到一種既體現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又融彙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現代建構,形成一套可供具體實施的新體製、新規範、新內容。
這裏有三個方麵的關係需要很好解決:
其一,要解決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問題,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思想原型深深地凝結在中國人的心理結構之中,其中許多因素已經不適合於現時代,尤其是不適合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屬於死去的東西,如保守主義、平均主義、中庸之道等,但也有不少方麵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屬於仍然活著的東西,例如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舍生取義的崇高氣節,重義輕利的人格境界,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等等,當代美育的一大任務便是以當代新型的精神結構為標準,激濁揚清、去蕪存菁,在現代條件下使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得到發揚光大。
其二,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特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同樣存在著一個現代轉換的問題,不可否認,其中也存在著與現代生活和現行體製不相一致的方麵,這就需要注入新的內容,賦予新的形式,使之與新的時代精神相互接軌。
其三,對於西方文化中積極有益的成分應持“拿來主義”的態度,而不應一概拒之門外,西方文化中存在著許多負麵因素,但同時也有大量正麵因素,後者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同樣是建構當代文化可貴的思想資源,對待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大可不必厚此薄彼,民族虛無主義固然不對,國粹主義也顯然是錯誤的,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作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造和運用,這也是當代美育的一個重要課題。總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所孕育的當代新型文化為本位,在與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和“五四”新文化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的多方對話中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地位,在促進其他文化形式向當代新型文化的轉換過程中實現美育的當代建構,這應該成為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
根據以上對於當代學校美育的再認識,可以提出以下幾條具體實施意見:
首先,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問題關係到祖國的前途、民族的未來,應是我們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上來加以認識。當前學校美育的正常開展,需要一個優化的社會文化環境,需要社會美育和家庭美育的積極配合,這就需要提倡一種全民重視教育、重視美育的風氣,特別要加強政策宏觀調控的力度,使得學校美育的正常實施得到有力的政策保證。目前人們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的性質、功能和意義的認識尚不明確、尚不一致,我們的文化政策尚不健全,相應的文化法規尚不配套,造成了認識上和實踐上的種種偏差和失誤,應該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及時的糾正,從各個方麵進行有效的綜合治理,以期造成一種有利於學校美育、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優化的社會文化環境。
其次,學校美育的正常開展還有待於教育體製的進一步完善,我們必須貫徹黨中央提出的關於“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的基本精神,重新認識學校美育在學校教育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確立培養和造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這一戰略目標,在美育中體現深切的人文關懷和有力的人文導向,把美育的重點轉到提高青少年的價值觀念、人格境界、文化素養和精神旨趣的總體水準上來。同時也必須將美育的戰略地位和戰略目標明確列入我們的教育方針,使之取得立法的形式,並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上得到有力的貫徹和具體的實施。
再次,學校美育必須依靠教師去實施和完成,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也是保證學校美育正常開展的重要條件,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一方麵要采取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師的生活待遇、穩定教師隊伍等積極措施,另一方麵教師隊伍本身也麵臨著提高自身素質的問題,包括思想品德素質和文化業務素質,特別是教師自身必須具備一種新型的文化品格,在價值觀念、人格境界、文化修養、精神旨趣等方麵達到較高水準,在實施美育的過程中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
第四,在學校的課程設置中,應保證並適當增加美育的比重,應在其他課程中滲透美育的內容,還應在課外活動中廣泛開展美育。同時要改革和更新美育的內容和形式,強化其現實感和實踐性,使之與世界範圍內科技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進程,與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成就相一致,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曆史、展望未來、接觸社會、體驗人生,以利於塑造一種新型的文化品格。
最後,要重視教材建設,各個地區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組織力量編寫適用的美育教材。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由國家教委牽頭,組織美學界的專家學者、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從事美育的教師、以及分管相關工作的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通力合作編寫全國通用的美育教材,使得學校美育的實施具有相對一致、相對穩定的依據和規範。
11.美育管理的實施
僅僅提高對美育的認識還無法提高管理水平,還需要明確實施美育的正確途徑和方法,才能切實提高美育管理水平。
要抓好美術課和音樂課
美術和音樂是美育的重點學科。美術是通過構圖、造型、設色來創造形象,給人以美的感受。音樂是通過音響、節奏和旋律來塑造形象,喚起人們的感覺,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這兩門學科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們可以喚起學生對美的感受,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現實生活美和藝術美的理解,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在進行美術和音樂教學時,要克服單純傳授知識和死板的技術訓練的傾向。在教學中要適當進行美育知識的教育,加強欣賞課的指導,使學生了解美之所在,讓學生從色、形、聲中受到美的教育,吸取美的營養。
重視各科教學中的美育因素
學校教育中的各個學科、各個環節,乃至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都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拿語文來說,它用不同的體裁、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大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鞭撻與揭露了各種醜惡的思想和行為。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而且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各種形象的美和心靈美。小學思想品德課裏的助人為樂、禮貌待人、愛護公共財物等,都是在塑造人的美好心靈;體育課裏的動作美、造型美、體型美等,都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學的曆史地理以及數理化生諸課,隻要從美育的角度去挖掘就不難發現美育因素。當然,通過各科教學進行美育,應該是十分自然的,而不是牽強附會的。
開展課外藝術活動
開展課外藝術活動,是學校進行美育工作的一項重要手段。美育主要是通過藝術形象,借助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去發現美,從而使學生感受美。它的特點在於寓理於情,以情動人,在娛樂中接受教育,在愉快中受到熏陶。因此,要有計劃地開展各種課外藝術活動,如朗誦會、故事會、夏令營、冬令營活動和遠足活動以及組織繪畫小組、刺繡小組、歌詠隊等。這些活動既能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愛好和興趣,又可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學生參加校外活動,廣泛接觸大自然的景物,在廣闊的天地裏感受周圍的美,既可培養與鍛煉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又可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在中學,課外藝術活動要逐步提高層次,如參加少年宮、文化館活動,到舉行電影電視討論會、組織小型演出、自辦小型畫展、參加環保公益活動等。
持之以恒地開展“五講四美”活動
“五講”為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為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五講四美”是我國對全體公民進行精神文明建設最起碼的要求,也是人們高尚情操的具體體現。學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引導學生做到“五講四美”,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提高美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和途徑。因此,學校要持之以恒地開展“五講四美”活動。